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眾人傳閱著這張圖紙,鍾觀光大讚道:“好想法,這種機器如果生產出來,會大大加快農業收割速度。特別是遇到暴雨天氣,有了這種收割機,會給農民減少很多損失。此乃利國利民之舉,我個人表示贊成。”

  “我也贊成!”其他人紛紛舉手。

  鍾觀光笑道:“老朽不才,願意親自兼任北大科學研發部主任。”

  “那正好。”周赫煊高興地說。

  鍾觀光可不僅是個植物學家,人家年輕時還自己設計過工廠生產線。

  周赫煊繼續說道:“我希望北大科學研發部,能夠作為一個團體機構而長期存在。工科的老師和學生們,可以開動聰明才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搞發明創造。說不定北大還能出幾個愛迪生式的人物。”

  “我贊成!”

  “我也贊成!”

  “……”

  這個建議全票通過。

  周赫煊卻不知道,他心血來潮的產物,未來會發展得極為輝煌。到二十一世紀,北大“科研部”成為中國的頂級科研團體之一,後來北大專門在實驗樓前為周赫煊樹了一尊銅像。

  第一百六十八章 編教材

  上午開完校務會議,周赫煊下午又接受鍾觀光的邀請,到學校各科系和圖書館、實驗室、標本室視察。

  一路走馬觀花,周赫煊啥都沒說。其實他覺得北大文科太多,理工科專業太少,明顯偏得太厲害了。

  但沒辦法,如今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

  文科便宜啊,有老師有課本就能搞定。理工科卻很麻煩,各種實驗太花錢,一些高級科學儀器設備也奇缺。理工科的學生想要更進一步,那就必須留學,待在國內完全沒法搞研究。

  來到物理系時,物理系主任李書華介紹道:“物理系去年有七位教授和講師,不過由於各種原因,今年只剩下三位了,其中還包括我這個系主任。”

  “教得過來嗎?”周赫煊問。

  “勉強還能應付。”李書華笑道,“每位老師至少同時教五門課,比如我,就教《數學原理》、《普通物理》、《物理光學》、《電動力學》、《理論力學》和《專門物理實驗》。”

  周赫煊聽著感覺有點難過,這都是些值得敬佩的老師。

  像李書華他們這種理工科教授,又不能寫文章和外出演講賺錢,每月只靠教師薪水度日。在動不動就拖欠幾個月工資的情況下,他們很多連吃飯都要找人借錢,卻還能堅持同時教授數門課程。

  他們如果去南方的話,隨隨便便就能改善生活。之所以留著不走,是因為責任在身,捨不得拋棄自己的學生。

  此時正值下課,周赫煊走到教室里,隨手翻開一本《氣體中的電流及電子論》教材。他驚訝的發現,這本書居然是全英文的,不由問道:“北大物理系都是英文教材?”

  李書華回答說:“有一部分中文教材,不過也是照章翻譯的。”

  “學生們用英文教材上課,不會有溝通障礙吧?”周赫煊好奇地問。

  “溝通障礙並不存在,讀工科的學生,會英文是基礎中的基礎。”李書華說:“就是有些教材里的內容和體系,跟咱們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特別是在聯繫生活生產及實驗的部分。”

  周赫煊問:“只是北大如此,還是全中國的大學都是這樣?”

  李書華解釋道:“全國都是這樣,理工科教材都是英文教材當家,中文教材為輔。”

  周赫煊皺眉道:“有沒有想過,咱們自己編一套理工科教材?”

  “想過啊,誰不想?”李書華無奈地笑道,“可惜工程量太大,必須要有政府組織和推廣。”

  周赫煊說:“政府是顧不上了,不過可以聯繫清華那邊,由清華、北大兩所學校組建‘中國教材編撰小組’。教授們利用課餘時間,結合中國的實情,編出咱們中國的理工科教材。這些教材編好後,我來負責做推廣,由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刷。至於編者的稿費,可以一次性結清,也可以按照按照印刷量計算版稅。”

  “那當然好。”李書華喜道,“若是能把教材編出來,中國所有的工科學生都能受益。”

  周赫煊笑道:“你先去聯繫理工科的老師吧,願意編教材的把名字報上來,我明天就到清華走一趟。咱們慢慢來,先編物理教材,以後再弄化學、地質、機械等科目。”

  李書華立即行動,把周赫煊的想法一說,其他幾位物理老師全都同意。他們白天課程太多,根本抽不出時間來,編教材的活只能晚上趕工。

  隔天上午,周赫煊來到清華學堂,連梁啓超這些老朋友都來不及拜會,直接前往清華物理系。

  一個不到30歲的英俊青年接待了他,此人正是清華物理系主任、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葉企孫西裝革履,梳著二八偏分髮型,親自沖茶道:“周先生,久仰大名,想不到你會來我這裡做客。”

  “有些唐突了,不事先打招呼就來。”周赫煊歉意道。

  “哈哈,我這裡又不是官府衙門,哪需要事先通報。”葉企孫開玩笑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