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說著便要起身告退。

  哪曉得那淑太妃又道,「既是自己的親姑母,太后娘娘還沒說什麼,貴妃怎的如此害怕見面?莫非有什麼隱情不成?」

  這話一出,卻見太后也皺起眉來,想了想,對身旁的碧書道,「叫人先去問問訊息,看能否對上?別是真有什麼急事才好。」

  碧書應是,便立時前去。

  不多時,又返回對眾人道,「那婦人報了貴妃娘娘的籍貫小字族中親眷等訊息,都對上了。」

  聞言,那淑太妃立時又道,「看來還真是貴妃的親人,既如此,還不快快領進來相見?可別耽誤要事的好。」

  而聽她這樣說,太后也頷首道,「先領進來吧。」

  語罷又瞧了明熙一眼,目中也不乏猶疑。

  眼見碧書應是,又出去領人,明熙知道躲不過去,立時在心間快速思索對策——

  如她方才所言,那許家的姑姑多年來一直在定州謀生,想當初她借用這假身份進宮之前,只與許家父母見過面,根本不知那許家姑母長什麼模樣。

  而借用身份的事,那許家姑姑也根本不知情,等會一旦見面說漏嘴,後果必是不堪設想。

  最要緊的是,關於許念貞這個身份的訊息,早已錄在宗正的后妃文牒上,有心之人若想獲取,並不算難。所以等會兒來的究竟是不是真的許家姑母,都不一定。

  淑太妃使出今日這一出,既然有心害她,等會必定不會放過任一個質疑她身份的機會……

  既如此,她只得賭一把了。

  如此想好,她先向太后謝恩道,「太后關懷臣妾娘家親人,令臣妾感激不盡,只是臣妾姑母乃平民百姓,又久居鄉間,等會兒只怕有失禮之處,還請太后娘娘多多包含。」

  太后頷了頷首。

  卻見淑太妃又忙道,「貴妃太小心了,既然已經入了後宮,娘家又封了縣侯,往後少不得要走動見面,太后娘娘一向寬厚慈悲,豈會輕易怪罪?禮數之類的,往後一家人住在上京,自然就會好的。」

  話音落下,明熙假意點頭向其道謝,又在心間思量。

  ——這母子倆倘若已經查實她的身份,手握牢固證據,定然會用更加直接的法子來揭發她。

  所以,今日大抵還是在試探。

  既然是試探,想必對方不敢請假的人來冒充,所以等會兒來的,想必就是真的許家姑母。

  如果是真的,就好辦了。

  沒費多少功夫,就見碧書將一個中年婦人領進了殿中,約莫四五十歲的年紀,一身青灰色布衣,眉眼間倒的確與許家父親有些相像。

  只是渾身上下皆是一股市儈氣,進到殿中,看似老實,一雙眼睛卻在悄悄四處亂瞟,也不知行禮。

  還是碧書提醒其道,「太后,太妃及貴妃皆在此,還不快快行禮。」

  那婦人才跪下磕了頭,道,「民婦許氏參見太后娘娘,太妃娘娘,貴妃娘娘。」

  太后開口道,「平身吧。聽說你到宮門外急著找貴妃,不知所為何事?」

  卻見那婦人道,「民婦聽說侄女當了貴妃,心間甚是高興,又甚是思念,自貴妃進宮以來,民婦一直掛念貴妃,特意來看看貴妃如何。」

  什麼?

  竟然只是思念侄女,便跑到宮門外要來求見?

  這許家竟然如此沒有規矩。

  太后目中立時流出些許嫌惡之意,淑太妃卻忙道,「真是難為這當姑母的,一直掛念貴妃,現如今貴妃就在殿中,還不快看看她好不好?」

  話音落下,那婦人便將頭抬了起來。

  然而環顧殿中後,卻露出一臉茫然,似乎根本沒看見自己的侄女。

  見此情景,那淑太妃立時又道,「怎麼,可是貴妃的樣貌變化太大,叫你這個當姑母的都認不出了?」

  這話一出,殿中眾人不免又狐疑起來。

  然未等那婦人說話,卻見明熙開口道,「姑母已經有七八年沒有回過洛州了,當初你走的時候,我才十一二歲,且還生著病,瘦弱的不成人形,你如今不認識我,也是難免。」

  就見眾人皆是一臉意外,那婦人卻囁喏起來,「這……貴妃說的不差,可民婦……也有難處……」

  哪知話未說完,卻見明熙又道,「我當然知道姑姑有難處,自打當初我爹娘成親,您因為厭棄我娘的身世,早就發了狠話與我們斷絕了來往,這些年來,我爹娘原本也未曾去叨擾過您,只是那年我大病一場,家裡面窮的實在買不起藥,我爹才求到您門下,結果您都不給我爹開門。」

  「還說什麼,『如我這般賤人生的賠錢貨,不如趁早死了,好還你們許家清白……』」

  明熙冷笑著看著對方,道,「現如今,我也不知您從何處聽說了我的消息,怎麼忽然就想起了還有我這個侄女,還從定州連夜趕來急著要見我?」

  話音落下,那婦人已是面色灰敗,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只道,「這,這……當年之事是有誤會……那些話,不過一時氣話罷了……」

  明熙卻並不理會,只是向太后垂首行禮,道,「請太后恕臣妾失態,臣妾方才不願叫姑母來此,並非有什麼見不得人之事,而是家醜不願外揚罷了。」

  「您大抵也已知曉,臣妾的母親乃是二嫁之身,當年初嫁後才生下臣妾的哥哥不過半年,夫君便不幸染病身亡,我爹見她一人帶著幼子十分艱難,心聲憐憫,便與其結為連理。哪曉得我這位姑姑卻以我娘克夫為由,斷絕了與我爹姐弟之間的聯繫。」

  「後來的十餘年間,儘管家鄉遭遇水災旱災,以致家境艱難,我爹也從未前去打擾,只是有一年臣妾不幸染病,眼看就要買不起藥,我爹萬般無奈,去敲了這位姑母的家門,只希望念

  在姐弟血脈親情,姑母能夠救我一命,哪曉得對方根本不見,且後來又舉家搬到了定州,這些年間我們根本沒有任何聯繫,所以方才聽說她前來找我,我自是十分詫異。」

  這話一出,一個嫌貧愛富不念親情又趨炎附勢的故事已經十分鮮明的呈現在眾人面前。

  太后一臉恍然的頷了頷首,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既然彼此已經見過,也就不必再掛念了。」

  說著,本想叫人將這婦人帶出去,哪曉得那婦人卻又急著道,「當年民婦也有難處,並非民婦不想與貴妃一家聯繫,實在是家中婆母與男人都不許,民婦不過一個婦道人家,哪有做主的本事……眼看過去這麼多年了,就請貴妃念在祖父祖母的面子上,寬恕了民婦吧。」

  這話一出,明熙又皺起眉道,「你不提祖父祖母也罷,既然提了,我也不怕再將家醜外揚。祖父母當年走時,也曾給我爹留下過五間租屋,幾畝薄田,但你卻趁我爹在南詔國學藝之際,偷偷將田產全都變賣,以至於我爹回鄉之後竟只能露宿街頭。那變賣田產的銀錢,你可是一分都沒給我爹,全都拿去給你的婆家蓋了新房。」

  「我乃晚輩,你是長輩,我們之間並無恩怨可談,可從前的事過不過得去,並非不是我說了算,還是等我爹娘來上京後,問問他們的意思吧。」

  說著又道,「有勞你掛念了,如今我們也已見過面,若無要事,還請回吧,這皇家禁地,並非誰想來就能來的。」

  大抵是眼見計謀未成,反而全叫她占了上風,那淑太妃心有不甘,又要開口道,「畢竟是親眷……」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明熙一口打斷道,「我方才也說了,此事過不過得去,並非由我一個晚輩說了算。當年我父親流落街頭無處可依,親生骨肉病重,卻無人能求之時,卻不知有無人勸她,『畢竟是親眷』。」

  就見那長舌婦一噎,一時再說不出什麼來。

  太后則道,「這本也是許家自己的事,還是叫他們自己決定吧。」

  語罷便朝碧書示意,碧書便上前,又將那婦人帶出了殿外。

  殿中安靜下來,那淑太妃頓了頓,又想說什麼,明熙卻向太后道,「今日因自家之事擾了太后清淨,實在罪過,只是臣妾總覺得有些不對。說來,從上京到定州少說也要一日的路程,臣妾的爹娘眼下大抵都還未收到消息,也不知臣妾的姑母是如何這麼快就到了上京,還能找到宮門外……只怕是有人故意安排,可就不好了。」

  這話一出,就見淑太妃頓了頓,太后則頷首道,「說得有理,得叫人去查查,那婦人是怎麼找到宮裡來的?」

  一旁的琴韻應是,也出去安排。

  見此情景,淑太妃忙道,「時候不早,太后也該禮佛了,我就不叨擾了。」

  說著便告辭出了殿中。

  明熙也正欲告退,卻見太后道,「今日之事,你做得不錯,即在高位,理應明辨是非,不輕易被世俗捆綁。」

  這倒叫明熙有些意外,說來,她認識太后也有些日子了,這還是頭一回被當面夸呢。

  她忙垂首道謝,只聽太后又道,「說起來,今日玉容也沒到哀家跟前來,不知是不是靜太妃的病情又重了?你若是無事,就替哀家過去瞧瞧,看看張太醫可去過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3_b/bjZ75.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