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林徽因的知識面很廣,古今中外各種話題她都能接上。就算是不懂的領域,也能順勢引導活躍氣氛。當下她說:“該不會又要打仗吧?”

  國際政治問題專家錢端升道:“打仗肯定會打,但規模不會太大。而且老蔣這次雖然犯了眾怒,但他大局已定,汪兆銘掀不起什麼風浪。”

  林徽因的沙龍可以三三兩兩自行組合,金岳霖等人對時政不感興趣,便跟徐志摩、馮文炳、鄧叔存等人一起談論文學和哲學。陳岱蓀、陶孟和、周培源等人則加入張奚若、錢端升的話題,這場沙龍頓時分為兩個談話圈子。

  林徽因親自幫他們沖咖啡倒茶,不時地接上幾句,再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沙龍氣氛很快便活躍起來。

  馮文炳說:“我最近在《時報》上看到一篇小說,名字叫《激流》(原稿名《春夢》、單行本名《家》)。寫得真是好啊,現在只連載了十幾章,但已經勾勒出宏大的輪廓!”

  “作者是誰?”鄧叔存問。

  馮文炳說:“作者叫巴金。”

  林徽因突然插話道:“就是寫《滅亡》的巴金?”

  徐志摩頓時說:“我認識他,前段時間還在天津《大眾》副刊做編輯,很瀟灑直爽的一個人。”

  馮文炳毫不吝嗇的讚嘆道:“我敢說,巴金的《激流》,是最近兩年中國最好的小說,巴金也會成為中國文壇數一數二的小說家。”

  “廢名先生這麼推崇,那我可要去拜讀一二。”林徽因笑道。

  金岳霖的美國女友秦麗琳,突然拿出一本小說道:“提起小說,我最近正好讀到一本,是周赫煊先生的《愛情方舟》。”

  徐志摩大笑:“秦小姐說的是《鐵達尼號》吧?那本書最好讀英文版,中文譯本讀起來,實在感覺有些古怪。男女主人公明明都是外國人,卻叫鄧嘉恪和白露思,讓人哭笑不得。”

  林徽因說:“《鐵達尼號》的英文版,我倒是已經看過了,是托美國朋友帶回來的。沉船那段描寫得非常有意思,通過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性格的乘客,在面對死亡時的不同反應,揭示出深刻的人性群像。”

  相對於林徽因的理性,金岳霖就比較浪漫了:“我更喜歡裡面歌頌的偉大愛情,讓人無比嚮往。”

  那邊聊政治話題的物理學家周培源,突然跑到這邊來插話:“你們不覺得,《鐵達尼號》最有意思的是它的科幻描寫嗎?周先生在創作的時候,採用的是未來人物的回憶,描寫了許多幾十年後的科學儀器。特別是那個人造衛星的設想,我覺得用物理理論完全說得通,周先生想必在空間物理領域也有所研究。”

  此言一出,徐志摩、馮文炳等文學家瞬間懵逼,都不知道該怎麼接話才好。

  第四百三十六章 中國工人

  周培源是誰?

  後世物理專業的學生想必非常熟悉,這位先生是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未來還會擔任清華教務長、北大校長和中科院副院長。

  見徐志摩等人面露疑惑,周培源解釋道:“講得通俗一點,地球擁有萬有引力,我們拋出去的物體必然落回地面。但是,將物體拋出去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當空氣阻力足夠小,速度又足夠大的時候,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回地面,它將圍繞著地球旋轉,成為一顆做繞地運動的衛星。”

  “就像月亮一樣?”林徽因驚訝道。

  周培源點頭道:“是的,月球也是地球的衛星,如果人類能製造出繞地運行物體,那麼這個物體可以稱為人造地球衛星。所以我說《鐵達尼號》這本書很有趣,書中的那些未來科技看似異想天開,其實是可以用科學理論來解釋的。”

  鄧叔存笑道:“以前的飛機和潛艇,也只是科幻小說里的想像物,現在不照樣成為現實了?要我說啊,文學也是科學的推動力之一。”

  “這個人造衛星理論是周先生提出來的?”馮文炳好奇道。

  周培源想了想說:“確切地說,是牛頓最先提出的。牛頓先生提出猜想,在高山上發射一枚炮彈,炮彈速度越大,落點就越遠。由於地球是圓的,當炮彈速度達到一定的時候,炮彈就不會落下來。這個設想,就叫做‘牛頓的大炮’。”

  徐志摩拍手贊道:“牛翁真乃奇人也!這個人造地球衛星,該不會真能製造出來吧?”

  周培源仔細思考道:“很難。日月的引力、地球的引力、大氣的阻力,這些力場交織起來非常複雜。最重要的是,如何讓人造地球衛星具備足夠的初速度,以現在的科學手段很難達成。”

  如今的周培源,已經在進行量子力學的研究了。再過幾年,他還會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院從事理論物理研究,並參加愛因斯坦親自領導的廣義相對論討論班,從事相對論引力論和宇宙論的研究。

  直至抗戰爆發,周培源秉承科學救國的志向,毅然把研究方向轉為流體力學——這倒是跟火箭和人造衛星有關聯。

  周培源對《鐵達尼號》里的人造衛星很感興趣,可惜這裡一堆文科生、工科生,沒法跟他深入討論理科話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