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呂子方苦笑道:“有啥子辦法?四川太偏了,有名氣的教授都不願意來。”

  聽這幾人一唱一和,周赫煊立即明白過來。原來找他參謀是假,托他邀請工科教授是真,全特麼玩套路啊。

  周赫煊好笑地說:“這樣吧,我明天就拍電報,問問蔡孑民、李石曾、吳稚暉幾位先生。他們在教育界頗有名望,應該能請來幾個工科老師。”

  “哈哈,那就太感謝了。”汪雲松笑著舉杯道,“老朽再敬周赫煊一杯!”

  劉湘則是眼睛一亮,周赫煊給他的驚喜太多了。現在隨便說出來三個人,就特麼是“國黨四老”的其中三位,這面子實在夠大的啊!

  ……

  民國的大學教育非常畸形,文科生占學生總人數的90%以上,而理科、工科、農科學生寥寥無幾,連商科都沒啥人,只有醫科稍微強一些,但也好得很有限。

  這跟中國的具體情況有關,因為工業實在太落後了,學成畢業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很難找到相應的工作。

  講一句笑話,就連學家政專業的女孩子,都比學理工專業的人數更多。

  有識之士年年呼籲實業救國、科學救國,而隨著民族工業的漸漸興起,政府和百姓終於開始重視理工專業。直至全面抗戰爆發前夕,非文科學生上升到學生總人數的30%,但其中醫科和商科占絕大多數,情況依舊十分尷尬。

  別說遠在內陸四川,就連天津、北平、上海這些大城市,都很難找到優秀的工科教授。

  周赫煊不僅給蔡元培、李石曾和吳稚暉拍電報,還找了胡適、張伯苓、羅家倫等人,讓他們幫忙推薦幾個,不一定要教授級別,普通的工科講師,甚至是助教都可以。

  如此多的名人大師幫忙物色,實際結果卻很糟糕。

  教授級別的一個都沒有,只有兩個講師願意到重慶大學授課。願意來的助教倒是挺多,足有七八個,都是那種沒機會出國留學,又在國內找不到工作的工科生。

  但汪雲松、呂子方等人卻很滿意,並根據那兩位講師的專業,決定先在重慶大學開設礦冶和電機預科班,等正式升級本科時再設立工學院。

  泱泱華夏,居然連工科教授都難找,周赫煊不禁感覺有些悲哀。

  離開重慶以前,他給重慶大學捐贈了一萬大洋,用於購置工學院的教學實驗設備。搞笑的是,劉湘因此硬生生給周赫煊安排了個校董職務,並聘請他擔任重慶大學的名譽副校長。

  重慶大學如今的情況很奇葩,名義上屬於四川省立大學,建設款項卻來源於軍費和民間籌措,更和私立大學一樣設置有學校董事會。

  不管如何,未來重慶大學的校史館裡,肯定會多出一個叫周赫煊的副校長。

  張謀之繼續留在重慶,負責搪瓷廠的建廠事宜。周赫煊則沿江而下,準備從南京坐火車返津,《鐵達尼號》的中文翻譯版還需要他親自定稿。

  第四百三十三章 廬山別墅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從長江順流而下還是很快的,不像逆流時還經常需要縴夫牽引。短短數日,周赫煊便來到九江張家,張遠西帶著全家人親自到碼頭迎接。

  “妹夫,你一路旅途辛苦了!”張遠西對周赫煊態度極為熱情,熱情到恭敬的地步,跟以前簡直判若兩人。他雖然當上了九江市長,但卻深知其中緣由,一切都是常凱申給周赫煊面子。

  周赫煊笑道:“二哥太客氣了,你公務繁忙,何必親自來接我。”周赫煊又扭頭問候丈母娘,“媽,最近身體還好吧?”

  “好,都好。”張母樂呵呵笑道。

  張樂怡抱著孩子朝丈夫微微一笑,她身邊還站著五弟張遠模、六弟張遠范,以及五妹張滿怡,至於其他幾個兄弟姊妹都不在九江。

  眾人乘坐小汽車回家,半路上張遠西問道:“妹夫,重慶那邊的生意還順利吧?”

  “挺順利的,已經搭上劉湘那條線。”周赫煊道。

  “那就好。”張遠西笑道,“現在南京政府取消了厘金,生意會越來越好做,蔣總司令真是治國有方啊!”

  厘金這玩意兒在乾隆時候就有,比如“大小金川之戰”,便在兩湖地區加征厘金籌措軍費。說起來乾隆爺也真是極品,老爹雍正留下了那麼豐厚的國庫,居然能被他敗光,打仗還需要加征厘金才能開撥。

  至於厘金泛濫,則是從天平天國時期開始,一直保留到民國,而且情況愈演愈烈。

  什麼是厘金?

  就是地方政府或軍閥,在轄區內設置厘卡,向過往商人徵收貨物稅。你從上海訂購一批商品運往四川,在江蘇要收稅,在安徽要收稅,在江西要收稅,在湖北要收稅,在四川要收稅,甚至運達終點後還要徵收落地稅。

  這些稅收就屬於厘金,可以徵得你懷疑人生。

  最噁心的是,各地所徵收的厘金,六、七成以上用於養活稅吏及官員貪污,只有三到四成到了地方政府和軍閥手裡。

  不但如此,高稅厘金只對國內華商徵收,而對洋人只徵收低額稅金。這就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洋貨只需繳納低關稅、低厘金,運輸成本遠遠低於國貨,從而在中國大肆傾銷搶占市場。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