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陳華也留心起來,雖說有老師撐腰,有明法僧推崇,可如果碰上了哪位大家寫了師道文,他還是居於劣勢的,會影響造勢的成效。

  干寶也不繞圈子,說道:「那篇文章名為《師說》,倒也不是哪個成名已久的名士所作,而是個叫陳止的,我在廣陵,未曾聞名。」

  第135章 論辯風浪起

  「師說?」

  「陳止?」

  「非名士所作?」

  干寶話音一落,對面三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反應.

  那郭展注重的是文章之名,而陳華注意的是陳止的名字,至於關注非名士的,則是那明法僧。

  幾人出聲,對視幾眼,又都恢復平靜。

  明法僧當先開口道:「聽陳施主的口氣,對這寫文之人頗為熟悉。」

  陳華本還有些驚異,不過很快就鎮定下來,然後淡然一笑,說道:「此人與我有些嫌隙,他在北方彭城妄行教化之事,我指出來,讓他很是惱怒,想來就是因此才有了做文章的心思,只是此人過去根本沒有什麼文章傳世,這次因為不忿我的話,才臨時起意,書就一篇,這樣的慪氣之作,能有什麼作用?」

  「哦?原來還有這麼一番故事,」明法僧馬上就明白過來了,看了一眼那篇《師之道賦》,隱隱有了猜測,只是嘴上卻笑道:「如此說來,施主的這篇文章也是因此而寫?」

  「我不是因為慪氣,」陳華微微搖頭,正色道,「我對名教本就有一番感悟,這次北行歸來,見了分家族學的亂象,這才有感而發,寫下這篇文章,是希望能驚醒世人。」

  「此番拳拳之心,貧僧已自文中感覺到了。」明法僧說著,看向郭展,「郭居士有此佳徒,真是羨煞旁人。」

  郭展謙虛道:「哪裡,比不上大師的幾名弟子。」接著,三人自然而然的略過了《師說》一文,他們並不認為一個小輩所寫的文章,能造成多大的風波。

  就連陳華也有些不以為然,並且理所當然的認為,陳止是因為自己,才寫出的文章。

  「可惜啊,陳止你不知道,我同樣也寫了一篇名教文章,而且我的這個文章,得到了老師的全力相助,更有名士推崇、佛家加持,更不要說,《師之道賦》的內容能引起玄佛爭論,到時整個廣陵、建鄴,都有可能爆*戰,這是多大的影響力?和我這篇文章一比,你的文章能否傳出彭城都還兩說,只能是自取其辱。」

  陳華自覺占了這麼多的優勢,如果還比不上陳止的話,那就說不過去了,而且在心底,他還隱隱竊喜,認為陳止也寫了名教文章,更方便批駁、反擊,只要將那篇文章貶的一文不值,那到時候自己在彭城的行為,還有誰能指責?

  「你這是自亂陣腳啊。」

  心中感慨,陳華的思路反而通暢起來,和明法僧交流佛學,連連被對方誇讚,三人言談歡笑,而干寶只是冷眼旁觀,自從提及《師說》,就不再多說一句。

  接下來的幾天,果然如陳華所料,在郭展的推動下,他那篇《師之道賦》迅速傳播開來,在廣陵郡、連同周邊郡縣造成了不小的波瀾,並且在故都建鄴也開始有人提及。

  他這篇文章的內涵,隱隱有抬佛貶夏的意思,推崇的是佛家法統的那一套,讓許多精研佛家學說的名士很是興奮,研讀探討,與郭展呼應。

  可就像那日的枚顯一樣,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此時畢竟不是後世,佛學在當前的歷史階段,有著鮮明的外來氣息,天生就會被一些人抵制。

  於是,不需要郭展去刻意推動,隨著《師之道賦》的傳播,爭論和辯論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弘法之士與守道之士,借著這篇文章為契機,爆發了激烈的爭辯,甚至朝著夷夏之爭的問題蔓延過去。

  好在郭展也知道厲害,沒有真朝這個方面推動,經過聯絡人脈,很快就將討論和辯論,局限在佛家法統和名分教化上,要從這個地方,給自己的弟子造勢,同時弘揚佛法。

  陳華倒也爭氣,在文章流傳的同時,還呼朋引伴,四處論道,將《師之道賦》中提倡的幾個觀點,都一一敘述出來,漸漸就有人傳他的教化之能了。

  啪!

  「豈有此理!」

  枚氏別院,聽著僕從的回報,枚顯很是惱怒。

  「郭展學佛,是不是學得心智錯亂了,連自家學說都要反了?郭宗師何等人物,一篇莊子注,足可流芳百世,怎麼到了郭展這裡,這個弟子反倒就糊塗了?」

  枚顯提到的郭宗師,乃是玄學宗師郭象,名滿天下,他也是聞名心折,才會和郭展結交,可最近兩年,郭展接觸了佛學之後,有心融合兩教,現在看來,似乎過於偏於佛教了。

  旁邊的一名僕從,見老爺發泄完了,才敢上前詢問道:「老爺,那這份請帖,您還去不去?」原來,他除了帶來消息之外,還有一份請帖,乃是廣陵城觀夜樓的文會邀請,時間就是今夜。

  枚顯一甩袖子,滿臉厭惡的道:「觀夜樓乃文人匯聚之地,現在給我送請帖,目的不問可知,就是因為那篇《師之道賦》!那陳華可是不得了了,都有名教名士的稱呼了,那日我在冥內別院的事,也傳出來了,為他做了墊腳石,如此還邀請我做什麼?繼續做他陪襯?不去!給我回絕了!」

  僕從一聽,有些猶豫,最後還是點頭道:「小的知道了,這就去回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