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著幾人抱怨,陳止笑著搖頭道:「這也正常,幾位大家並沒做錯什麼,他們和你們不同,與我的關係沒那麼親近,只是利益之交,和諸位不同,否則這世間哪裡會歌頌管仲和鮑叔牙?這趨利避害乃是人之常情,這些大家,在面對匈奴使節時沒有後退,在匈奴人斥責我的時候,沒有落井下石,事情之後,還有人出言提醒、勸誡我,已是盡到了心意,又有什麼好不滿的呢?」

  眾人聽他說幾人關係不同,都是心中振奮。

  「陳兄,你倒是看得開啊,」陶涯笑了起來,他對其他人道:「其實陳兄說的不錯,才華和人品、學問和秉性,或有聯繫,但聯繫並不多,做得好文章卻是個斯文敗類的,古已有之,今亦不缺,何況陳兄也說了,那些人都盡了心意,而且王公等人回去,未必就不替陳兄說話,畢竟這人的品性,本就不能只看他怎麼說,要聽其言、觀其行,表面文章並不重要。」

  陶涯和其他人不同,他的靠山是陶侃,而陶侃不同於世家大族,近似於寒門崛起,是靠軍功起家、攀爬,陶涯受其人影響,看待事情的角度,和陸映、劉綱這般世家子弟又有不同。

  幾人平時也很尊重陶涯,聽他說得有理,紛紛點頭。

  趙興則道:「陳兄,話雖如此,但你今日所為著實兇險,你也是知道的,國朝之兵在北疆大敗,匈奴人因此囂張,他們這次來,定是想要撈取利益的,朝廷為避免再動刀兵,大概會有所讓步,這個時候,你給他們難堪,加上朝廷宣揚的劉淵的死因,早被匈奴記恨,難保他們不提出什麼過分的要求,朝廷礙於種種,萬一不得不答應,可就不好了。」

  他一開口,其他人都沉默下來,神色凝重,這也是眾人擔心的事,就是怕陳止因今日舉動被匈奴記恨,在兩邊談判時,匈奴人藉機發難,出現不可控的變故。

  要知道,面對一個王朝的力量,以陳止和陳永,連同整個陳家,也根本不是對手,那是另外一種概念上的龐然大物,無從抵擋。

  眾人也都清楚,陳止固是讓人將匈奴使節拿住,押往廷尉,但涉及到兩國和戰,朝廷不可能給使節懲罰,這只不過是走個過場,最多讓匈奴人難堪,可正因如此,反而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

  「諸位,多慮了。」出乎眾人意料的是,陳止卻是淡定從容。

  第367章 友人談與仇人哀

  多慮了。

  這三個字從陳止的口中說出來,讓陶涯等人一愣。

  陳止不僅絲毫也不擔心,甚至還能端坐席上,給眾人沏茶。

  於是,幾人雖未聽陳止的詳解,但莫名的就相信了他的話,心裡的擔憂略有平息。

  跟著,陳止反而還安慰起他們來了,他笑道:「匈奴若是記恨我,不給他們難堪,他們也不會改變心意,多一事,少一事,無損他們對我的成見,可我若不做今日之事,倒是有可能被朝廷當做添頭,用來安撫匈奴人,但我這麼一做,情況卻大不相同了,朝廷上原來有這種念頭的人,也不得不收斂想法了。」

  眾人聽得此言,先是一愣,隨後趙興、陶涯的眼睛就忽然亮了起來,明顯是想通了裡面的關鍵。

  陸映想了想,遲疑的問道:「陳兄,你的意思,是說要借勢而為?」

  陳止點點頭,笑道:「管子說過,凡民從上也,不從口之所言,從情之所好者也。今時之民眾,對匈奴深惡痛絕,或覺其族囂張,或覺兵敗而恥辱,而文評之事,萬人空巷,洛陽之人無有不知者,是以匈奴使今日之舉,半日就可傳遍全城,被萬民所知,我當時就言,若上有懼者,可以將我陳止交出去,平息匈奴的憤怒。」

  「那可就和百姓國人的心思相悖了。」陶涯笑著嘆息,「國人痛恨匈奴之時,上若予取予求,還將功臣獻出,動搖了民心,就要動搖權柄,哪怕是世家出身,也要思量一下,畢竟世家子弟眾多,可以替換,但萬一群情激奮,名望崩盤,那就不是一人承擔,而是家族皆污也。」

  「言之有理,」陸映沉吟片刻,嘆息道:「匈奴,逆賊小邦也,縱有一時勝,但其得意而忘形,聽說匈奴使團一路行來,每到一處郡縣,都要彰顯武力,尋機以辱官吏,此舉正合韓子所言,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此乃速亡之路,取死之道也,高堂之上的諸公豈能不知?」

  趙興也道:「孫子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今下民乃怒匈奴之不臣,若上公若以陳兄這般國士以為獻,那誰人願與死?願與生?這就是不從民之情啊,凡民從上,不是看他們說的,而是看他們所做之事,體現出的是何種情懷,從而知道他們的喜好,上位之人勇敢,下士就勇於犧牲,若是仁愛,則百姓不會無情,但若是將陳兄交出,或者給予懲戒,那民眾觀之,又要如何效仿?」

  劉綱也明白過來,頓時笑道:「若上不行,則民不從,是以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這古時候的有道之君、賢明君主,要推行律法、修訂製度,都要先於民眾而躬行,就是為了以身作則,是上下同欲。如今北線剛敗,而陳兄有功,文評盛哉,洛陽皆知,今日之事很快就要傳遍全城,加上陳兄所言傳出,則上有顧忌,必不敢逆潮而行,陳兄此舉,不是衝動,反而是自保,是立於不敗之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