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與之相對的,就是幽州的另外一支陳學,其中的代表人物,乃是高並、孫秀,以及後來的王構之侄王猛。

  這些人多數都不是科舉出身,而且各有擅長,那高並和王猛多為兵家事,高並看重的乃是陳學中的兵家思想,並且將之付諸於實踐,最後總結出一套《高氏兵法》,多數被認為是陳氏兵家思想的主要傳人之一。

  與之相比,王猛著作不多,不過其半師張賓卻有十五篇評言被收錄為《陳氏兵法之要》,而其人的一些言行,也被總結起來,被看做是陳氏兵家法的另外一個主要傳人。

  而孫秀乃是道教出身,改善了煉丹之法,並且編著了道藏,更是請了葛洪北來,為道教從上層傳入民間做出了諸多貢獻,他所編撰的道經,很多都借鑑了陳學,有些甚至是原封不動的照搬上去。

  是以也被看做是陳學的主要傳人。

  和兩個兵家傳人不同,孫秀的著作多數涉及到許多煉丹與望氣法門,其中紀錄了諸多化學現象和物理實驗,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他們這這一支的陳學傳承比較駁雜,但因初生的時候,與科舉陳學相對,被歸為一類,稱之為「雜項陳學」。

  這兩套陳學,發源於北地三州,後來逐步傳播,成為北地陳學的根基之一,並且慢慢構成了幾個主要的流派,按照地域,主要可以劃分為燕趙派、魯地派,以及中原陳學。

  那中原陳學主要是繼承自科舉陳學,便成了後來幾個朝代的指導思想。

  除去這兩支陳學,餘下影響最大的,還是江左陳學。

  但不同於北地陳學的發展,江左陳學誕生伊始,主要是為了批判和反駁,是諸多江南大儒、名士、經學大家,乃至世家子弟,為了打擊陳氏名望而興起,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陳學都是以曲解為主。

  但隨著玄甲出征,這個局面便慢慢有了變化,江南陳學開始朝著正面轉變,並且慢慢發展處了一套體系。

  第1170章 滅之,吾不喜此詞

  這套江南陳學的體系,在後世看來是頗為矛盾,因為一方面,江南陳學確實是構建在當初陳止建立的陳學的基礎上的,很多要點,甚至能在科舉陳學中找到跡象。

  但真正詭異的地方在於,這江南陳學和北方陳學比起來,明明是一樣的句子,卻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解釋,而且往往與原意天差地別。

  最驚人的是,甚至還有那語句的解釋,本身就是用來反駁那句話的,後人觀之,亦不免嘆為觀止。

  不過,綜其所述,也並非是毫無根源的,仔細追究起來,其實能看得出來,那些解釋的語句,更多的還是處於江左士族的名家之口,只是通過張冠李戴,包裝了一層陳學的皮,用意宣揚罷了。

  這樣的做法,其實也是一種無奈,蓋因隨著陳止越發強勢,那科舉的根基慢慢打下來,既得利益階層出現並壯大,這天下間的規矩慢慢就有了變化,想要推行學問,單純靠著反駁陳止的學說,已經是站不住腳了,而且也毫無意義。

  但江南士族又自詡為正朔,不願意在這方面被比下去,這才慢慢發展出了這種畸形的陳學。

  相比之下,那剩下的三大陳學,卻要老實的多了。

  其中有一家算是最為特殊,乃是脫胎自佛門,算是佛門的求生之舉。

  這裡面的原因,其實院子大典的《佛論》一卷。

  陳氏的一卷佛論,論述佛家歷史,條例分明的將佛門的諸多主張都給羅列出來,更要命的是,在這卷誕生的時候,其實這中土的佛經翻譯,還在進行之中,很多內容並沒有流傳過來。

  所以那時候,因為這卷書,雖然佛門也有了裂痕,可到底還靠著幾位高僧的威望,勉強鎮壓得住,便能捏合在一起。

  只是事情發展到後來,隨著眾人對那佛經流傳之地越發了解,翻譯的佛經越來越多,這內里的詫異就越發明顯起來。

  不僅是舶來的佛經有著詫異,就連這中土人對佛經的理解,都逐步出現了偏差,各有所重,幾宗逐步顯現就是最直接的後果。

  這樣的結果,直接促成了佛門勢力在南方的衰落——倒不是信佛的人少了,而是可以信的佛門多了,以至於分化了政治力量,不僅無法擰成一股,甚至彼此之間還相互排斥。

  而算是致命一擊的,正是陳止《佛論》一卷中所寫的諸多細節、歷史,一點一點都被證實,最終無形之中,居然讓陳止這個佛門大敵、割據一方的梟雄,得到了對佛經、佛門的解釋權來,以至於很多尋常的士人,乃至江南名士,在得到一篇佛經的時候,第一件事不是去請教大師諮詢,而是要先翻開陳止的基本佛評,一一對照,最後才能確定其中價值。

  這種解釋權的易主,可以說是非常要命的,讓佛門喪失了很大一部分影響力,而更大的影響,卻還是隨後的一些事,此乃後話,暫且不表。

  卻說,那佛門最後為了能夠傳承下去,不得不將那陳氏之學的語句拿過來裝點門面,發展到了後期,更是每每陳學有什麼新的研究出現,他們佛門便第一時間將之借鑑過去,用以翻譯佛經之言,可謂精巧。

  而除了這特殊的一家之外,那餘下的兩支陳學,在此時都比較普通,乃是在民間流傳,其中在北地流傳的一支,主要是面部在冀州、兗州、徐州、青州、司州之地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