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隨後,陳止又道:「不過,在這之前,我得先去跟外舅通報一聲。」

  陳止口中的外舅,正是自己的岳父,當朝大司農,楊結。

  這位大司農也是位人物,為楊家當代的頂樑柱之一,子女眾多,嫡子三人,楊悠是其庶女,不過對於這個頗得其父喜愛的庶女,楊結還是很看重的,這次挑選女婿,更是費了不少心力,連帶著也很看重陳止。

  這一年以來,為了鞏固大司農的這個位置,楊結多次讓陳止拿主意,配合著楊家之勢,如今牢牢掌握權柄,威嚴日重。

  不過,面對自家親人的時候,還是能看出他親善的一面的。

  當第二日陳止過來拜訪的時候,面對這位愛婿,楊結先就露出了笑容,等知道了陳止的來意,他的表情又嚴肅起來。

  「你來的正好,我也從幾個渠道,得到了些許消息,和你之前推算的差不多,張應已經開始放出風聲了,準備給你一個太守的位子。」

  「這位張家長者,對小子還真是不錯,半年前能得秘書監這五品之位,就多虧他的運作,現在又要給小子一個實權的太守之位,真要好好感謝他才行啊。」陳止笑著說話,沒有半點擔心的意思。

  但在他對面,楊結卻皺起眉頭,搖頭道:「我知道你的意思,但這事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因為這次他挑選的地方,很可能如你所料,真是幽州!」

  幽州,位於新漢帝國龐大領土的北方。

  這片地區在後世是繁華之地,人口稠密,但在這個時代,還有苦寒之說,人口比起王朝中心的傳統中原地區,有很大的差距。

  古代王朝,衡量一個地區的活力,人口戶數的多少是最直觀的體現,畢竟這個時代的生產活動,需要有足夠的人力才能進行。

  比起開發完善、氣候適宜的中心地帶和江南之地,北方無疑要惡劣許多,不光是氣候,還有連年的兵災,邊疆地區遊牧部族的威脅,以及最近幾年,蔓延北方幾州的洪澇、乾旱,不光破壞了幾州的社會結構和生產生活,更使人口削減,或者因為病疫,或者因為流民的遷移,來那個人口結構崩潰。

  「我借職務之便,找來了一些文書,你先看看吧。」楊結說著,喚來管事,吩咐了一句,很快就有人抱著幾個卷宗過來了。

  陳止一看,立刻就知道自己這位泰山大人,是真用心了,也是格外上心,先起來致謝,然後接過卷宗翻開,幾眼之後,立刻就皺起了眉頭。

  卷宗上的字不少,但內容其實不多,總結之後,對陳止最有用的部分,就是幽州幾個郡的人口戶數。

  得益於編戶齊民等政策的實施,新漢朝廷對各個州郡的人口,有著相當程度的掌握,大概的人口數字,都能在相應的司衙找到。

  其實這不算奇怪,古代王朝也有自己的官方記錄體系,最鮮明的例子和代表,就是三漢對劉氏宗親的紀錄。

  後世很多人,看不起古人的能耐與智慧,認為在古代的那種環境中,很多事難以做到,後世隨便一個人過來,不依仗外力,靠後世經驗,隨便幾句話,就能把一個國家的高層、官僚給矇騙了,自然也看不起古代的記錄和效率,多有憑空質疑之舉。

  但事實上,哪怕是劉備那樣販賣草鞋的宗親,其實一樣可以查到記錄,因為他的祖父、父親都曾為官,在這之前的諸多先祖,在官府中更不少職權,又怎麼會查不到?

  再是古代,那也是官方,憑著一張嘴、兩行淚就能蒙蔽?

  身為宗親,只要在官府中任職了,自會留下記載,宗正那邊亦有記錄,除非這支宗師血脈徹底淪為平庸,再無官職。

  如果劉備沒有後面的際遇,認命做個鞋販子,從此和官府再無聯繫,那他和他的後代,就會真正成為布衣平民,族譜上將再無半點紀錄。

  可惜,即便已和布衣無異,靠著厚黑、借勢、趁火打劫和反覆背叛等,這位宗親成為了東漢末年罕見的、白手起家的人物——他的漢室宗親名號,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後,才能展現作用,對於創業之初,根本沒有幫助。

  有鑑於此,陳止前世格外看重卷宗的搜集工作,對人口普查更是熱衷,深知其中價值。

  「幽州幾郡幾乎都為王浚所制,所以你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為做了太守,就真能隨心施政……」

  耳中聽著楊結的話,陳止微微點頭,目光卻沒從卷宗中離開。

  范陽郡、燕郡、北平郡、上谷郡、廣寧郡、代郡、遼西郡。

  這就是卷宗展現在陳止眼前的內容,都是幽州所屬之郡,位於後世帝都周圍,河北北部。

  「幽州在東北還有幾個郡,如今卻被王浚借開疆拓土之言,強行劃分出去,成了個平州,所涉郡縣,皆為王浚所管,朝廷多不能問。」

  陳止聞言,眯起眼睛。

  平州的位置,大概包括了後世的遼東半島,為幽州東北所處,連朝鮮半島的北部也在其中,此州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公孫度,自號平州牧,後被袁趙攻滅,土地重新歸於幽州,如今王浚勢大,便又重新劃分出去,只是為了方便其人行軍政大權。

  「眼下,這王浚身兼幽州和平州兩州刺史,又有大都督、大將軍、大司馬的名號,他在東北,是真正的一手遮天啊!」

  第390章 領民戶籍與屯田民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