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這事?”閻錫山還是首次聽說。

  周赫煊笑道:“在去年頒布的教育法案中,教改之後的大學區,其經費應由當地財政解決,地位獨立於各級政府。閻部長,你可以根據這個法律條款,宣布由華北地方政府負擔北平大學區的經費。此舉是合法的,沒人可以反對,而且還能獲得老師、學生和社會輿論的擁護,對你的名聲有大大的好處。不但如此,還規避了給南京政府插手天津關稅和鹽稅的藉口,乃一石數鳥之計。”

  閻錫山還是心疼錢,一個月30萬大洋啊,可不是小數目,他說:“容我再想想。”

  周赫煊趁熱打鐵道:“再想就來不及了,北平的學生已經在鬧事。若南京政府把事情捅出來,說是你扣留了教育款項,面對滔天輿論你還能怎麼做?天津關稅和鹽稅,就算扣除還給洋人的貸款,每年也還剩下2000多萬啊。區區每月30萬的教育撥款,一年加起來也才300萬,這筆買賣你還是賺的。”

  說服閻錫山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跟他算帳,把帳算明白了,那事情就十拿九穩。

  左思右想,閻錫山終於下定決心,他還有心情跟周赫煊開玩笑:“周先生,你當文人實在屈才了,該去做買賣才對。”

  第二百七十章 麻煩真多

  北平大學院外,抗議學生是隔三差五就要來一趟。

  周作人坐著黃包車,鄙視地看了學生們幾眼,正大光明地走進辦公大樓中。他不怕學生們鬧事,甚至主動寫文章大罵衝擊李石曾住宅的學生:“此輩以重打趙家樓自豪,其實乃五四精神之敗類,北大前途因此未可樂觀。”

  趙家樓,說的是五四運動中的“火燒趙家樓”事件。

  此樓原為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趙文肅的府邸,後來成為北洋交通部長兼財政部長曹汝霖的宅子。

  曹汝霖屬於親日派,並主持簽訂賣國“二十一條”,給中國在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埋下苦果。義憤填膺的愛國青年們,一把火將趙家樓給燒了,此事震驚中外,有人痛批行為過激,也有人持讚賞態度。

  周作人本來屬於“五四健將”,但近年來思想轉變很快,漸漸開始質疑他曾經積極推動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別是北大學生們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為,讓周作人感覺華而不實,對國家和民族沒有啥用處。

  另外,周作人還很痛恨蔡元培。

  兩年前,北大由於張作霖的打壓,陷入建校以來最為艱難的時期。周作人積極串聯,苦口婆心的勸蔡元培回來做校長,認為只有蔡元培才能救北大。

  可蔡元培卻數次公開辭去校長職務,搖身一變成為南方政府的教育部長。

  在周作人的眼中,蔡元培是把北大,以及北大的老師和學生都賣了,他打心裡認為蔡元培是個偽君子。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周作人於是堅定地支持李石曾,並被李石曾任命為新組建的“國立北平大學文學院院長”。換做並校之前,這個職務只是北大文學院院長而已,但並校之後,卻管理著北平所有的非師範、非法學類文科學生。

  這職位太風光了,要知道此時中國的大學,主要以文科為主。

  就手中掌握的實際權利而言,周作人屬於北平大學區的第三號人物,僅次於李石曾和李書華,難怪他要痛斥鬧事的學生。

  周作人走進李石曾的辦公室,憤懣道:“那幫學生冥頑不靈,我實在是沒有辦法。”

  “款項不是到帳了嗎?”李石曾疑惑道。

  這個款項,並非周赫煊從閻錫山那裡要來的錢。而是李石曾在得知受騙後,利用自己國黨元老的身份,強行籌集的十多萬元經費,來源於社會捐款和富商資助。

  為了這十多萬大洋,李石曾把老臉都豁出去了,欠下不少人情。而且還是一次性的,如果下個月沒有穩定經費,他的教育改革依舊進行不下去。

  十多萬元,說起來很多,但用起來卻捉襟見肘。

  教育部門官員的薪水且不提,只國立九校合併就要大費周章。因為不僅是名義上的並校,還有學科專業的合併,比如:非師範、非法學專業的文科學生,不管以前是哪所學校的,現在統統得去北大讀書。而北大的理工科學生,則要轉去原來的北工大和北洋大學讀書。

  不僅學生需要轉學,相關老師也要調職,裡邊巨大的人事變動就讓人頭疼不已。

  李石曾雖然能拿出十幾萬元經費,但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因為北大的學生太死心眼兒。

  其他幾所大學的師生,在經費落實後,都支持或者默許並校,唯獨北大的學生強烈反對。他們高舉“北大光榮”的牌子,掀起轟轟烈烈的護校運動。

  說白了,北大的學生有種骨子裡的優越感。北大雖然窮,但卻是現代大學祖庭,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似乎比中國所有的大學都要高上一等。

  老子憑本事考上的北大,現在卻讓我轉學到北工大讀書,我為什麼要答應?

  這就好像後世考上985、211的高材生,莫名其妙被安排到二本院校,心裡肯定不平衡,必須要鬧出個說法。

  於是周作人就鬱悶了,他是並校後的文學院院長,需要騰地方給轉學過來新生。但北大的理科、農科、工科、醫科老生卻耐著不走,他們打著護校的名義,一部分人霸占教室,一部分人上街遊行,這讓周作人的教學工作完全沒法開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