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們一定要受到中原認可,讓他們不再看低我等!」

  「這是一個好兆頭,這說明咱們慕容鮮卑,也是可以的!」

  也不怪他們會這麼激動,實在是能當場轉變眾人的看法,著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尤其是這群人還是中原的頂尖名士,但究其根本,卻是因為慕容辛的這篇文章,確實讓眾人刮目相看。

  最初的字,到後來的文風結構,都只是表象,而文章的內涵才是關鍵。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開篇就點名了東方六國,不敵秦國,被秦國滅亡,但接下來的兩段,卻是在回顧這六國格子的強盛時期,以及諸多人傑的事跡,有諸多追憶,引起百家共鳴,然後忽然就文風一轉,就說起暴秦崛起,逐一吞沒的事情。」

  品味著文章內容,陳止也不由點頭,同時想起了在原本歷史中,很有名氣的一篇文章。

  《六國論》。

  「《六國論》乃是宋時蘇洵所作,論起結構和這篇《諸國論》十分相似,同樣也是寫的秦國與東方六國之間的變遷,但在立意上,兩邊卻截然不同。」

  陳止這邊想著,那念文之人,正好也讀到了文章的最後一段。

  這最後一段,是以秦朝滅亡收尾,然後講述了六國貴族在一定程度上的復興,又有諸國之意,算是點題了。

  但陳止自是知道,這其實就是議論文中斷章取義的技巧,因為在這之後,就是漢朝一統,歷史掀開了嶄新篇章,六國貴族或許也有存留下來的,但在歷史舞台上,已經沒有了他們的角色。

  「《六國論》以六國滅亡為論據,講述了什麼樣的行為,最終會滅亡,是將所處的宋朝,暗暗比喻成進貢和賄賂強秦的六國,暗示結局,而這慕容辛的《諸國論》,其實是將秦國的滅亡,歸結於東方六國被強行吞併後,心有不滿,最終造成偌大帝國轟然崩塌,這其實是在映射新漢因為匈奴反派,對周邊部族,採取高壓態勢,乃是一種委婉的勸誡,這種勸誡,頗得文人名士的欣賞,所以他們才會改變口風。」

  就好像後世科舉的時候,考生答題不光要看字體、看卷面、看學識,同樣也要看對考官心思的揣摩一樣。

  這新漢朝的名士,很喜好這種利用文章,委婉勸諫的手段,顯得優雅,又有擔當,還容易青史留名,乃是性價比相當高、技術含量亦不低的文士手段。

  魯王說的文武比試,這文之一道上,此等手段堪稱絕妙。

  最後,連徐老和魯王都不由點頭道:「此文甚佳,足見功力,也是用心的,雖然你不是中土之人,但深得我輩精神,值得稱道。」

  聽得此言,以那慕容辛的倨傲,依舊免不了露出喜意,但他頗有城府,很快斂去,然後想到了原本的計劃,看了陳止一言後,上前兩步,趕著頗為熱鬧的氣氛,就說:「兩位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番邦小民早就聽聞大明,甚嚮往之,今蒙錯愛,稱讚陋作,心中甚感惶恐,但此文實乃小民心血所鑄,是為了能對上國有所助益……」

  他這麼一番馬屁爬拍下來,別說魯王、徐老,圍觀的眾人亦暗暗點頭。

  這慕容辛的話還沒說完。

  「但小民畢竟是番邦之人,文章寫出來,也很難被人重視,還望兩位長者能新賜一名,也好使得此文,彰顯於世。」

  第284章 這名字好,我碰巧也寫過

  「讓我們賜名?」

  徐老、魯王聞言,眯起眼睛,然後對視一眼,再看眼前這個做出恭謙之態的男子,不由都感到了對方的城府和心機。

  這篇文章,已經有名字了,就是《諸國論》,但已經有了名字,卻又開口希望能求來一個新名字,這裡面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這個鮮卑人倒是明白,這篇文章雖然出色,但只要之出自他的手中,就會被人用有色眼光看待,但如果魯王,尤其是徐老能夠賜名,那文章的意義就不同了,一定程度上,經他異族文章的身份給抹除掉了。」

  孟趟公等人一言就看穿了其中貓膩。

  「這個恐怕才是慕容辛今次過來的真正打算,真是如意算盤啊,如果如願,那不管這次晚宴他們能不能參加,最後的文武比試,有沒有結果,至少有了這篇文章,慕容鮮卑的文名,就可以在這中土傳揚了。」

  這樣的結果,對在場的許多人而言,倒是樂見其成,雖然不太喜歡裡面的算計,但能讓周遭蠻夷,想盡辦法的歸化,依舊是個值得稱道的事件。

  只是那幾位江東學派的人,卻不怎麼樂意了,對方最開始打著陳侯名義,這和他們幾人的立場是直接對立的,雙方幾乎沒有轉圜餘地可言。

  如果最後慕容鮮卑一方得償所願,那對江東學派而言,就是重大損失。

  但論資歷,這裡還輪不到他們說話,只能在心裡干著急。

  「你選是有心的……」就在眾人各自思量之際,徐老忽然開口了,「既然你有這個心思,那老夫說不得可以成全你,只是望你今後能謹記今日之言,能一心沐浴名教教化,不做匈奴那般的狼心狗肺之事。」

  這位長者也是話裡有話,但慕容辛知道目即將達成,自是心頭欣喜。

  「只要名字一成,就可以繼續接下來的計劃了,一步一步,以文促武……」

  他心裡想著,但臉上卻是一副恭敬聆聽的樣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