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蘇遼對於屯田也有其了解,而且當下的代郡也有屯田之處,蘇遼雖不負責,但同樣要收集信息,分類歸檔,也好到時候有個留存,責任到人,因而很清楚其中的道道。

  陳止笑道:「不錯,就是這個理,這屯田本就是兵家之政,官府招募流民,使之耕種,最後演變成屯戶,而各地的規矩不同,這代郡過去就曾為屯田之處,先後為袁趙與曹魏所統,而規矩大同小異,其中最關鍵的一處,便是關於官府收取多少,按著卷宗縣誌,若是屯戶有牛,則種得的糧食,官府與民戶各占一半,若是無牛戶,則官府可以提供耕牛,統一耕作,但收糧的時候,官府最少要占六成。」

  「嗯?」蘇遼聽到這裡,神色微變,他是沒有像陳止這樣,將代郡上上下下的卷宗都看了一遍,而且記在心裡,不過對於這個劃分比例卻不陌生。

  看到蘇遼的反應,陳止就問道:「是不是聽著覺得很熟悉?這民戶最多占四成,收取最少要六成的規矩,如今在這代郡大大小小的世家裡可不在少數,這半年以來統計佃農,登記造冊,很多就是這般規矩,而且四六之分,已算厚道,二八、三七比比皆是。」

  「和屯田之時這般相似,是不是有什麼緣故?」蘇遼問是這樣問,可他這心裡多多少少是已經有了答案。

  果然,就聽陳止說道:「原因其實很簡單,宣武皇帝之後,孝僖皇帝為了安定北方,將此處的屯田,連同上面的屯戶,大肆賞賜給了當地的官僚和世族。」

  雖然已經猜到了,但答案一揭曉,蘇遼還是不免唏噓,他說道:「屯戶雖然不是編戶齊民,但登記造冊,其名皆列卷宗,所得各有記載,錢糧歸於府庫,而賞賜給了官僚和世家,便成了佃戶,戶籍上再無記載,不僅錢糧無所見,連兵役都不用服,只需要向世家大族交納糧食即可。」

  「對,這也是當下官府與世家的一大矛盾,尤其是在咱們邊疆之地,」陳止說話間又翻開了一個冊子,遞給蘇遼,嘴上說著,「屯戶轉為佃戶,不光是官府的收成少了,兵員也減少了,而且沒有錢糧,就養不起兵馬,沒有兵馬就護不了錢糧,從而陷入了惡性循環,他王浚如今更重鮮卑騎兵,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蘇遼接過來一看,隨後眼中一亮,原來上面記錄的,竟然是王浚的軍中配置,兵種幾何,以及幾支主要兵馬的分布和布防!

  這種東西可以說是機密中的機密了,別看幽州兵馬一調動,周邊人就收到了消息,但當下這種社會局面,出了城池就是荒郊野外,你領著一隊兵馬,帶足乾糧,往密林里一鑽,按著既定計劃走上幾天,就能出其不意的出現在任何地方。

  所以,想要確定一個勢力兵力的分布圖,哪怕只是大概的分布,這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一件事關成敗的事,一旦知曉,有針對性的布置,則明暗之勢互易,整個局面都有可能翻轉。

  就比如王浚的兵馬分布圖,儘管蘇遼早就籌謀,想要探查一些,但直到如今都收效甚微,甚至還損失了兩個珍貴的探子、細作,為了不進一步打草驚蛇,因而這個念頭被他暫時壓了下來。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陳止居然不聲不響的,就做到了!

  「肯定是主公手下,那另外一支情報隊伍!」一念至此,蘇遼不由心中一凜,對那支早就被證明存在的情報隊伍,充滿了敬畏。

  但另一方面,他同樣也不會因此,就盲從、盲信,對這份情報也表現出了懷疑的態度。

  陳止笑道:「這只是個參考,你可以再拍身手不錯的探子,去其中的幾個地方探查,以此來證實,不過我給你看這個,卻不是單純為了這件事,從上面也不難看出,王浚若是這次再動兵事,依舊還是以鮮卑為主,漢家兵馬雖然人數眾多,卻是輔助,之前阮豹、段文鴦先後來攻,一個是步卒為主,一個是騎兵為尖兵,但畢竟是分開的,下次再來,這兩者可就要結合起來了。」

  蘇遼聽了,點頭稱是。

  陳止跟著又道:「其實王浚重胡馬,也是因為他初來幽州,被世家抵制,錢糧都被人捏著,最後是靠著聯姻段部打破的僵局,這也是我等現在努力的方向,不過我等不能太過依賴胡馬,那樣並不穩妥,而且胡人作戰,往往利字當先,每到一處,必有殺掠,若是對外,運用七品鮮卑也就罷了,可若是對內,卻不能輕易動用,是以我才要丈量土地、理清佃戶,如今世家被我壓服,佃戶登記造冊,我逼著他們降低田租,同時也將其中一部分直接納入官府管轄,於是入項暴漲!」

  「這世家到底隱藏了多少佃戶?」蘇遼終於明白了,那本帳冊上的收項到底是從什麼地方增長的。

  不過,隨即一個記憶浮上心頭,他雖然很想趕緊派人探查這個兵力布防的虛實,卻還是忍不住先問道:「主公剛才說,宣武皇帝曾有革新土地的念頭,最後不了了之,但據我所知,真正做出革新的,正是孝僖皇帝才對,正是他頒布法令,組織人手,清理戶籍,同時規定了官員品級所能占的土地……」

  這話還沒有說完,便見陳止已經收斂笑容,正色道:「不錯,但有時改政並不代表鼎新,本意可能是要振作朝綱,但卻也會事與願違,真正埋下禍根的,正是永寧新政!」

  第797章 法不過人

  永寧,乃是之前那位孝僖皇帝劉衷所用的一個年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