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越是想,他心裡越是懷疑,不由凝神回憶起來,自己上一世到底留下了什麼沒有。

  「也不對啊,我上輩子大部分人時間都在行軍打仗,多數也只是行謀略之事,雖然也計劃著等天下安定一些,就開始著手整理古代典籍,增加一些有利於發展的內容進去,但由於死的太突然,以至於這些計劃根本無從施行。」

  他還在想著,就聽人群中走出兩人,都是風度翩翩的樣子,就衝著那慕容辛道:「宣武皇帝在位時,就曾東問鮮卑,當時就該將那偽廟撤去,何故如今還存?陳侯真傳,從來都在中土,乃是諸多先師整理陳侯他老人家的言行而成,怎麼可能流傳到爾等之地?」

  「這兩位似乎江左學派的人,那學派本就是綜合武侯、陳侯等人的學說雜糅而成,怎麼可能容忍此言?」

  聽著耳邊之人的議論,陳止心裡一陣古怪。

  「那位王家十九少似乎提及過一些,但是……」

  陳止感受著當下劍拔弩張的氣氛,這心裡卻越發感到彆扭起來。

  「我到底是什麼時候,有過什麼學說流傳下來?總結言行?難道從我那言行中,還能感悟出什麼道理不成?」

  就在眾人都感到氣氛緊張之際,卻有一聲蒼老的小聲從後面傳來,眾人循聲看去,就見魯王在一子的攙扶下,緩步走了過來,他一邊走,還一邊笑道:「既然幾位鮮卑大才有心過來,那不妨也留下來喝一杯酒,只是本王這晚宴到底有規矩的,諸位沒有請帖,真留下來,其他人聽聞了,難免覺得不平,所以還得有個說法。」

  第282章 鮮卑有文章,請諸君品鑑

  「王爺……」

  沿途眾人,一見這位長者,就紛紛行禮。

  魯王賦閒,但在魯縣還是有些威望的,其人資歷擺在那裡,又是晚宴主人,這些在場的人不光權勢、名望再大,也是要給面子的。

  在魯王的身後,還跟著三人,都是之前在內院交談的幾人,他們也聽到了正院的動靜,那糜軍先行之時,眾人就各有思量,但真正抵達的時候,還是頗為意外。

  本以為看到的,該是陳止和朱守或者糜軍衝突的局面,卻未料到卻突然聽聞,說是有鮮卑人成群結隊的衝進來。

  魯王來到眾人跟前,立刻就有眾多護衛湊過去,護衛在這位親王的跟前,其中一人更是滿臉愧色的說道:「王爺,是屬下失職,沒有讓人將他們強行驅逐……」

  「你沒做錯,」魯王看著自己的這個侍衛頭領,露出笑容,「今日乃是喜事,哪裡能動刀兵,況且鮮卑的諸位大家也都沒有惡意,你若是驅逐了,這場面一亂,府內府外這麼多人聚著,該是多大的騷動,那才是錯了。」

  聽魯王這麼一說,那個侍衛頭領反而是額頭冒出冷汗來了,意識到了嚴重後果。

  他剛才只是本能的絕對不能輕易動手,否則場面不好控制,但經過魯王這一番提點,才意識到現在王府裡面,是名士聚集,身份地位不同凡響,而這外面的樓閣中,能聚集起來的人,其實也多多少少有些身份的,萬一真的亂起來,造成踩踏是故,那事後追究起來,連王府都要蒙羞。

  越想,他越是後排,對這些不請自來的鮮卑人也就越發沒有好感了。

  只是鮮卑人們顯然沒有意識,那為首的慕容勉上前兩步,竟然是恭恭敬敬的朝魯王行了一個藩屬晉見國君的禮儀,倒也看得旁人不由點頭。

  「這還像話,他慕容一族的族長,論爵位在我大漢也就是個侯,地位豈能和親王相比,這個禮數還是對的。」

  「這個慕容勉,其實還知道一些道理,早就傳聞又說,鮮卑幾部之中,慕容部受王道教化最深,看來所言不虛。」

  只是誇讚還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心存敵意,想聽這位慕容勉要怎麼回應魯王的話。

  等禮節過後,慕容勉恭敬的說道:「魯王殿下,我等知道此來有些唐突,但是陳侯當年出使關外,就曾說過有教無類之言,對待我等部族,也是一般無二,我等才會心折,甘心如那華夏館,在下年輕之時,也曾在洛陽求學,自問學問不輸於一般名士,何意王爺的請帖,竟是一封也未曾發給我族之人,縱然在下學問不精,沒有資格接帖,但想我族中名士也有不少,總不至於一人也無吧。」

  說話之間,他的臉上竟然露出了一點焦急之色。

  魯王聽著看著,心中一動,大致明白過來,知道為什麼這位鮮卑之人會這麼焦急的過來,乃至帶著族人,以硬闖的方式過來。

  要知道,這種人群聚集的時候,他們作為異族人,以這等方法前來,稍有不慎,那就要弄巧成拙,搞出一個大新聞,實乃下策。

  但反過來想,這樣的場合,其實也有定性、倡導的味道,若是鮮卑人參加進來了,無疑中原對其部族的某種認可。

  「這個鮮卑人,有些擔心當前的局勢啊。」

  就連被先前的一番陳侯爭論搞得一頭問號的陳止,此時也回味過來。

  「匈奴王子身死,還有其他種種原因,中土對異族的牴觸之心漸起,新漢這麼一個龐然大物,不考慮過去和未來的種種趨勢,單純看當下的實力對比,周邊小族哪個能夠承受,要是開始政策轉向,那周圍的部族就都得掂量掂量了,誰也不願意沒事就被揍一頓,所以這個慕容勉這次過來,其實是想通過文化認同,給自己的部族加一道護身符。」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