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剛才那話,赫然就是出自姜義之口!

  「賢侄且慢。」江都王忽然起身,止住了正在往來路走的姜義,他的臉色很不好,但看得出來在竭力忍著,「你之前那話,未免有失偏駁,今日佛評,除了宣揚佛法,還要與諸多名家論道,你若是有什麼想法,可以等會在宣講之後,登壇言之,也好相互比對,正所謂越辯越明。」

  「若是越辯越明那也就好了,但這佛評還未開始,就將陳氏諸評貶低的一文不值,」姜義停下腳步,轉身朝著明法僧看了過去,「洛陽諸評的來歷,諸位都很清楚,就算是這佛評,也是依託於此而生,現在卻翻過來,要去貶低諸評,未免有些不厚道了吧,連這個跟腳都能扭曲,又怎麼能指望著越辯越明?我此來,本來還有些興趣,聽一聽這佛學之法,有何等精妙之處,結果卻發現,這學佛之人,似乎也不能容忍,既然如此,我乾脆就走吧。」

  江都王聽到這裡,眉頭頓時緊皺起來。

  如果是其他人,江都王都不用這般麻煩,他如今大權在握,雖然廣漢王安排了幾個人對他制約,但基於興趣舉行佛評,如果還有人出來搗亂,那懲戒了也就懲戒了,但姜義卻不同。

  不要看姜義在青州的時候,被接連打擊,但那都是在棋局上、在學術上,而非政治上,因為姜義其本身,乃是姜維的後人,當代平襄侯的世子,是正兒八經的公侯子弟,未來的侯爺,政治地位在那擺著。

  如果換成以前,江都王困於大江邊上,只是個權不出郡縣的郡王,就算以長輩的身份,訓斥一下平襄侯世子,那也不算什麼。

  但問題是,他現在隱隱代表了朝廷,又堂而皇之的利用朝廷權勢,召開了佛評,如果因此訓斥姜義,那在政治上的意義就不同了,說不定會被人過度解讀,傳到平襄侯的耳中。

  平襄侯在軍中、在朝中一樣有影響力,而且平時不會過多發言,對哪個勢力都頗為和善,江都王當然不想與之交惡。

  於是,他強壓火氣,說道:「這不過是你的想法,我相信你出現在這裡,也是有心了解佛評的,既然如此,不如等佛評之後再走。」總之,是不能讓姜義就這麼走,否則有什麼傳聞,影響不好。

  姜義卻搖搖頭道:「我來此地,觀看佛評,不是為佛,而是因評,諸評之事,在下本就有心了解,也曾有所接觸,只是幾評皆有時限,正好又有佛評,這才前來,但你們連諸評都能否定,那我留在這裡聽又有什麼意思?」

  江都王搖搖頭,沒有立即開口,倒是那台下的明法僧出聲了:「姜君似乎有所誤會,諸評之說,固然名揚天下,但豈能就冠在陳止頭上?天下間的俊傑,多不勝數,並非獨他一人,所以他立下的規矩,又有什麼不能動的?改易以為優,又有什麼問題?」

  姜義看著他,面無表情的道:「問題是,若是壞的、破敗的、衰頹的,那自當改之,而諸評方興未艾,就已然引導了洛陽風氣,過去我來都城,城外城內,多有侃侃而談、辯駁而無度的士人、學子,其中不乏有因此引發了衝突、械鬥的,諸多書院之間的氣氛,也多有金戈味道,而如今,學院之間,雖不能說相安無事,但相互之間若有不忿,便約定了來年諸評一較高下,這等勸學引和之風,可見奇效,正該發揚,哪裡需要改易?怕不是胡亂折騰,將個好事,也給折騰的散了架,最終盡數成空。」

  此言一出,邊上的趙遠不由點頭,露出了心有同感的念頭。

  人群中,一些與陳止相熟的名士、文士,也是默默點頭,他們對佛家之說雖感興趣,但同樣看重陳止引領諸評的能耐。

  但江都王的臉色更黑了,尋常的官吏上任,都還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說法,他這樣的為政之人,雖說是在廣漢王匆忙離去時,臨時過來的,不敢改變大的格局,至少短時間內需要維持穩定,但好不容易鬧出了個動靜,卻被一個小輩這般數落,哪裡能夠順心。

  「照你這麼說,那陳止所做的事,就是萬世不易了?豈非更為荒唐?」江都王搖了搖頭,「都是替朝廷辦事的,哪裡能分的那麼清楚?他陳止做得再好,終究只是發起人,關鍵這個承上啟下必須找對人,我知道,你輸給過陳止,或許是覺得,本王說的話,壓了陳止,讓你有些下不來台,但你的眼界應該放寬一點嘛,這諸評與佛評,哪裡有什麼前後高低的分別,不要被人迷惑了。」

  姜義聞言,也搖了搖頭,並不分辨,拱了拱手,還是要走。

  倒是那德高望重的王衍,忽然出聲了——

  「是沒有前後高低之分,但諸評本意,是品評他人之學,給予指點,並不設立範疇,佛評卻有宣學之說,兩者還是有區別的,兩邊說的都有道理,何不坐下來,先聽一聽,待佛評之後,也好知道優劣,那時再評,也算得體。」

  在場的這些人中,按著地位、背景,有高低之別,但比周圍王衍的位格還高的,卻沒有幾人,他的年齡、輩分、學術地位、政治地位擺在那,就算是江都王也得顧忌。

  王衍這人,也好玄學,喜老莊,且善辯,年齡大了,也喜歡湊熱鬧,更注重後世留名,所以但凡能有一定傳世機會的事,他老人家都喜歡湊上去,諸評如此,佛評也是一樣。

  但其心底卻更喜諸評,因為他是品評之人,乃是主角,對佛評的觀感一般,只是今日佛評的主角竺法潛,乃是他王家的後輩,因而前來壓陣,又不願給江都王惡感,給王家增加麻煩,所以才斂聲不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