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句話,讓陳止從基於後世的評價中走了出來,回憶郭象所言,這才注意到,這位玄學宗師崇尚的道路,其實和老莊之說不同。

  莊子說「何謂天,何謂人」,認為「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穿牛鼻,是謂人」,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其意為,牛馬本身是自然,而將之馴化了就是人做的了,不復自然,其本質,是將天人之間看成事對立的關係。

  這是認為,人對於自然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滿足欲、念,不惜滅天、滅命,這也是之前眾多宗師繼承的觀點,比如陳止提到的何晏、王弼等,也有類似表述。

  與之相比,郭象則不同,他從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認為人對自然的改變,可以在順從自然本性的前提下進行,其種種言語是嘗試說明,「人為」可以符合於自然。

  他說:「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眾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這種名教明合的看法,實上更改了老莊無為的立場,轉而有了積極意義。

  實際上,陳止在秘書省任職期間,因職位的關係,接觸了不少為學之人,他們從各處而來,抵達洛陽做學問,是因為這裡有底蘊、有藏書、有宗師,還有諸多條件,同時也帶來了天下各處的諸多看法。

  陳止就現到了,這些人的觀點,或多或少的,都受到了郭象這番看法的影響。

  「很顯然,按照歷史的慣性,郭象的這種看法,隨著展,會對整個天下的學術、學問風潮和傳承,帶去影響。」

  看著身前這個生命力衰退的老人,陳止在這一刻,忽然有了種錯覺,感覺自己在看著歷史的塑造過程。

  這種感觸,在他來到秘書省之後,就逐漸浮現出來,越強烈、清晰。

  不同於金戈鐵馬的塑造歷史版圖,閱讀過往書籍、文獻,聽著諸多宗師暢談他們的理念和思想,給陳止另外一種塑造歷史的感覺,好像是在指引著未來的脈絡。

  單純從後世的書本上了解到一二名詞,和眼下這種親身參與進去,看著某種思想生根芽的感觸,截然不同。

  尤其是,很多宗師在塑造思想的過程中,還都會和陳止探討、詢問。

  當然,陳止也很清楚,眾宗師固然知道自己的名字,但注重的不是他的名望,而是看重自己整理書籍的能力,他們之所以會和自己探討學說、理念,也不是要從陳止這邊獲得什麼啟示,而是想要影響陳止,讓陳止接受他們的思想,然後再通過陳止,去影響更多的人。

  眼前的郭象就是這般打算的,在查找書籍的間隙,常會拿出些許事來議論,表看法,然後按著自己的學說給予解釋,來讓陳止理解。

  對這樣的做法,陳止多是報以友好的笑容,但並不會盲從,因為他來自後世,能看到一條脈絡,所以不會陷入其中。

  很快,所需書籍被人搬來,郭象立刻就投入到了查閱中,也就停止了交談,沉浸到了書冊、簡牘之中。

  陳止脫身出來,回憶二人剛才的談話,略有感觸。

  「前後幾位宗師,都想讓我接受他們的學說,興許是有收徒的念頭,我的名望在他們看來或許並不重要,但聊勝於無,關鍵是還有點整理、歸納的本事,加上背後人脈,對他們而言,是個理想的弟子人選,可惜,我無意於此,也沒有時間放在此事上面。」

  搖搖頭,陳止吩咐了一番,看了一眼時間,跟郭象的隨從交代了一句,也沒去打擾郭象,就當先離開。

  秘書省自有一套運行體制,無需他這個秘書監時時刻刻守在這裡。

  對陳止而言,今日也是平常的一天。

  不過,等他到了自家,卻現有不同尋常的地方了。

  「老太爺來了。」陳覺守在門口,一見陳止就上來稟報。

  第388章 未雨綢繆,先思回鄉

  陳覺乃是陳家的僕從、家丁,從祖輩開始,就為彭城陳氏服務,本是在陳家祖宅為仆,但因看出陳止的潛力後,主動投靠。

  陳止家的老僕陳輔,因年紀漸大,開始頤養天年,陳覺作為早起投靠的家僕,漸漸得到了陳止和兩個兄弟的信任,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家僕之首、大管事。

  在陳止於洛陽站穩了腳跟,又有了自家宅院之後,這位信得過的大管事,就順理成章的過來,接手了洛陽陳止府邸的管理工作。

  不得不說,陳覺這個人還是有能耐的,他能在陳止未完全發跡的時候,看出端倪,又有魄力直接下注,就表明此人心志不小,也確實有一定的統籌之能。

  雖然剛來的時候,因為洛陽的風土人情,略微顯得生澀,但在陳止的支持下,他很快就習慣起來,並迅速掌握了府邸內外的權柄,然後安排人手,補充僕從、丫鬟,將偌大府邸梳理的井井有條。

  陳止大婚之後,楊家派出了幾名得利家僕,過來幫襯的時候,陳覺也沒有被比下去,依舊執把持住大部分的府邸權利,不過免不了也有勾心鬥角。

  陳止對這些並不關注,只管放權,也不問多餘的,在府邸有了女主人之後,他更是將後宅之權,盡數交託給自家夫人,由她安排,並不過問,只是把控大概的氛圍,不至於淪為宮斗劇。

  只是,府邸畢竟是姓陳的,因此楊氏掌權後,陳覺的權威並未削減,但凡有消息,還會第一時間通報給他,由他轉告陳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