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得此言,朝中的文武都點頭稱是。

  對劉出和劉會來說,這樣的場面都不陌生,前者倒沒什麼感覺,繼續交代事情,而後者卻感到心中一陣絞痛,因為在這之前,這樣的場面,都是眾人來附和他的,結果今日,他反倒要和眾人一起,去恭維劉出了。

  正巧這時,劉出的話,又回到了劉會的身上——

  「皇叔,這段時間你是辛苦了,以後這個擔子就可以放下來了,我聽說你在京城搞了一個佛評,這也是好事,但當下四邊不靖,這樣的事不宜張揚,不然讓史家知曉了,不知道要怎麼寫。」

  劉會愣了一下,旋即反應過來,這是要卸掉自己的權了,頓時心底就有憤怒和沮喪同時湧上來,有一種要立刻起身,與劉出講個分明的衝動,要言及自己這段時間以來,是多麼的不容易,維持這偌大城池安穩,又有多少困難。

  但最終,這衝動還是被理智壓下來了,他很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和劉出有著本質的不同,就是自己手裡沒有兵,無論是守備京城的兵馬,還是在外的中軍,都有一堆人是對他劉出效忠的,甚至江都王能在洛陽坐穩,沒有人挑釁,也沒有人因為他的空降,而出面搗亂,也是靠著洛陽守備的坐鎮,真想要與廣漢王比拼,他沒有半點勝利的可能。

  有鑑於此,其人低頭。

  隨後,這一場朝會,就變成了廣漢王劉出對過去一段時間裡,洛陽問題的集中總結,這位攝政之前遠在關中和蜀地,但聽他的言語,對洛陽的局面居然掌握的很清楚,連佛評這樣的事,居然都知道其結果。

  不過,隨著文武百官因為廣漢王的詢問,一個一個站出來匯報工作,那位江都王劉會心裡的失落感便越發的強烈起來。

  劉會低著頭,默默不語,儘量不去引人注意,而周圍的人,也確實忽略了他,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這樣,那位尚書令張應,就留意到了江都王的異樣,他眼珠子一轉,已經明白緣由,但卻沒有多說什麼。

  等一番話說完,時間已經過去了很久,坐於台上的皇帝劉岱已經有些坐不住了,劉出見了這情景,也知道時辰到了,就微微點頭。

  隨後,就有宦官宣布今日朝會結束,百官皆退。

  劉會也隨著人群退去,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錯覺,又或是感念所致,他走出殿門的時候,發現這沿途的官員,似乎都在刻意的躲著他。

  不過,不管是不是錯覺,過去被眾人簇擁的情景,是一去不復返了。

  這也是正常的,江都王劉會過去的職權,已經在廣漢王劉出的三言兩語間,就被摘掉了,沒有了這些權柄,就算其他官員想要和他聊,也不見得能有什麼幫助,說不定還要被政敵抓到藉口,參一本結交藩王。

  「罷了,罷了,這洛陽守備本就是意外所得,若無此事,我還在江都快活,哪裡要在這裡擔心,還是歸去吧。」

  這麼想著,安慰了自己一番,江都王邁步回去,可等他離開了皇宮,卻發現自家的馬車邊上,還站著一人,似乎是在等待自己。

  定睛一看,不是那尚書令張應,又是何人?

  「王上,你今日可是有些慢了。」張應見了劉會,便笑著走了過來。

  江都王反而有些意外,隨即笑道:「張尚書可是在這裡等待孤王的?」

  張應點頭說道:「自然是這樣的,王上莫非是忘記了,你我昨日可還約好,要為河北的局面,想一個對策,同時那幽州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若不儘快定策,等王浚做大,朝廷可就難以治他,要被予取予求了。」

  江都王越發意外了,不由說道:「尚書怕是找錯了人,從今往後,這些個事,本王可都難以插手了。」話中不可避免的帶有一絲失落之情。

  「話不能這麼說,」張應卻笑了起來,指了指那馬車,「這事情還是有不同的。」

  江都王心中一動,便拉著張應同乘其車,邊走邊說。

  「廣漢王歸來,只是好事,但這段時間他到底是不在洛陽,很多事知道局面,卻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發展趨勢,比不得王上您,您與我等交談許久,對邊疆的情況都很了解,也知道接下來的發展局面,這方面您應該多和廣漢王多說一說。」

  劉會聞言苦笑,搖頭說道:「我這個侄子,可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通的,而且現在他已歸來,我怕是在京城也待不了多久了,這之後就要靠你們輔佐了。」

  「王爺此言差矣。」張應卻搖了搖頭,讓劉會有些意外,「王爺莫非打算就此回那封地,不問朝事了?」

  「若非這般,又能如何?」劉會心中一動,聽出了那話中的潛義,「留在這裡,也不見得能有什麼用處,何況今日朝會,廣漢王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之前的處置手段,還有不足之處。」

  張應則搖頭道:「那不足之處,實是您與廣漢王處理問題時的想法和著眼點不同罷了,王上您處事公道,還多考慮他人心情,令各方皆有台階下,看起來似有軟弱,其實根絕了隱患。」

  這話劉會聽著舒服,卻還是謙虛,但和張應的隔閡消散,不由追問起來:「那依尚書的意思,本王該如何留下來以輔佐攝政和皇上呢?」他倒是相信張應是在為自己出謀劃策了。

  未了張應卻搖頭道:「若是留下來了,如何與廣漢王相處?而且也難免惹人猜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