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來是古兄,好久不見!”周赫煊握手問候。

  那個“古世文”又介紹身邊的中年男子說:“這是我朋友,《申報》記者楊永清。”

  周赫煊笑道:“楊記者你好。”

  “楊永清”熱情地握手說:“周先生,久仰大名!”

  “古世文”其實就是吉鴻昌,而“楊永清”則是地下黨員宣俠父。兩人都經過喬裝打扮,吉鴻昌下巴貼了搓小鬍子,不仔細看還真認不出來。

  周赫煊問道:“二位這是要去南邊?”

  吉鴻昌笑道:“去上海辦點事。”

  “那就祝兩位一路順風,咱們上海再見。”周赫煊沒有多說廢話,生怕暴露了對方的身份。

  “告辭!”吉鴻昌說完便走到另一個角落坐下。

  其實事情並不複雜,一個多月前,宣俠父正式介紹吉鴻昌入黨,這次是要前往上海履行入黨手續。宣俠父比南漢宸的來頭更大,此人是中共中央特科的負責人之一,也即是地下黨的全國大頭目之一。

  南漢宸和吉鴻昌在天津串聯籌建的反蔣抗日組織,其總策劃人和負責人便是宣俠父。只不過以周赫煊現在的身份,很難接觸到宣俠父,所以當面見到也完全不認識。

  別說周赫煊這個“外人”,就連屬於“自己人”的於佩琛,都根本沒有資格接觸宣俠父。於佩琛好奇地問:“周先生,你剛才的那個朋友好面熟,是不是什麼大人物?”

  “一個普通作家而已,你估計認錯了。”周赫煊說。

  “可能是我眼花了吧。”於佩琛喃喃自語。她總覺得剛才那個胖乎乎的中年,很像報紙上登了照片的吉鴻昌將軍。

  火車很快到站,周赫煊三人登上特等車廂,而吉鴻昌兩人則上了二等車廂。除了剛碰面時的寒暄以外,大家都刻意不再聯繫,畢竟吉鴻昌現在屬於政治通緝犯,他前往上海宣誓入黨非常危險。

  於佩琛還是第一次坐特等廂,好奇地打量著車廂內的陳設。

  民國時期的火車二等廂,大概相當於後世的硬(軟)座。一等廂則要高級得多,有非常舒適的單人沙發,空間也顯得格外寬敞。

  而特等廂就非常厲害了,可以容納四個人睡覺休息,還有寫字桌、自來水管、抽水馬桶等設備。除了火車的顛簸和噪音以外,條件簡直比大部分的旅店都更好。

  於佩琛心想:以前坐長途火車就是遭罪,現在倒是個享受了。

  周赫煊看了一會兒窗外飛退的景色,便拿出稿紙開始寫作,不時地停下來塗抹修改。而孫永振則靠在座位上閉目養神,右手揣在懷裡,隨時準備拔槍禦敵。

  於佩琛站在周赫煊身後,看著一個個漂亮的鋼筆字出現在稿紙上,內容赫然是小說《黑土》的後續情節。她不由得佩服萬分,既佩服周赫煊的文學才華,又佩服周赫煊坐火車還不忘創作的勤奮精神。

  特等廂內是備了水果的,於佩琛小心翼翼的不發出聲響,很快便削了兩個蘋果切成塊狀。一個放在周赫煊面前,一個放在孫永振那邊。

  孫永振好像能看到一樣,突然睜眼朝於佩琛點頭致謝,撿起塊蘋果放到嘴裡咀嚼,但拿槍的右手始終揣在懷裡。

  這趟列車使用的是最新進口的蒸汽車頭,最高時速已經達到140公里,跟後世T字頭的特快列車沒啥區別。說句玩笑話,鐵道游擊隊扒的肯定不是這種火車,因為速度太特麼快了,全速開動時根本扒不上去。

  只可惜鐵路的狀況有些糟糕,許多時候遇到山嶺不是過隧道,而是繞著山體往前走,憑白多出大量的路程。

  三人坐了足足20個小時,終於抵達南京,然後又換車前往上海。

  雖然周赫煊非常厭惡國黨政府的腐敗無能,但國黨對中國的貢獻毋庸置疑。常凱申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從天津到南京再到上海,一路上通行無阻,沿途的城市鄉鎮也還算安定祥和。

  換做北伐戰爭以前,那真是一言難盡。從天津坐火車到南方,到處都可以看到戰爭的蹤影,因躲避戰火而逃難的百姓隨處可遇。

  如此比較,至少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難得的和平——前提是忘掉已經淪陷的東北四省和半淪陷的察哈爾。

  抵達上海之後,周赫煊當晚便住進了海格路的花園洋房。

  於佩琛已經習慣性麻木了,對於周赫煊在上海有豪華大宅,她一點也不感到驚訝,心裡只是在想:“要不要順道去看望母親和舅舅?”

  於佩琛的外公岑春煊,這些年一直居住在上海。

  二次革命時,岑春煊甚至跟孫中山爭奪過領導權,一度出任討袁軍大元帥,岑、孫兩人當時鬧到反目成仇的地步。直到國共第一次合作,孫中山專門到上海拜會岑春煊,兩人終於冰釋前嫌,一起商量北伐大計。

  岑春煊在北伐期間是出了不少錢的,前兩年的淞滬抗戰,岑春煊還捐了3萬大洋給十九路軍抗日。

  只不過在去年4月底,岑春煊就已經病逝了。而於佩琛這個外孫女,卻苦於沒有路費,無法前往上海送外公最後一程。

  或許在很多人看來無法理解,為啥岑春煊有錢捐給十九路軍3萬大洋抗日,卻不出錢資助自己的親外孫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