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我知道。”張學良頭疼道,“我有些累了,你回吧。”

  副官朱光沐走過來說:“周先生,請吧。”

  “唉!”周赫煊長嘆一聲,無奈地離開,知道是勸不動了。

  張學良武力收回中東路,並不僅僅是被慫恿,他自己也是傾向於出兵的。

  年紀輕輕坐擁東北三省,張學良可謂少年得志。用後來張學良自己的話來說,得到這種“飛來的權利”後,“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他施展抱負包括兩方面,第一,對內打壓舊派,提升少壯派的地位,穩定東北局勢;第二,對外動用武力,增加自己的威望。

  對外用兵,是轉嫁內部矛盾的好辦法。

  張學良也想用用,他被錯誤情報干擾,把蘇聯當成了立威的軟柿子。

  還有就是,收回中東路後,每年可增加1000多萬的金盧布收入,這對財政緊張的東北而言相當具有誘惑力。

  而且不管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南京國民政府,甚至是日本政府,都支持東北對蘇聯動兵。張學良自認為得到各方支持,膽子就更壯了,周赫煊勸得動才有鬼。

  周赫煊再牛逼,也不可能讓張學良只相信他,而懷疑所有部下合謀起來欺騙自己。

  隨後的幾天,東北的教育界、鐵路界、少壯派軍人、愛國人士,紛紛發來電報勸張學良出兵。甚至常凱申都在極力推動,並承諾中蘇一旦開戰,中央可出兵10萬,撥款數百萬軍費。

  常凱申能安好心嗎?

  人家才是真正在玩一石數鳥之計。

  挑撥張學良跟蘇聯動武,常凱申一可以反俄,二可討好英美,三能提升自己威望,四能把張學良跟中央綁死。

  張學良哪裡看得到這些?他本就是平時優柔寡斷、關鍵時輕率衝動的性格,收回中東路的各種好處誘惑著他,各方的慫恿也讓他心動不已,再加上兒子夭折想找出氣筒。

  於是腦子一熱,下令出兵!

  這場戰爭要打4個多月,東北軍一敗塗地。蘇軍因此占據我國的黑瞎子島,成為日後中俄領土爭端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張學良也被打得失去信心,從面對蘇聯時的年少氣盛,到後來面對日本關東軍時的怯弱退縮,這是有一個微妙的心理轉變過程的。

  第三百一十一章 步步錯

  事實上,中國收回中東路,確實有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那就是蘇俄剛成立時的1919年。

  列寧為了取得中國的認可和支持,表示願意放棄沙俄時期在中國攫取的所有權益。到1920年,蘇聯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各項原則,並提出和中國共管中東路的意向。

  然而當時的蘇聯屬於洪水猛獸,北洋政府害怕和蘇聯建交後,會得罪英法美等列強,對蘇聯釋放的兩次“好意”不予理會。

  那個時候張作霖的實力也不夠,對外忙著跟段祺瑞中央玩陰謀詭計,對內忙著收攏東三省大權。他要是能騰出手的話,直接武力收復中東路即可,多半還會得到列寧的讚賞。因為當時駐守中東路的俄軍和職員,都是沙俄殘餘,在蘇聯政府眼中屬於“白匪”。

  僅僅在“第二次對華宣言”的一年後,蘇聯大致平定國內混亂,第三次派人來華。這時北洋政府又慫了,迫於壓力只能跟蘇聯建交,可列寧當初許下的承諾卻翻臉不認帳了。

  白白浪費了大好良機!

  蘇聯在中東路的控制權,除了鐵路外,還有電報、電話、礦山、圖書館、天文台、學校等。

  年初的時候,張學良下令收回中東路電話權,蘇聯其實是默認的,只是要求償還數百萬的電話安裝費。

  甚至在兩個月前,常凱申為了對付馮玉祥,害怕張學良和馮玉祥聯手,故意密電張學良,稱:馮玉祥組織護黨救國軍叛亂,與蘇聯駐哈爾濱領事有關,意圖把東北徹底赤化。

  如此低級的挑撥離間之計,張學良居然信了,或者說不敢不信,因為蘇聯在東北確實有各種小動作。

  張學良順勢搜查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並把總領事都抓走,一共抓捕蘇聯各類官員、職員39人。

  蘇聯其實不想跟東北軍打仗,因為其國內正在實施一五計劃,缺錢缺糧打不起。面對張學良如此挑釁,蘇聯承諾,只要張學良釋放被捕人員,蘇方願意交還中東鐵路局的部分權限。

  換做張作霖,早特麼樂顛顛答應了!

  或許正是蘇聯釋放出的善意,被張學良認為是軟弱表現,更加堅信蘇聯外強中乾。他不願一步步收回中東路,而是打算一勞永逸,只要這事做成,不僅能夠立威固權,還能緩解東北財政危機,更能交好南京政府和歐美列強。

  北戴河,張學良借住在朱家別墅。

  7月10號那天,中東路事件就爆發了,東北軍強行收回中東路的各種企業。

  此時已經是7月19號,雙方衝突雖然持續一周有餘,但並未真正發生交火。蘇聯只是派軍隊拆毀關鍵路橋設施,阻止東北軍的進攻速度,為蘇聯調派援軍爭取時間。

  張學良正在花園裡乘涼,副官朱光沐拿著電報紙匆匆而來:“司令,瀋陽急電,讓你速速返回!”

  “什麼事?”張學良問。

  朱光沐表情嚴肅地說:“蘇聯因為中東路事件,宣布與中國斷交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