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過說著說著,徐輝又發現不對了,看著一臉笑容的張集,他猛然品味過來,就問:「任升,看你這樣子,莫非已有妙計?」

  張集笑著搖頭,說著:「我哪有什麼妙計?不過啊,我彭城人傑地靈,卻有一位人傑,已幫郡守您將這事情解決了,此乃天助郡守也。」

  「哦?」徐輝一聽,眼中一亮,「還有這等人物?難道又有哪位名士要開設書院?莫非是貴族的賢人張侃?」

  「我那族兄閒散慣了,可沒心思教書育人,不過彭城之中卻有一位,寫了一篇名教文章,不知郡守您可知道,彭城縣城中這兩天的傳聞?」

  「這兩天的傳聞?」徐輝想了想,「可是下邳陳華畏懼陳止,連夜奔逃之事?難道這次的事,又和陳止有關?」他這兩日忙於政務,但也不是兩耳不聞天下事,還是知道陳華的事的,不過這事經過以訛傳訛,已有了多個升級版本,郡守所言的還是略微平實的版本,只說陳華連夜奔走。

  張集就點頭道:「正是那陳守一,您怕是還不知道,他昨日開了個收徒禮,收了一個弟子。」

  「這與興學有何聯繫?陳守一再怎麼收徒,也是陳家的事。」徐輝很是不解,但也知道張集不會無的放矢,等著對方回答。

  張集笑道:「若只是收徒,自然沒什麼,不過陳守一在禮上,贈給了弟子一篇《師說》,郡守請看……」說著,張集從袖中抽出一篇文章,遞了過去。

  「師說?」

  聽了這個名字,徐輝已然有了一絲想法,等拿過文章一看,很快就哈哈大笑起來:「好一個陳止,好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真乃我徐州名士也!有此一文,何愁興學之詔!」說著,看了張集一眼,「任升,看來本官得去拜訪一下陳守一了。」

  張集笑道:「正該如此。」

  就在這主僚交談之際,整個彭城縣城,也因為陳止拿出的一篇《師說》沸騰起來。

  雖和後世有所不同,結合了當世特點,但此文框架與論點都來自千古人傑,語句更是千錘百鍊的文化結晶,綜陳止三世之能,是用來試探絕學定義的文章,目標本就不是當今一世,而是著眼未來,此時拿出來,莫說一個彭城縣城、彭城郡,就是拿到天下間,也是有數的佳文!

  昨日,拜師禮上,眾人本只是抱著隨意之念閱讀,在當時眾人想來,陳止拿給入門學生的文章,估計也就是告誡之文,再說了,也沒聽說他有什麼文章佳作,因此都是去看他的書法的,沒想到書法驚人,可這文章的內涵卻更讓人震撼。

  等拜師禮一結束,這些人回到城中,第一時間就憑著記憶,將這篇《師說》複寫下來,品味之後,越發覺得意義不凡。

  很自然的,不過一天一夜的時間,這篇文章就以瘋狂的速度在彭城擴散,世家士族幾乎人盡皆知,而且還不同於過去,不需要尊者、長者定調,他們就自發的傳贊起來。

  「這篇師說,將師者之位說的通透無比,更是隱隱談及世家根本,當真是一篇濟世佳作啊。」

  「不要只看此文淺意,其實這篇《師說》的主旨之念,與《大學》相通,莫看寫的是師者,其實也在說修身正心,並非單純為師者出言,而是藉此喻志。」

  「我看啊,你也沒看出關鍵來,實際上,此文之中有孟荀之爭,不過是個隱線,你看這《師說》開篇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就議論教化之法,督導牽引,已然觸及了性善、性惡,這後面的幾句,將楊子的善惡混和董子的三品之說雜糅其中,只是並不顯眼,著實寓意深遠啊,這哪是佳作能形容的,這是傳世之文啊!」

  「聽說他和陳華爭論的時候,就說過,詩賦當言志,還道他只是為了反駁陳華,現在來看,這是他的肺腑之言啊。」

  「你說這文章,會不會就是因為這次爭執,陳止才藉口贈書學生寫下來的?」

  「很有可能的,此文深奧,哪是一個入門學童能懂的,估計就是因為那陳華,這就有意思了,那陳華可才剛剛逃跑,陳止就來了這麼一篇文章,這兩陳相爭,高下已分啊。」

  ……

  類似的對話遍布縣城各處,酒樓、茶肆、雅園中,但凡是士族子弟,見面寒暄後,就沒有不說《師說》的,風尚氣息初具規模。

  這個時代,也是有流行追求的,當年左思的《三都賦》能令洛陽紙貴,也有這個原因,旁人不一定真的贊同文章,可旁人都追捧,為了不落後,也會去湊熱鬧。

  當然了,前提是文章本身的價值要撐得起來,只要能撐得起來,那一旦流行,就是堂堂大勢,擋都擋不住。

  這篇《師說》已然有了這樣的趨勢,而且不光小輩士族在談論,就算是那些能品評後輩的尊者長者,也對此文很是驚訝。

  「陳止此文,是要正道統啊!」

  當劉仰聽到老父說出這麼一句話的時候,卻不明其意。

  劉太公見了他的表情,將手中《師說》放下,笑道:「你也知道,我素來不喜夷術,那外夷之法傳入中土,妖言眾多,迷惑眾生,被人吹捧,更鼓吹所謂法統,正是這個法統,迷惑了眾人之眼,以為我華夏之說無法與之並論,殊不知華夏聖人法先王、尊孔孟,不知道比夷佛高到哪裡去了。」

  這位古板老人滿臉笑容,談性大起,指著文章中的一句,道:「這篇師說,明著是說師者,其實是在說『道』,此道堯傳舜,舜傳禹,經湯、文王,自周公到孔孟,這才是煌煌大道,可稱道統,豈是外道能比的?那些人尊佛,是要變夏為夷啊,可嘆未見幾人看破,但陳守一此文一出,足以警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