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周先生的錢可掏得不少,我們很感激。”

  “只要有一張船票就行。”

  “……”

  留學生們紛紛回應,他們說的是真心話,真的只要一張船票即可。特別是法國,許多類型的學校免收學費,靠勤工儉學完全能夠維持學業,這也是20年代留法學生眾多的主要原因。

  至於周赫煊每年捐款16萬大洋資助留學,說起來很好可笑,他比中央政府出的錢還多。

  我們來看看今年中國的公派留學生撥款,駐日留學生監督處(留日)47600元,一般留學經費(留歐美)33996元,加起來居然還不滿10萬元(黃埔軍校生的留學經費未計入其中)。

  這就是整個中國一年的公派留學經費,政府打仗動輒幾千萬軍費,隨便摳點出來都能資助多少留學生啊!

  倒是清華大學最牛氣,雖然美國留學庚款已經用盡,但美國庚款總額是還有剩餘的。清華校長羅家倫做了一件大好事,他成功使得美國庚款不再走外交部,而是直接打入清華大學的帳戶。

  這些錢如果繼續被外交部把持,鬼才知道會被挪用來幹什麼,甚至被某些人中飽私囊都有可能。

  去年清華大學的留學經費是0元,而今年直接獲得庚款後,清華留學經費是多少呢?

  695060元!

  接近70萬大洋啊!

  清華大學一所學校的留學經費開支,就是政府撥款的7倍多,簡直讓人難以想像。

  經費如此充足,留學生的待遇自然更好,根本不用再打工就能完成學業。因此全國最優秀的學生,都跑去申請清華留學經費了,申請“周赫煊留學基金”的屬於稍弱的那批。

  不過清華大學優先考慮自己學校的學生,而且都是保送名額,外校學生能夠申請到的屬於鳳毛麟角。

  周赫煊和蔡元培各自講話後,周赫煊過去和學生們逐一握手,他不停地說道:“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學生謹記!”留學生們面色凝重而激動。

  握手完畢,周赫煊又走向旁邊那幾個公派黃埔軍校生,笑道:“諸位長官,我也來為你們送送行。”

  “不敢。”一個軍校生踏前兩步,恭敬的向周赫煊敬軍禮,“在下陳介生,黃埔四期步科,見過周先生。”

  “你好,希望你能在德國學業有成,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周赫煊說道。

  陳介生跺腳立正:“不敢有一日倦怠!”

  這個陳介生可不簡單,他乃是國黨四川黨務指導委員,相當於國黨的四川省委常委。可惜四川軍閥眾多,聽調不聽宣,他這個省常委沒多大實權。

  陳介生顯然很受常凱申重用,這次去德國攻讀經濟學、統計學和國際公法,後來成為復興社(藍衣社前身之一)柏林分社的負責人。歸國後成為國黨中央黨部教育處處長,在復興社、三青團和中統都身居要職,屬於民國“錦衣衛”系統里的實權人物。

  能被公派留學的黃埔軍校生,都是國黨重點培養對象,沒一個吃素的。

  這不,周赫煊第二個握手的叫俞大維,這人並非黃埔軍校畢業,但卻是哈佛博士,陳寅恪的表弟,曾國藩的外曾孫。他這次是去德國讀軍校的,還擔任中央軍商務專員,負責向德國採購軍事裝備。

  “周先生好,我經常拜讀你的《菊與刀》。”俞大維就要隨意得多,言行舉止不像陳介生那麼刻板。

  “俞兄你好,以後有空多多交流。”周赫煊笑道。

  抗戰期間,俞大維是管國軍兵器裝備的,後來還牽頭研發原子彈,並派多位科學家赴美學習(其中包括華羅庚、李政道、朱光亞)。只是國黨沒那麼多錢來搞科研,俞大維的原子彈計劃只能擱淺,倒是為新中國造原子彈貢獻了人才。被他派去美國學習的朱光亞,就獲得了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周赫煊把留學生們都送上船,才打開那份留學基金名單。這些人他大都不認識,但也有幾個比較熟悉的,除了童第周外,還有一個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叫聶守信(聶耳)。

  第三百七十三章 批發字畫

  蔡元培籌建的中央研究院,總部雖然設在南京,但包括物理研究所在內的多個研究機構,都設在上海,因此蔡元培常住上海方便工作。

  把留學生們送走後,蔡元培又邀請周赫煊去各大研究所參觀,並邀請周赫煊加入歷史語言研究所。

  在整個中央研究院裡邊,就數歷史語言研究所最為奇葩,居然設在北平靜心齋(後世北海公園內)。歷史所所長為傅斯年,研究員包括陳寅恪、趙元任、李濟、羅常培、董作賓、李芳桂等人,研究內容以中國歷史為主,也涉及人類學的研究。

  當初周赫煊參與的龍山文化考古活動,裡面的蛋殼陶、玉器、石器等文物,如今都已經搬到中研院的歷史所進行深入研究。

  周赫煊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只是笑道:“孑民先生,我已經加入北平研究院的歷史所了啊,而且還是副所長。”

  “不礙事的,又沒誰規定只能加入一個研究所。”蔡元培拉攏道,“只要明誠來中央研究院,同樣可以擔任歷史所副所長。而且我們的歷史所設在北平,離明誠你住的地方也很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