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淞滬停戰協定》居然把上海劃為“非戰區”,在規定日軍必須撤退的同時,也規定了中國軍隊不得駐紮上海,以此來討得友邦(列強)歡心。

  中國的領土被無端侵略了,停戰之後居然還不准中國的軍隊駐紮,這算哪門子道理?幸好這個規定只是暫時的。

  說一句笑話,淞滬之戰的交戰雙方雖是中國和日本,但在解決期間其實已經淪為配角,諸國列強才是真正的主角。

  英國派遣10艘軍艦、6000餘人增兵上海,美國把亞洲的全部軍艦集中在上海,達17艘之多,法國在上海的兵力也增至3000人。中國和日本都不敢再打,生怕自己表現得太過強硬,會惹怒了這些歐美列強們。

  英法美三國就是親爸爸,兩個兒子打架無所謂,但現在要砸家裡的東西(在華利益),那就堅決不能容忍了,誰敢再動就打誰屁股。

  其實中國和日本都被歐美列強給嚇住了,如今國際流行的是“綏靖主義”。即便中日雙方全面開戰,英法美諸國最多也就譴責幾句,他們那些軍艦都是嚇唬人的,根本不可能真的開火。

  區別在於,日本是真的受到恐嚇。雖然“一二八事變”的真正目標是轉移注意力,但日本軍方從來不缺瘋子,好些傢伙鬧著要趁機全面侵華,列強的恐嚇實際扼制了戰爭規模擴大。

  而中國方面則是樂意被列強恐嚇,列強擺出的陣仗越凶,常凱申、汪兆銘那些人就越高興,因為他們是真不想打、也不敢打仗。

  淞滬之戰雖然順利解決,但常凱申的威望卻迅速跌落,全國各界都鬧著要收回東北和民主立憲。常凱申一方面為了轉移民眾注意力,另一方面為了統合鞏固軍權,迅速宣布“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顧中央的巨額財政赤字,糾集大軍開始圍剿紅區。

  在《淞滬停戰協定》簽署的半個月後,常凱申就自任為“剿匪總司令”,靡費錢糧繼續打內戰。

  事實上,由於中國地大物博,民國時期的經濟發展並不慢。據不完全統計,在1927—1937這黃金十年期間,中國的gdp增長很可能達到了9%。如果一直和平發展,不說趕英超美,但追趕日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可惜,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都在連年內戰當中消耗殆盡,普通國民的生活沒有任何改善,國家的軍事科技也發展緩慢。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時,中央政府都還欠了一屁股債,反倒是四大家族賺得盆滿缽滿。

  特別是那些江浙大財團,心裡後悔啊,當初居然支持常凱申這個白眼狼北伐。現在常凱申做了老大,不但沒有回報他們,反而變本加厲地搜刮,四大家族利用各種手段侵吞他們的利益。

  當周赫煊在歐洲得知《淞滬停戰協定》的內容後,只能是一聲嘆息。他該說的都給常凱申說了,常凱申也虛心納諫,可到頭來卻沒有任何改變。

  腦袋是個好東西,但屁股往往決定腦袋。

  第四百七十五章 論佛

  早在17世紀,海洋是屬於荷蘭的,當時它還叫尼德蘭。

  這個巴掌大的歐洲小國,被譽為“海上馬車夫”,它的商船數目超過其他國家的總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額,一度占據全世界總貿易額的50%。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海船,其中有1.5萬艘屬於荷蘭。

  然而從17世紀末期開始,荷蘭迅速走向衰落,結束了它短暫的黃金時代。

  五月的阿姆斯特丹,氣候宜人,周赫煊甚至需要穿上外套禦寒。

  受世界性經濟危機影響,這座歐洲超級大港,如今顯得有些蕭條,來來去去的商船少得可憐。

  “嗚~~~”

  長長的輪船汽笛聲中,周赫煊帶著隨從走下舷梯,老遠就看到碼頭上的中文橫幅。

  周赫煊快步走過去,對幾個給他接船的國人說:“諸位久等了!”

  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並沒有向歐洲小國派遣外交公使。只有顧維鈞、顏惠慶等人在積極奔走,打算爭取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等國的支持,並於明年派遣金問泗擔任比利時和荷蘭公使,胡世澤擔任瑞士公使。

  因此,顧維鈞和顏惠慶應該很討厭周赫煊。他們在日內瓦辛苦爭取比利時的國際支持,周赫煊卻在天津找比利時公司的麻煩,在兩人眼裡這屬於不顧大局的行為。

  周赫煊卻不這麼認為,打鐵還得自身硬,歐洲小國支持有個屁用。更何況,用本國百姓利益換取的外交支持,這種支持不要也罷,跟搖尾乞憐有什麼區別?

  眼下給周赫煊接風的,都是旅歐民間人士,並沒有任何官方代表。

  一個身材略微發福的中年女性,非常豪爽的抱拳說:“周先生,我是呂碧城,歡迎你來阿姆斯特丹!”

  周赫煊笑道:“蘭清先生,久仰大名!”

  “飛將詞壇冠眾英,天生宿慧啟文明。絳帷獨擁人爭羨,到處咸推呂碧城。”

  這是內廷秘史繆珊如讚嘆呂碧城的詩歌,做為晚清第一才女,當時確實達到了“到處咸推呂碧城”的盛況,與秋瑾並稱為“女子雙俠”。

  至於後世流傳的關於呂碧城和秋瑾的交情,多半屬於杜撰。

  秋瑾確實慕名拜訪過呂碧城,但什麼“一見如故、義結金蘭”都為虛言。兩人之間的分歧太嚴重了,一個是反清革命派,一個是改良立憲派,一個顛覆傳統、身穿男裝,一個維護傳統、喜歡女裝,哪裡能談得高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