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濟等考古隊員,暫時將這種黑陶命名為“蛋殼陶”,因為它跟蛋殼一樣薄。

  周赫煊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保存著,專門在鎮上買了盒子和棉花,生怕把這種極度易碎品碰壞。他並非是貪財,而是想留作紀念,幾十年後捐出來給考古界做研究也是可以的。

  當周赫煊回到天津的兩日後,《大公報》的新聞也隨之出爐。第二版的開頭,刊載了兩張考古照片,一張是蛋殼陶器物,另一張是20多厘米長的玉璋。

  “由清華大學教授李濟先生帶領的考古隊,近日在山東歷城(後劃歸章丘)龍山鎮發現史前遺蹟……經過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黑陶器、玉器、石器和占卜器物,並挖掘出一座長寬數百米的上古城牆……據悉,陶器、卜器和玉器當中,還刻有一種與甲骨文迥異的史前文字……從玉器的種類可以初步推斷,這座新石器時代遺蹟跟華夏文明有直接聯繫,或為中國人的遠古祖先……”

  文章還詳細介紹了蛋殼陶,因為薄得太驚人了,現代燒陶工匠根本燒不出如此精美的陶器。

  報導一出,立即震驚整個中國考古界,就連南方的一些考古專家都自發前來幫忙。

  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此時正在籌劃設立歷史研究所。他聽聞消息後,立即組織人手,並帶著考古經費前往遺址現場。

  ……

  而此時此刻,遠在東北奉天,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正在實地考察。

  此君經常全世界亂跑,從他的足跡而言,可以稱得上環球旅行了。他前段時間在日本,後來去了朝鮮,又經朝鮮抵達東北,下一步計劃是來北平和天津轉轉。

  自任東北大學校長的張學良,親自接見了湯因比,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在內的學者,這些天也陪同湯因比到處轉悠。

  湯因比不但是歷史學家,更是國際事務問題專家,在全世界乃至中國政壇都很有名氣。其作品《國際事務概覽》受到中國學界的廣泛讚譽,就連北洋政府和現在的南京國民政府,在進行外交活動的時候,都會參考湯因比的學術觀點。

  中國外交官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也會把湯因比的作品拿出來翻翻。因為他的書或者論文後面,附帶有國際公約、各國外交函件等重要文件,還有各種國際地圖、國際現狀圖表,這些資料在圖書館裡根本無法查到。

  “張將軍,感謝你的解惑,我想我該離開東北了。”湯因比微笑地跟張學良握手。

  張學良半開玩笑地說:“湯因比先生如果能留在奉天,做我的國際外交顧問就好了。”

  “哈哈,或許以後有機會。”湯因比可是英國皇家國際事務顧問,他怎麼可能留在東北?

  事實上,湯因比把中國之行的首站定在奉天,就是對東北的國際形勢很感興趣,因為這裡牽扯到蘇聯、日本和中國。說白了他就是來做學術考察的,這些天在張學良那裡獲得了許多一手資料。

  開了幾句玩笑,湯因比突然問:“張將軍,你認識一個叫周赫煊的中國學者嗎?”

  張學良有些詫異的笑道:“他做過我的秘書。”

  “那太好了。”湯因比高興地問,“你知道他目前在哪裡嗎?我想去當面拜訪。”

  張學良知道周赫煊很有學術名氣,甚至在美國政界圈子也非常出名。但他卻完全沒想到,居然連英國皇家顧問都如此重視周赫煊。

  張學良當即說道:“周先生此刻住在天津,你可以去天津《大公報》館找他。”

  “非常感謝。”湯因比和張學良握手道,“張將軍,如果你需要國際事務顧問,周赫煊先生是最好的人選,我也是他學術著作的忠實讀者。”

  張學良被湯因比這麼一提醒,立即醒悟過來:對啊,明誠雖然不願從政,卻可以請他做我的顧問!

  第二百七十五章 會面

  湯因比帶著女秘書維羅妮卡來到天津,立即受到各國領事的熱情接待,他還從領事口中了解到一些華北情況。

  緊接著,湯因比直奔《大公報》報館,結果卻被告知,周赫煊正在清華大學講課。

  湯因比沒有留在天津等待,而是直接坐火車去北平,因為那裡本身就是他的目的地。他要實地參觀故宮,查閱各種在英國接觸不到的中國歷史文獻。

  這傢伙真的很厲害,在東北的時候,他甚至得到一些張作霖時期的秘密文件副本。到了天津,又通過各國領事,翻閱了各國在北洋時期的外交函件。

  雖然都是已經過期的資料,但在信息交流不發達的年代,湯因比掌握的這些東西,足以讓他成為非常高明的國際問題專家。

  到了清華大學,湯因比直接帶著美女秘書去找校長羅家倫。

  羅家倫一聽是湯因比到訪,驚喜得親自出去迎接,還讓人趕快收拾清華園的房間,用以招待這位享譽世界的學者。

  “湯因比先生,您能來訪問清華大學,本人感到萬分榮幸!”羅家倫激動地和湯因比握手。

  “謝謝羅校長熱情的接待。”湯因比笑道,“我還要恭喜貴校的考古大發現。”

  羅家倫驚訝地說:“這件事您都知道?”

  “是看報紙了解的。”湯因比跟羅家倫聊了幾句,突然問,“周赫煊教授在學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