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就算歷史改變了,可他們的積累過程沒有太大的分歧,按著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如果沒有出現玄甲軍這個勢力,這最後能夠站到最後的,估計就是這兩家了。

  將這兩家吞併進來,代表著陳止所代表的氣運派系,掠奪了兩家未來的道路,更徹底鞏固了北地的根基,根除了後院的隱患,未來的戰略目標,就可以朝著其他方向轉變了。

  「不過,當務之急還是科舉,待得科舉穩固下來,形成了制度,上下通道打開,統治基礎擴展,未來的整個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待資源、財富、兵力和人才盡數歸位,就可以真正著手改造當代,適應未來了。」

  這般想著,他忽然長舒一口氣,感到漫長的任務,終於到了關鍵時刻,一旦度過去,最困難的節點也就度過了,身上的重擔似乎是輕了一點。

  「但是我這人生終究是有盡頭的,生前所能做的是,同樣是有極限的,這延緩災難的發生,到底能達到什麼程度,能延緩百年、兩百年、三百年,但在這之後呢?終究還是要想個法子……」

  忽然,他的腦海中,閃過了那個真龍泥塑,最後搖了搖頭。

  「還不是思索這些的時候,還是先專心於眼前的事吧。」

  隨著草原上一個個消息傳來,在幽州境內掀起了偌大的風波,不管是士人還是尋常百姓,都是由衷歡喜的,這裡不光有著家國情懷的原因,還有最直接的現實考量,因為這些邊疆百姓雖然過了幾年好日子了,但對於胡人南下打草谷的情景,還是記憶猶新。

  而這消息傳到了中原其他地方,這各方勢力知曉之後,表面上說好,實際上他們是覺得很不好。

  因為這不僅意味著幽州沒有了後顧之憂,還代表著玄甲軍在北方已經沒有任何敵人了,那麼接下來呢?玄甲軍會選擇哪個方向擴張?

  沒有人會認為有了這般優勢之後,玄甲軍會停下來修整,或者就此安樂種田,如果真有這般打算,又何必與關中朝廷起衝突?

  問題只不過是他們會挑選哪家?

  在這一刻,不少人都無比痛恨劉聰父子,哪怕匈奴國主和他的太子已經付出了代價。

  不是因為這父子二人引出了玄甲軍,那幽州有這等實力,早晚也要暴露的,但真正讓人痛恨的,卻是他們逼死了先皇。

  沒了先皇,何人還能制約那幽州陳氏?

  在這裡面,最為苦惱的無疑就是立足河北的石勒了。

  好在目前幽州正忙於所謂科舉,暫時無暇他顧,不過基于謹慎的心思,這各方勢力還是派出了探子,就為了要搞清楚這科舉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第1154章 主動要加考

  伴隨著北地草原的紛爭落下帷幕,人們的注意力,都慢慢轉移到了科舉這件事上。

  其實坊間還有不少人討論局面,比如那北遁的柔然去向,以及最近才遲遲送來了一封書信的高句麗王,但比起科舉的熱度而言,這些都要屈居其下。

  畢竟,這事是想要避開都避不開的——從并州到平州,幾乎每個郡縣都在討論這件事,來往之人,無論是商賈,又或者是路人,乃至四散的流民,都知道了這幽州科舉的消息。

  尤其是幽靜境內,更是街頭巷尾皆可聽聞。

  在這麼一股熱切的環境中,卻有一個群體保持著沉默,那就是遍布三州各地的世家大族,尤其是世代為官的那些大族,更是對此不發一語。

  不過,很多人也能明白。

  自來為官,雖有舉薦之說,但大體上還是沿襲著傳承之路,只有那士人、世家之族,才能有詩書傳承,想要為學,不被繁雜農事、商賈事牽扯了精力,也唯獨是世家這般大戶才能為之。

  世代傳承,有族學為根基,又有那朝中和地方上的官僚同族、同門、同窗為屏障,這才能開啟仕途之路。

  更不要說,新漢立下九品評價,這人若是想要做官,絕對不是自己一人的事,而是一個大族,一個體系,乃至一方官場共同推動和作用的結果。

  為官之人,掌握著權力,可以調動社會資源,反過來反哺家族,給予特權,促進發展,鞏固了地位。

  這樣一個穩固的體系,當然不希望有外來者破壞。

  可惜,科舉就是擺明了車馬要來破壞這種局面的,他將讀書為官,從一個大族的事,縮小到了小族、宗族,乃至一個人的事。

  按當下的諸多消息來看,很多世家已經注意到,有些孤身來此的書生,居然也具備著參加科舉的資格。

  這如何能行?

  一個人要當官,本來要經過諸多環節的共同作用,結果到了科舉這裡,哪怕是一個人,只要身家清白,能參加考試,並且中舉,就具有了當官的資格,這對世家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已經有些超出底線了——

  就算是原本的文武舉,其實也存在著諸多隱形的限制條件,而且外地之人根本無法參加,因而世家雖然牴觸,但至少還留著一線,但當下可是著實讓他們頭疼了。

  可惜,陳止早有準備。

  一個刺殺案牽扯出來的問題,令慕容部這樣的大族都翻車了,如今那位單于已經被請入了薊縣居住,名義上是邀請,實際上就是軟禁。

  聽說前幾日,晚宴的時候,孫秀更是當眾起鬨,說早就聽聞單于舞跳的好,讓他表演一陣子,最後礙於情面,那位慕容單于只是敲著代替,但消息傳出來,著實讓人唏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