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胡適氣憤道:“那些庚子賠款,可是專門用來發展中國教育的,就算是北洋政府都不敢挪用。現在的國民政府可厲害,竟把庚子賠款挪去搞地方建設!若真全部用於建設,那倒還可以接受,可誰知道被當官的私吞了多少?”

  胡適的性格很平和,在政治上很天真,他經常把當權者往好的方面想。

  可眼前的胡適如此激動,如此憤懣,顯然南京國民政府的所作所為,已經把他徹底刺激到了。不僅僅是教育問題,應該還有其他的事情。

  1928年到1929年,算是胡適的思想轉變期。他明年會逮著國黨狂懟,公開寫文章質疑孫中山的理論,結果被陳德征逼得出國避難。

  至於原因嘛,胡適是自由主義者,國黨的一系列政策踐踏了他信奉的自由主義。

  胡適又繼續說道:“蔡雲培先生見大學區制難有作為,已經漸漸屈服了。李石曾還想繼續,他目前正在提議設立北平大學院(區),由他自己擔任院長,統管整個北方的教育事務。如果是為了理想還無所謂,但李石曾任人唯親,他提議的北平大學院負責人,都是留法派,都是他的親信弟子和朋友。”

  得,政府都在拿教育部開刀了,教育部自己的兩派首領還在玩權利鬥爭。

  周赫煊嘆息道:“聽你這麼一說,我總算弄明白了。這次叫我來開會,就是討論北平大學院(相當於大北平地區教育廳)的設立問題。李石曾既然自己當了北大的校長,我這個北大校長,估計只能聽候發落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 理想與現實

  7月28日。

  中華民國大學院召開特別會議,教育行政委員會的九大委員,今天只有四位(蔡元培、李石曾、韋愨、張乃燕)到場出席會議。

  另外五大委員當中,汪兆銘如今在上海秘密搞事,沒工夫討論教育問題;許崇清和金曾澄兩人,都在廣東主持教育和黨務工作;褚民誼剛剛出國去了歐洲,研究考察公共衛生問題;鍾榮光則在嶺南地區搞教育。

  再來說說出席會議的蔡元培、李石曾、韋愨和張乃燕四人。

  蔡元培、李石曾與張靜江、吳稚暉並稱“國黨四大元老”,又稱‘黨國四老’。所以說前陣子蔡元培和李石曾發生矛盾,輪不到胡適這個小輩出來說話,他一開腔,立即就被吳稚暉倚老賣老地嘲諷呵斥。

  張乃燕是張靜江親侄子,如今負責中央大學院(首都地區教育廳)的教育事務,跟蔡元培之間有些私人恩怨。

  至於韋愨,恐怕現在還沒人能猜到,這位先生乃我黨秘密黨員,只是未辦理正式入黨手續而已。

  去年蔡元培積極策動“清黨”,殺了不少的赤黨和疑似赤黨分子,卻把真正的赤黨韋愨從英國請回來做上海教育局長,後來更是推薦韋愨擔任教育行政委員會的九大委員。

  防不勝防啊!

  參加會議的四位委員當中,蔡元培和韋愨是一派,李石曾和張乃燕是一派。至於“國黨四老”中的張靜江和吳稚暉,此時都跟隨常凱申去了北平,但他們是支持李石曾的。

  說得直接點,蔡元培在教育系統已經孤掌難鳴了,誰讓他去年得罪張靜江呢。

  周赫煊來到會場時,裡頭只有稀稀疏疏的兩三個人,其中就包括北大物理系主任李書華。

  李書華立即起身問候:“周校長好!”

  周赫煊笑問:“北大的人力收割機研究得如何了?”

  李書華正是研發收割機的直接負責人,他高興地說:“經過了前後五次改進,如今收割機已經可以完美地給小麥和稻穀脫粒了,不過收割高粱等雜糧時還有些問題。”

  “那是肯定的,高粱米的穗子,畢竟跟小麥和稻穀差別太大。”周赫煊說道。

  李書華說:“這次我來南京,就把機器也帶來了。南方地區快要收割稻穀,正好能派上用場。”

  周赫煊問:“你準備如何推廣收割機?”

  李書華躍躍欲試地說:“我打算找工商部和實業部聯繫,由政府進行全面推廣。”

  “所得利益如何分配?”周赫煊問。

  李書華一滯:“這個嘛,還沒考慮過。我認為收割機利國利民,商業利益反倒為其次。”

  唉,周赫煊只能感慨,知識分子就是太天真。

  周赫煊搖頭說:“潤章兄啊,你可知‘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的道理?”

  子路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生,子路救落水之人,接受了一頭牛的謝禮,孔子對他進行表揚;子貢贖回很多魯國人,卻拒絕了國家的賠償,從而遭受孔子的批評。

  因為接受謝禮,讓人看到救人的利益回報,就會有更多的百姓去救人。而拒絕國家賠償,則讓人看到行善的損失,從而導致越來越少的人去救贖魯國人。

  “你是說……”李書華有些不明白。

  周赫煊道:“為什麼列強有那麼多科學發明?因為發明有利可圖。我提供給北大收割機的設計圖,由你們研究發明出來,主要作用確實是利國利民。但如果發明者得不到任何好處,北大的學生以後還會那麼積極搞發明嗎?中國的其他科學家、發明家,還會那麼熱衷於發明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