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吏部尚書覺得自己這個提議一點問題也沒有,自古大家都是這麼幹的,但現在怎麼大家都不表態?
鄔淳輕咳一聲,岔開話題。
「此事,還是日後再議。」
沒想到吏部尚書並不放棄,繼續道:「明月館各種風情的俊俏男子不少,身家清白的也有,想必總有一款會得晉王喜歡。」
他是真的為自家主上考慮。
盛世垂眸,在鄔淳要再次拒絕的時候,他眼睫輕顫同意了禮部尚書的提議。
「既如此,此事便交給你去辦。」
或許長安對自己只是雛鳥情節,等他多接觸其他人,說不定便能改變主意。
第100章
吏部尚書手下的人辦事很快, 沒多久就將人挑好了,吏部尚書還貼心地將人帶到盛世面前,讓盛世先過過目, 省得犯了晉王的什麼忌諱。
盛世不得不承認他辦事還挺講究,這幾人有俊俏, 有可愛,有溫文爾雅,也有精壯挺拔,集齊了四種不同風格, 站在一起,還挺養眼。
雖知道自古都有送美人的風俗, 但盛世心裡還是有些彆扭。他看了兩眼, 便揮了揮手讓霍意將他們帶下去。
「晉王還在外面打仗,這些美人先送到他府邸上就行。」
往前線送美人,那是昏君的做法。
霍意聞言, 當即應下。
等到晉王得勝還朝,這幾人也能算是犒賞不是。
戰事沒那麼快結束,盛世事多,很快就將這件事給忘在腦後了。
與此同時,南邊的捷報很快傳回了京都。
傅臨淮被寧成和何炎逼迫得換了北上路線,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們多次商討覺得絕對沒人在此防守的路上早早被人設了伏。
雖倉促應戰,最終還是因對方占據地勢優勢而不低,最終只能帶領殘部倉皇逃回。
經此一役,傅臨淮陣營大傷筋骨。
朝臣聽到捷報內容,雖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大聲高呼陛下聖明寧公算無遺策, 但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奇怪。
就連兵部尚書都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伏擊宜王的這支軍隊到底是哪裡冒出來的?
而且這個叫石莽的,到底是誰?以前怎麼從未聽說過?軍中還有這號人?
倒是有心思通透的,掃一眼兵部尚書的神情,就想通了裡面的關竅。
連兵部都沒有記載的兵馬,很明顯就是人家寧國公的私軍啊!
雖說一個不起眼的里正,悄無聲息養了那麼多私軍,實在是膽大妄為不知死字怎麼寫,但到了如今這個境況,誰又敢追究他豢養私軍的事啊?
又不是嫌自己命太長了。
既然是大捷,小皇帝自然聽從李老太師的建議,封賞了全軍上下。
盛世趁機為石莽恢復了原名,並給這支由鏢師及收服的水匪組成的隊伍,取了個名字。
——興盧軍。
或許別人不知道這個名字的含義,但當石莽捧著朝廷送來的旨意時,信奉男兒流血不流淚的漢子也不禁淚流滿面。
忍不住抹淚的,還有從一開始就跟隨他的那些人。
當年他們隨主上下山,寨子裡的那些百姓都有了良民的身份分得了田地,但他們這些人一直都背著曾是暴民山匪的罵名,即便下了山,依舊受到朝廷的監管。
當年主上說「堂堂正正活在世間,你們想要的,在下能幫你們做到」,他們真的等到了。
從今以後,他們不再是興盧山上被招安的山匪,而是堂堂正正為國為民的興盧軍!
有人狠狠用衣袖抹了一下眼淚,破涕為笑對著石莽重重抱拳。
「將軍!」
其他人紛紛效仿。
「將軍!」
「石將軍!」
「石旗開將軍!」
石莽看著下面一張張笑臉,抖著唇忘記了言語。他沒想到在他自己都將本名忘記的時候,有一個人還記在心裡。
他大手一揮,對著眾人道:「今晚加餐!」
京都,朝堂上。
對於興盧軍的首領被封為鎮南將軍,朝臣們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要知道此前幾次捷報傳回,寧成和何炎可都升了官。
興盧軍的頭若是不封個將軍,怕是要被人笑話死。更何況,這明擺著就是寧國公的人。
聽到石旗開這個名字後,兵部尚書忍不住看了眼自己的侍郎。
「我怎麼聽著這名字,有那麼一點點耳熟呢。」
他之前只是侍郎,而他現在的侍郎則是從下面剛剛提拔上來的。
兵部侍郎還真的知曉,他小聲道:「大人,是當年**營的先鋒校尉石旗開。」
石旗開雖然只是校尉,但他當初的事,軍中不少人都有所耳聞。
兵部尚書聞言有些詫異,「就是當年救了你的那人?」
兵部侍郎輕輕點頭。
當年他跟石旗開都在**營,那次出事分明就是有人故意給錯了情報,害得他們所在的部隊死傷慘重。石旗開拼了命救他們,最後還因為他傷了腿。
最後軍中卻將所有過錯都推到了石旗開身上,若不是他們苦苦哀求,石旗開差點就被處決了。後來石旗開被迫歸鄉,他雖然還留在軍中,但也因為這件事,當了數年雜役。
後來他曾派人去石旗開的家鄉找他,卻沒找到人。很多人說,他應當早就死了。
卻沒想到他居然就是被寧國公帶下山的那個人。
兵部尚書回過頭嘆了口氣,小聲對兵部侍郎道:「看樣子,很快就有人要倒霉了。」
兵部侍郎低頭拱手,心裡卻在冷笑。
快嗎?
這可一點都不快。
他和那些死去的兄弟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
盛世倒不是特意為石莽報仇,他只是為枉死的將士鳴不平,懲治那群枉顧將士性命的極惡之人罷了。
將士們可以為國捐軀,可以馬革裹屍,但絕對不能死在自己人的陰謀詭計之下。
人在順風順水時,好事是一件接著一件的。當再次拔了一群蛀蟲時,長安那裡也傳來了好消息。
長安和方瞻與阿木泰隔河對峙,雖然沒有大規模衝突,但試探一直不斷。雙方各自派出小隊騷擾對方,讓對方時刻神經緊繃。
你一下我一下,就在阿木泰以為方瞻也不過如此的時候,卻沒料到方瞻和長安只是在用這些手段吸引他的關注,讓他注意不到其他地方的動靜。
景清辭雖在關外危險重重,但最終還是順利繞道趕到了西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占據了至關重要的惠城和榆城。
等到阿木泰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徹底被困在了大涼境內,被人三面夾擊。
當戎人意識到自己被包圍的時候,瞬間就起了內訌。他們本就不是鐵桶一塊,是因為足夠大的利益才勉強擰在一起的繩子,如今自然四分五裂。
「若不是你非說大涼是塊肥肉,我們何至於此?」
「哎!早知道我就跟老七一道,逃離京都後,立即返回草原了!」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我們還是聽大汗的,看怎麼突圍吧。」
「什麼狗屁大汗,你要聽他的你自己聽,反正我不聽,我自己突圍。」
阿木泰再也沒辦法壓制住這些人,不到半日時間,他們這支隊伍便分成了各自為政的五支。
若戎人不自亂陣腳,長安他們想要拿下他們還要不少時間,但沒想到他們自己亂成一鍋粥,於是半月之後,戎人便死的死、降的降了。
-
方瞻擱下筆,吹了吹戰報上的墨跡,起身準備去找長安,看看對方戰報寫好沒。若是寫好了,便一道送回京都去,也省得傳信兵分幾趟跑了。
他剛將戰報裝好,門帘便被人猛地掀開了。
方瞻還沒看清來人,一封信便扔到了他的桌上。再抬頭時,長安就剩一個背影了,聲音遠遠地傳來:「麻煩方將軍將戰報一道送回。」
「哎?你去哪?」
長安回了下頭,方瞻好似從他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至少他最近幾個月一次也沒見過。
「回京都!」
方瞻聞言一驚,後面還一堆事呢,就算得勝還京,也得先把事情處理完吧?
總不能就這麼灰頭土臉回去吧,不知道的還以為打了敗仗呢。
方瞻沒喊住人,等他將信都裝好,才發現景清辭來了。
「晉王殿下就這麼將攤子都丟給你,一個人跑回京都了?」方瞻穩重了這麼多年,第一次露出如此不敢置信的表情。
景清辭臉色有些蒼白,輕輕咳嗽了兩聲,點了點頭。
「左右這裡也沒什麼大事了,我就隨他了。」
方瞻見他這般說,便也沒再多說,只感嘆道:「還是年輕人身子骨好,兩天沒睡也能馬不停蹄趕回京都去。」
景清辭輕笑,「離京多日,想早點回去也正常。」
方瞻沒聽出弦外之意,只是有些奇怪。
就算想早點回去,也不用這麼著急吧?
鄔淳輕咳一聲,岔開話題。
「此事,還是日後再議。」
沒想到吏部尚書並不放棄,繼續道:「明月館各種風情的俊俏男子不少,身家清白的也有,想必總有一款會得晉王喜歡。」
他是真的為自家主上考慮。
盛世垂眸,在鄔淳要再次拒絕的時候,他眼睫輕顫同意了禮部尚書的提議。
「既如此,此事便交給你去辦。」
或許長安對自己只是雛鳥情節,等他多接觸其他人,說不定便能改變主意。
第100章
吏部尚書手下的人辦事很快, 沒多久就將人挑好了,吏部尚書還貼心地將人帶到盛世面前,讓盛世先過過目, 省得犯了晉王的什麼忌諱。
盛世不得不承認他辦事還挺講究,這幾人有俊俏, 有可愛,有溫文爾雅,也有精壯挺拔,集齊了四種不同風格, 站在一起,還挺養眼。
雖知道自古都有送美人的風俗, 但盛世心裡還是有些彆扭。他看了兩眼, 便揮了揮手讓霍意將他們帶下去。
「晉王還在外面打仗,這些美人先送到他府邸上就行。」
往前線送美人,那是昏君的做法。
霍意聞言, 當即應下。
等到晉王得勝還朝,這幾人也能算是犒賞不是。
戰事沒那麼快結束,盛世事多,很快就將這件事給忘在腦後了。
與此同時,南邊的捷報很快傳回了京都。
傅臨淮被寧成和何炎逼迫得換了北上路線,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們多次商討覺得絕對沒人在此防守的路上早早被人設了伏。
雖倉促應戰,最終還是因對方占據地勢優勢而不低,最終只能帶領殘部倉皇逃回。
經此一役,傅臨淮陣營大傷筋骨。
朝臣聽到捷報內容,雖然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大聲高呼陛下聖明寧公算無遺策, 但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奇怪。
就連兵部尚書都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伏擊宜王的這支軍隊到底是哪裡冒出來的?
而且這個叫石莽的,到底是誰?以前怎麼從未聽說過?軍中還有這號人?
倒是有心思通透的,掃一眼兵部尚書的神情,就想通了裡面的關竅。
連兵部都沒有記載的兵馬,很明顯就是人家寧國公的私軍啊!
雖說一個不起眼的里正,悄無聲息養了那麼多私軍,實在是膽大妄為不知死字怎麼寫,但到了如今這個境況,誰又敢追究他豢養私軍的事啊?
又不是嫌自己命太長了。
既然是大捷,小皇帝自然聽從李老太師的建議,封賞了全軍上下。
盛世趁機為石莽恢復了原名,並給這支由鏢師及收服的水匪組成的隊伍,取了個名字。
——興盧軍。
或許別人不知道這個名字的含義,但當石莽捧著朝廷送來的旨意時,信奉男兒流血不流淚的漢子也不禁淚流滿面。
忍不住抹淚的,還有從一開始就跟隨他的那些人。
當年他們隨主上下山,寨子裡的那些百姓都有了良民的身份分得了田地,但他們這些人一直都背著曾是暴民山匪的罵名,即便下了山,依舊受到朝廷的監管。
當年主上說「堂堂正正活在世間,你們想要的,在下能幫你們做到」,他們真的等到了。
從今以後,他們不再是興盧山上被招安的山匪,而是堂堂正正為國為民的興盧軍!
有人狠狠用衣袖抹了一下眼淚,破涕為笑對著石莽重重抱拳。
「將軍!」
其他人紛紛效仿。
「將軍!」
「石將軍!」
「石旗開將軍!」
石莽看著下面一張張笑臉,抖著唇忘記了言語。他沒想到在他自己都將本名忘記的時候,有一個人還記在心裡。
他大手一揮,對著眾人道:「今晚加餐!」
京都,朝堂上。
對於興盧軍的首領被封為鎮南將軍,朝臣們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要知道此前幾次捷報傳回,寧成和何炎可都升了官。
興盧軍的頭若是不封個將軍,怕是要被人笑話死。更何況,這明擺著就是寧國公的人。
聽到石旗開這個名字後,兵部尚書忍不住看了眼自己的侍郎。
「我怎麼聽著這名字,有那麼一點點耳熟呢。」
他之前只是侍郎,而他現在的侍郎則是從下面剛剛提拔上來的。
兵部侍郎還真的知曉,他小聲道:「大人,是當年**營的先鋒校尉石旗開。」
石旗開雖然只是校尉,但他當初的事,軍中不少人都有所耳聞。
兵部尚書聞言有些詫異,「就是當年救了你的那人?」
兵部侍郎輕輕點頭。
當年他跟石旗開都在**營,那次出事分明就是有人故意給錯了情報,害得他們所在的部隊死傷慘重。石旗開拼了命救他們,最後還因為他傷了腿。
最後軍中卻將所有過錯都推到了石旗開身上,若不是他們苦苦哀求,石旗開差點就被處決了。後來石旗開被迫歸鄉,他雖然還留在軍中,但也因為這件事,當了數年雜役。
後來他曾派人去石旗開的家鄉找他,卻沒找到人。很多人說,他應當早就死了。
卻沒想到他居然就是被寧國公帶下山的那個人。
兵部尚書回過頭嘆了口氣,小聲對兵部侍郎道:「看樣子,很快就有人要倒霉了。」
兵部侍郎低頭拱手,心裡卻在冷笑。
快嗎?
這可一點都不快。
他和那些死去的兄弟等這一天,等得太久了。
盛世倒不是特意為石莽報仇,他只是為枉死的將士鳴不平,懲治那群枉顧將士性命的極惡之人罷了。
將士們可以為國捐軀,可以馬革裹屍,但絕對不能死在自己人的陰謀詭計之下。
人在順風順水時,好事是一件接著一件的。當再次拔了一群蛀蟲時,長安那裡也傳來了好消息。
長安和方瞻與阿木泰隔河對峙,雖然沒有大規模衝突,但試探一直不斷。雙方各自派出小隊騷擾對方,讓對方時刻神經緊繃。
你一下我一下,就在阿木泰以為方瞻也不過如此的時候,卻沒料到方瞻和長安只是在用這些手段吸引他的關注,讓他注意不到其他地方的動靜。
景清辭雖在關外危險重重,但最終還是順利繞道趕到了西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占據了至關重要的惠城和榆城。
等到阿木泰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已經徹底被困在了大涼境內,被人三面夾擊。
當戎人意識到自己被包圍的時候,瞬間就起了內訌。他們本就不是鐵桶一塊,是因為足夠大的利益才勉強擰在一起的繩子,如今自然四分五裂。
「若不是你非說大涼是塊肥肉,我們何至於此?」
「哎!早知道我就跟老七一道,逃離京都後,立即返回草原了!」
「現在說什麼都晚了,我們還是聽大汗的,看怎麼突圍吧。」
「什麼狗屁大汗,你要聽他的你自己聽,反正我不聽,我自己突圍。」
阿木泰再也沒辦法壓制住這些人,不到半日時間,他們這支隊伍便分成了各自為政的五支。
若戎人不自亂陣腳,長安他們想要拿下他們還要不少時間,但沒想到他們自己亂成一鍋粥,於是半月之後,戎人便死的死、降的降了。
-
方瞻擱下筆,吹了吹戰報上的墨跡,起身準備去找長安,看看對方戰報寫好沒。若是寫好了,便一道送回京都去,也省得傳信兵分幾趟跑了。
他剛將戰報裝好,門帘便被人猛地掀開了。
方瞻還沒看清來人,一封信便扔到了他的桌上。再抬頭時,長安就剩一個背影了,聲音遠遠地傳來:「麻煩方將軍將戰報一道送回。」
「哎?你去哪?」
長安回了下頭,方瞻好似從他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至少他最近幾個月一次也沒見過。
「回京都!」
方瞻聞言一驚,後面還一堆事呢,就算得勝還京,也得先把事情處理完吧?
總不能就這麼灰頭土臉回去吧,不知道的還以為打了敗仗呢。
方瞻沒喊住人,等他將信都裝好,才發現景清辭來了。
「晉王殿下就這麼將攤子都丟給你,一個人跑回京都了?」方瞻穩重了這麼多年,第一次露出如此不敢置信的表情。
景清辭臉色有些蒼白,輕輕咳嗽了兩聲,點了點頭。
「左右這裡也沒什麼大事了,我就隨他了。」
方瞻見他這般說,便也沒再多說,只感嘆道:「還是年輕人身子骨好,兩天沒睡也能馬不停蹄趕回京都去。」
景清辭輕笑,「離京多日,想早點回去也正常。」
方瞻沒聽出弦外之意,只是有些奇怪。
就算想早點回去,也不用這麼著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