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評委表示:老子也沒見過如此另類的獲獎者。

  在尷尬之餘,掌聲還是響起來了。

  評委們分坐圓桌的兩邊,把中間主位留給周赫煊,而記者則對著他們開始拍照。

  評委會主席拿出一張獲獎證書,以及一張50元面值的金法郎,微笑著交給周赫煊:“恭喜你,周先生,你已經成為第27屆龔古爾文學獎得主。”

  “謝謝。”周赫煊接過金法郎。

  在法郎瘋狂貶值後,這張只值2塊大洋的法國鈔票,便是龔古爾獎的全部獎金了。

  沒有獲獎者會把這50法郎花掉,一般都是夾在相框裡做紀念,視為榮譽獎盃擺放在書房中。

  評委會主席打趣地問:“周先生,你準備怎樣使用這筆獎金?”

  周赫煊的回答明顯出乎對方預料,他說:“我準備在法國建一座陵園和紀念碑,這50法郎我會把它捐出去。”

  “捐出去?”評委會主席愣住了。

  “是的。”周赫煊肯定地點頭。

  評委會主席尷尬地笑笑,點頭道:“請發表一下獲獎感言吧。”

  按照傳統流程,獲獎感言結束後,再讓記者拍拍照,問幾個問題,頒獎儀式便正式結束。接下來便是用餐,記者們全部滾蛋,只剩獲獎者和評委一起享用午餐,順便聊一些文學上的話題。

  周赫煊起身微笑道:“我非常喜歡法國,特別是巴黎,它的每一口空氣中,都帶著文化和藝術的氣息。同時,我也很感激諸位評委,讓我能夠得到這一榮譽。”

  嗯,講話中規中矩,還順帶拍了拍法國人的馬屁。

  只聽周赫煊繼續說:“我是中國人,來自於地球的另一端。中國和法國一直有著友好的交流,我國的傳統戲劇《趙氏孤兒》,就被貴國的大文豪伏爾泰先生改編為《中國孤兒》。這是屬於文化領域的交流。在十多年前,中國和法國之間,還有一次國與國的交流。歐洲大戰時,德國入侵者如野獸一般,不斷吞噬著法國的國土,而作為盟友,中國派出14萬華工來到法國,承擔著最為艱苦和繁重的戰勤任務。這次我來巴黎,就遇到一位倖存的歐戰華工,他向我傾訴了自己的故事……”

  周赫煊當著記者和評委的面,詳細訴說著援法勞工的血淚史。他把陳英講述的故事,稍作藝術加工說出來,一個個鮮活的華工形象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評委們愣住了,記者們也有些呆傻,他們終於明白周赫煊為什麼是這身打扮。

  而隨著周赫煊的講述,他們漸漸沉浸於那些慘烈的故事中……

  第三百三十三章 風起

  對於一戰援法華工,英法政府並沒有給予足夠認可,兩國的報紙也沒有進行應有的宣傳報導。

  以至於時隔十多年,除了親眼見過的當地居民,其他法國人並不知道有援法華工的存在。而周赫煊做為法國小說最高獎項的獲得者,卻在頒獎儀式上,把這些故事講給記者和評委們聽。

  法國佬還是很可愛的,最可愛的地方就是蔑視權威和政府。

  一聽政府居然隱瞞這種事情,法國記者頓時有了幹勁。嘿嘿,你藏著掖著不宣傳是吧,我就偏偏要寫文章報導出來!

  當天下午,便有不少記者往巴黎的華人聚居地跑,專門找知情人採訪關於援法華工的消息。

  當事人的講述雖然沒有周赫煊那麼生動,但卻字字泣血。負責採訪的記者們,完全被這些故事給震撼了,同時更加憤怒——不遠萬里前來幫忙的中國人,居然被英法軍官當做奴隸對待!

  《費加羅報》很快便滿版報導:“1916年6月,努瓦耶勒小鎮的居民割完小麥,英國人就開始建設第一塊營地了……幾個月後,他們驚訝的看到,第一批中國人從火車下來,由手持粗木棍的英國士兵嚴密看管。這些中國人個頭不高,穿著藍色的大棉襖,帶著小圓帽和毛耳罩,纏著綁腿,燈籠褲,手上帶著身份識別的編號銅手環。他們的竹竿(扁擔)挑著米袋、木板,前後晃悠,還有一個大輪子駕著三角把手的獨輪車。這些外來者氣色非常差,但紀律嚴格……”

  《費加羅報》的文章寫得很詳細,既描述了英法軍官對中國勞工的殘酷虐待,又著重講述了中國勞工對戰爭的作用。特別是中國勞工用血肉之軀,在戰爭前線趟德軍布下的地雷,這一段內容讓人讀起來震撼而心酸。

  ……

  來自美國的經濟危機,暫時還沒有影響到法國,如今的巴黎依舊繁華熱鬧。

  喬治是個普通的公司職員,他剛被派到外地出差回來。在登上回家的火車之前,喬治走進車站書店,對店員說:“龔古爾文學獎的評選結果出來了吧?”

  “是的,先生,就是這本《神女》。”店員抽出一本新版法文《神女》說,包裝跟以前大同小異,但封面上加印著一行小字“龔古爾文學獎獲獎作品”。

  喬治沒有用手去接小說,而是問道:“你可以把它包起來嗎?”

  “當然。”店員笑道。

  法國人有個有趣的傳統,因為龔古爾文學獎剛好在聖誕節前頒獎,所以每年聖誕節來臨時,很多人都選擇把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當做聖誕禮物贈送給親戚朋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