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赫煊掏出兩張10元面額的法幣,對兒子們說:“這錢是該捐,但不能捐太多,否則其他同學會很難堪,也容易造成攀比心理。你們每人捐10塊錢,剩下的錢由爸爸出面捐贈,聽懂了嗎?”

  “嗯。”兩個兒子似懂非懂的點頭。

  關岳廟不僅僅是一座廟,它跟“精神堡壘”一樣,在抗戰期間有著巨大的意義。數百萬出川抗戰的將士,只要是走夔門這條線路的,必然要在關岳廟誓師出征,這已經成了川軍的精神烙印。

  現在關岳廟被炸成了廢墟,對出川將士來說打擊很大,必須儘快組織修復工作。

  剛從成都義演回來的孟小冬說:“這段時間重慶倒是清淨了,但成都那邊卻被炸得很慘,幾乎每天都要被日寇轟炸。”

  張樂怡擔憂說:“那你還是別去成都了,怪危險的。”

  孟小冬笑道:“沒事,炸的都是機場和工廠,成都的市區很少被炸。”

  周赫煊說:“小鬼子這是在報復,狗急跳牆了。”

  自從“轟炸之王”奧田喜久司被擊落以後,武漢那邊的日本空軍雖然沒了指揮官,但飛行員卻個個跟死了親爹一樣憤怒。他們在中隊長、小隊長的率領下,根本沒有上級命令,就自作主張對成都機場進行報復性轟炸。

  一周之內,成都機場就被轟炸了五次,重慶這邊居然一次都沒有。

  廖雅泉怕兒子出意外,建議道:“主城這邊太過危險,孩子們讀書經常要跑警報,防空洞裡的人又多又擠,恐怕有時候來不及躲避。我聽說陶行知在合川辦了一所育才學校,名氣很大,不如把孩子們送到育才學校去念書。”

  “合川太遠,不方便。”周赫煊立即否定了這個想法。

  原因很簡單,周赫煊早打定主意,要在抗戰勝利後跑路。而合川育才學校里的那些師生,有一半以上都加入了共黨,如果送孩子們去那裡讀書,以後恐怕就扯不清了。

  馬珏突然說:“不如把孩子們送去十四中,我和婉容姐姐每天去教書的時候,可以順便把他們送到學校。”

  周赫煊想了想說:“這主意不錯,春節過後就轉校。”

  國立第十四中學在沙坪壩青木關,距離中央大學不遠,再過一年半載就會成中央大學的附屬學校。而原中央大學的附屬實驗學校,遷校時被遷到了貴州,由於距離校本部太遠,後來乾脆就和重慶的國立十四中互換了校名。

  互換校名一事,激起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師生們的極大憤慨。他們一向以中央大學為榮,許多優秀畢業生可以直升校本部,換校以後直接就歇菜了,許多老師直接辭職以示抗議。

  然而抗議並沒有什麼卵用,該換校還得換。

  周赫煊的孩子們現在去讀國立十四中的話,不僅安全可以保障,而且等換校以後,十四中的師資力量迅速提升,甚至有機會接受中央大學教授們的親自授課。

  轉校的事情由周赫煊拍板決定,廖雅泉沒再說什麼,就是有些看馬珏不順眼,覺得這個女人有點多事兒。

  “嗚嗚嗚……”

  就在此時,防空警報聲突然響起。

  周赫煊鬱悶道:“嘿,小鬼子們又來了,看來是沒在成都接受教訓!”

  全家人迅速躲進地下室里,很快警報就解除了,那些日機應該只是過境而已,目標有可能是宜賓或自貢,也有可能將會飛往成都。

  特別是自貢,在整個抗戰期間,應該是除了重慶以外,被日機轟炸次數最多的四川城市。

  自貢在1939年9月才正式設市,但在設市之前,就已經遭到日機不斷轟炸。因為這座城市太重要了,它出產一種必需的戰略物資——鹽!

  隨著臨海的幾大鹽場被日軍占領,自貢的鹽業就迅速發展起來,需要負責供應周邊數省的用鹽需求。到抗戰勝利時,中國食鹽年產量為66萬噸,而僅自貢的產量就有23萬噸,占到全國總量的35%。

  就在前不久,自貢設市剛剛一個月,日寇就送去了慶祝大禮——轟炸。日本軍部甚至專門為自貢制定了轟炸計劃,代號“鹽遮斷”,以為靠轟炸就能讓自貢民心崩潰,但反而激起了自貢人的同仇敵愾之心。

  在整個抗戰期間,自貢是全國各市縣捐款最多的城市。這個只有22萬人口的小地方,為抗日捐獻了1.2億元,自貢首富王德謙還打破了戰時個人單次捐款紀錄。

  所以當以後有人提起自貢時,大家別第一反應就是郭小四或黃旭東,應該想到自貢人在抗戰中做出的貢獻。再不濟,也該聯想到李宗吾和他的《厚黑學》,又或者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

  說了這麼多廢話,主要因為作者君就是自貢人,李宗吾的《厚黑學》初稿還是在作者高中母校的校長室里完成的。

  從地下室出來,大家繼續吃飯,結果飯菜都已經涼了,這就是居住在重慶的煩惱之一。

  現在還算好,等再過兩年,日本開始對重慶進行所謂的“疲勞轟炸”。就是一天派飛機來好幾次,不管扔不扔炸彈,反正要把老百姓嚇進防空洞才行,導致人們根本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連基本睡眠時間都無法保證。

  “疲勞轟炸”期間,有一次常凱申跟史迪威進行會談,談著談著就響警報,前後跑了四次防空洞才把事情談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