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最後,我想對同胞們說,中日必有一戰,而中國必勝。戰爭到來之日,我將傾其所有!”

  周赫煊舉起拳頭,聲音不大,卻很堅定的喊道:“中華民族萬歲!”

  “中華民族萬歲!”

  三個外交官蹭的站起來,跟著周赫煊高呼,他們冰冷的心似乎又火熱起來。

  於珮琛這個共產主義者聽得熱淚盈眶,拳頭橫在胸口,反覆默念著這句口號。

  音樂廳里的洋人們面面相覷,不知道中國人在喊些什麼,中國對他們而言,實在是太陌生了。

  用中文說完,周赫煊又開始說英文:“文學的價值在于思想交流和傳播,蕭伯納先生有句話我很贊同。他說,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都有了兩種思想。思想的交流,可以消除誤解,讓我們彼此相處愉快。”

  “西方人對中國是有很大誤解的,我跟很多西方人聊過,他們對中國有著三個刻板印象,即:中國停滯不變,中國文化保守排外,中國人缺乏宗教感情。這是非常錯誤的。”

  “中國停滯不變的觀念,在西方幾乎是常識,黑格爾就認為中國是‘永遠不變的單一’。五年前,倫敦大學的托尼教授到中國進行調查研究,在他的調查報告中,也延續了黑格爾的看法。他說:‘一直到昨日為止,中國是在中國自己的軌道上行動,既未影響西方,也未受西方影響’。這種說法何其謬誤,沒有中國的四大發明,西方如何大航海、製造槍炮和傳播科學?這是中國對西方的影響。沒有達爾文、三權分立,中國又怎會爆發辛亥革命?這是西方對中國的影響。說中國停滯不變,這就是缺乏思想文化交流,導致西方人對中國產生誤解。”

  “說中國文化保守排外?其實真正保守排外的是日本。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包容和吸收,現在我們的知識青年,說英語、法語,穿西裝、皮鞋。就連婚禮,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穿婚紗,對著《聖經》許下誓言。”

  “說中國人缺乏宗教情感,那就更錯到了極致。中國人宗教情感的體現,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儒教,而是siniticism(可翻譯為中國教,華夏宗教,華夏主義),也即中國商周時代誕生的信仰與習俗,它形成於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700年。到了孔子、老子的先秦時代,以及王充所在的東漢,‘華夏主義’走向成熟。我們尊崇‘天’與‘祖先’,即‘敬天法祖’,這就是我們獨有的宗教情感。當一個人做了壞事,首先想到的是老天爺要怪罪,或者是祖宗先人會蒙羞,這不是宗教情感是什麼?”

  “所以說,西方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全是錯的。你們不了解中國,一切對中國的理解,都屬於道聽途說再加上自己的想像。而文學,則是我們彼此溝通的橋樑。在《神女》這本書中,你們可以看到中國近現代的變化,中國近現代的學習西方,以及中國人自己的宗教情感。”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讓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中國、了解中國。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品,能夠翻譯成西方文字。”

  “謝謝!”

  隨著周赫煊從椅子上站起來,全場突然迸發出熱烈掌聲。

  確實,正如周赫煊所說,西方人對中國有太多的誤解,這種東西方的交流很有必要。

  第七百零六章 令人生厭的人與值得尊敬的人

  跟龔古爾文學獎比起來,諾貝爾文學獎明顯要大方得多。獎金是用瑞典克朗支付的,大約相當於4.8萬美元,足夠貧寒的作家一夜暴富。

  除了獎金以外,還有一本證書和一枚獎章。

  諾貝爾文學獎的獎章,是由瑞典國王親自給周赫煊戴上的,使用200克黃金製成,圖案為一個青年坐在月桂樹下,聆聽並記錄著繆斯女神的歌。

  張樂怡手捧著諾貝爾獎證書,喜滋滋的看了又看,然後小心翼翼放進包里收好。

  於珮琛頗為羨慕,想要討來觀摩,卻又不好意思開口,只能盯著周赫煊胸前的諾貝爾獎章看個不停。

  頒獎典禮結束,眾人便離開皇家音樂廳,前往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這裡要舉行一場盛大晚宴,諾貝爾獎得主、科學界和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瑞典王室成員都要來參加。

  瑞典王室來了一大家子,王儲叫奧斯卡·奧拉夫·阿道夫,也即未來的古斯塔夫六世。二王子叫威廉·奧拉夫·阿道夫,大公主叫索菲亞·奧拉夫·阿道夫。

  另外,王儲奧斯卡足足生了四個兒子,二王子威廉只有一個兒子。

  整個瑞典王室中,除了老太婆王后,以及兩個中年王妃以外,就只有年僅18歲的索菲亞公主是女性,成為今天晚宴最耀眼的花朵。

  周赫煊和另外幾位諾貝爾獎得主,才有資格跟瑞典王室成員同桌吃飯。像張樂怡這種家屬,都只能在旁桌坐著,至於三位中國外交官,連參加晚宴的資格都沒有。

  現在的瑞典王儲,未來的國王古斯塔夫六世,奧斯卡王子用流利的中文跟周赫煊打招呼:“你好,周先生!”

  周赫煊有些吃驚,贊道:“王子的中國話說得很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