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哦?是因為貨貸之故,最終被唐家入主了?」陳止微微眯起眼睛,隨後笑著稱讚劉廣,後者連連謙虛。

  盧講則始終在一旁,並不插話。

  等一行人坐上馬車,踏上回程,陳止坐於車上,對身邊的陳梓、蘇遼說道:「劉家的人,說起話來倒是沒有顧忌,他話說得簡單,但其中的巧取豪奪,著實讓人心驚,唐家在代郡四大家中排名末席,但觀其行事也是霸道異常,一個氏族村落,說奪就奪。」

  蘇遼就答道:「唐家行事,其實還是秉持著一套規則的,但這個劉廣今日的表現,有點意思,說不定是劉家動心思了。」

  代郡的劉家,據說是宗室出身,但按著蘇遼的說法,在官府的記載中,並無相應的紀錄,因此這代郡劉氏崛起之後,也沒有獲得宗室該有的待遇。

  當然,也有種說法,說代郡的劉家確實是宗室出身,但朝廷之所以不承認,是由於這個家族在崛起的過程中,有太多讓人詬病的地方了。

  劉家在幾代之前,只能被叫做豪族,屬於那種趁著亂世占山為王,最終洗白了跟腳,又在治世嶄露頭角,獲得一席之地的家族。

  如果打比方的話,代郡的劉家很像彭城的白家。

  白家為了能夠上位,用了不少的手段,更是涉足包括賭坊在內的諸多產業,甚至有心以陳止為突破口,想孤注一擲的踩著陳家上位,可惜失敗了。

  與白家相比,代郡劉家則是那個成功了的代表。

  在利用種種手段上位之後,劉家就迅速分割了產業,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頓時煥然一新,然後朝著官場邁進。

  正好這時候,幽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兵災胡禍之後,王浚趁勢而起,成了幽州的實際掌控者,於是劉家又迅速朝王浚靠攏。

  以王浚的眼界、以及劉家的體量,兩者在地位上並不對等,王浚也不是很看重一個縣內家族的效忠,但還是習慣性的給予好處,加以拉攏。

  這也為劉家和陸區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陸區入主代郡後,打擊唐家立威,隨後就找到劉家,扶植這個家族,以制衡其他家族,逐倚為左膀右臂,可以說,陸區的離開,受到最大影響的就是劉家。

  蘇遼則說道:「劉家的勢力,靠著陸太守得以擴張,他們家族對陸太守肯定是忠心的,這不光涉及到道德層面,更有利益層面的考量,本來陸太守前往廣寧郡,雖然換了地方,但距離不遠,嚴格算起來,劉家還能順勢將家族觸角,深入到廣寧郡,但若如此,劉家為了和陸太守保持合作,必然要幫其做事,而其家族的主要影響力在代郡,這要做的事,也就很清楚了。」

  在回城的路上,陳止坐在馬車上,談論著這次巡查碰到的事情,分析著局面,陳梓和蘇遼看重的,就是幾大家族的影響力。

  「你是說,如果陸區沒死,劉家依舊還會追隨?為此不惜和我作對?」陳止笑著反問,「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劉家現在的情況,靠著扶植而崛起,擴張太快,需要的是沉澱,是鞏固根基,原本的後台走了,失去了護持,那麼應該先收斂勢力,免得被其他幾家盯著,這時候不該想著擴張,而該是守成,若為了討好一個過去的陸區,和我作對,他劉家就不怕成為下一個唐家?」

  蘇遼趕緊打起精神,解釋起來:「主上所言甚是,屬下所言的,實是劉家的一種生存策略,他固然不敢明著和主上作對的,但官場上有的是拖延之法,只要不作為,就足夠拖後腿了,也就表現出他對陸太守的重要性了。」

  隨著陳止正式入主代郡,擁有了切切實實的一片地,蘇遼的態度也越發恭謹,想著藉此建功立業,體現價值,因此片刻都不敢疏忽,生恐被陳止誤會了。

  見陳止沒繼續反問,蘇遼趕緊進入下一階段:「當然,這都是屬下的猜測,如今陸太守身死,一切自然不同了,劉家的靠山徹底失去,想來已經亂了陣腳,正像主上所說的那樣,他們根基不穩,急需找一個新靠山,試問,有比主上更合適的選擇麼?那個劉廣主動出面講解,其實就是個例子,也是試探,他所透露的話,已有些得罪唐家了,隱隱有站隊的意思。」

  陳止點點頭,又道:「不過,這些家族都是人精,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能指望他們真心投靠,因為我還未能證明自己可以掌控代郡的局面,因此還不到他們下注的時候。」

  蘇遼和陳梓同時點頭。

  陳梓笑道:「不過,比起其他時候,太守您的開局算是順利的了,有匈奴送上門來給您立威,就使幾大家族都驚訝於您的手段,否則的話,哪裡能有這樣的情況,那官府也好、世家也罷,估計都還在相互推諉呢。」

  「不錯,」蘇遼也點頭道:「劉家的勢力是最接近四大家族的,這樣的家族都考慮著投靠您,足見對太守的重視,至於四大家族也都表現出了善意,他們最想知道的,其實是哪個家族,會成為下一個』唐家』。」

  陳梓也道:「利益就這麼多,想讓這些家族服氣、服從,除了震懾、恐嚇,更要給予好處,加以拉攏,否則一味高壓,只能積蓄不滿,必須輔之以利,所謂恩威並用,之前陸太守是打壓唐家,將唐家的產業、田地用種種藉口裁撤,轉給其他家族,又扶持劉家作為臂膀,使幾個家族無法擰成一股,相互制約,這已經證明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了,太守不妨先拿來用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