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些,只要他表態了,阿江都會明白,不需要多做解釋。

  果然,嚴江只是略一思索,便想通其中關竅,悠悠一嘆之後,詢問秦王:「南方地廣人稀,王上不如以封地換田畝,存楚之制?」

  楚國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面積,因為楚國當年靠的就是分封子孫去邊遠之地,讓他們自己得土地,為什麼過不去百越?

  因為的那裡丘陵太多,山多林密,不適合耕作,農耕文明的觸手伸不過去,這和後來數千年,中原的文明無法拓展到草原是一個原因,而後來能將勢力伸到百越,除了南越趙陀的精心治理,更重要的是梯田在南方被大面積推廣了。

  只要能種地,農耕文明就是那裡的主人——只有耕種才能養活最多的人口,而人口的密集誕生的交流,是孕育文明的關鍵。

  「如此,豈非又是楚國之途?」秦王不允。

  「無主之地,你不占據,便有他人據之,」嚴江微笑道,「先論有無,再論優劣不遲。」

  楚國怎麼了,你別小看楚國,漢雖承秦制,但後來的治理與文化,都是被齊楚的文化占據了,秦國在這方面就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啊。

  阿江的提醒很有啟發,秦王本就是雄才大略之人,略一思索就想通其中原由,南方的情形阿江帶他走過,派人開墾的南方,其中牽扯之大,絕非一年半載能成。

  這其中優劣,需得好好思考。

  「阿政,苦寒之地,得之無用,不必急於一時。」越說越遠,看秦王躍躍欲試的心動模樣,嚴江後悔了三秒鐘,心說早知道這樣還不如你去玩長生術呢,「不若先巡視天下,祭祀天地,以懾庶民。」

  秦皇唇角微彎,氣定神閒地道:「那阿江與我同祭山川?」

  嚴江正要反駁我又不是你后妃,怎麼與你同——便見秦皇略帶戲謔的眸光,仿佛就在等他反對。

  四目相對數息,嚴江垂首道:「如此盛事,我豈可錯過。」

  唉,有什麼辦法呢,一起走就是,大家都是閒不住的,約就約嘛。

  一箭雙鵰,秦王笑意不減,執子之手,將戀人一把攬入懷中,笑道:「阿江,如今天下安定,你我一起走遍長江大河可好?」

  第186章 稱臣(送番外)

  戀人目光灼然, 宛如匯聚星辰萬千,嚴江堅持了數息,自是沒擋住,微紅著臉點頭應了。

  秦王甚是滿意,一時情動,給阿江說起了昔年幼時,他質於趙國, 因著秦軍圍攻邯鄲數年,人生最初幾年, 他都被困於方寸之屋中, 只能見一方天空, 那時起,便有了遊覽天下之願。

  嚴江也說起自己小時喜歡週遊世界, 走失了不止一次,能被父母及時找回來也算運氣好,否則必然見不到王上你了。

  兩人又聊起了東歸一路上的風景,說起了烏孫王、月氏等西域諸國,然後秦王看阿江乏了, 就準備換了號,去看奏書。

  嚴江看著它勤奮的姿態, 支著頭小聲道問:「阿政, 你如此行事,大有不妥啊。」

  陛下聞言轉頭一百八十度看他。

  「人力有時而窮,你如此殫精竭慮, 」嚴江悠悠道,「冷落家室,又不教子孫,若哪日有個萬一,這大秦當如何是好?」

  陛下有些不悅,上秦王大號,修長略帶薄繭的指尖撫上愛妻臉頰,輕哼道:「這世上,也就你敢對吾言及生死。」

  「生死枯榮,四季變化,天之道也,神莫能改。」嚴江當然不懼,反而勾了勾他手指,「有何不可說,你我相伴多年,當知若強身壯體,莫說大江大河,便是南方也過不去。」

  秦王微微勾唇,俊美霸道的面容上帶了幾分魅惑,湊近的面孔幾乎讓嚴江感覺到他的面上的溫度:「莫非~阿江嫌吾不壯?」

  「和你說正事呢……」嚴江聲音不由自主地飄了起來。

  ……

  大戰一場後,秦王繼續換號看書,嚴江凝視著它的背影,終是微微搖頭。

  這天下權柄,是阿政分毫不願交出,他的勸誡也就至此為止了。

  他們倆都懂得對方底線,嚴江不會強勸他放手權柄就如阿政不會勸他安穩別浪一樣。

  不過無礙,他們的時間都很長。

  當年華老去,總會有一人看不動奏書,一人跑不動山嶺。

  現實是優秀的教育家。

  再頭鐵的人,也別想永不服輸。

  正月初一,咸陽每月一次的易市又開始了。

  和前兩年不同,咸陽河岸小小的碼頭如今已經變成了十里長街道,被分出幾個大區,農貿的一區,絲織的一處,車馬牛羊各行其道,一次擺錯會受到訓誡,第二次,那就得沒收貨物了。

  如今每月一次的「易集」已經以燎原之勢在秦國各地推廣開來,而咸陽的易市,則是天下間最大的易市,南北各地的客商雲集於此,每次都能定下數量恐怖的大宗交易,秦國的商稅也因此節節攀升,貨物之齊全,將昔日的大梁、臨淄都甩到身後,並且還在暴漲之中。

  在這裡,可以看到塞外的牛羊、韓地的鐵具、楚地的織品、魏地的漆器、齊地的魚乾、關中的穀物、少府的小車、絹紙……

  烏氏倮卷了卷身上的羊皮裘,做為一名從草原牧民發展成牛馬巨頭的商貿,他的發家可以說是依靠著秦王朝,這些年來,他有近半的時間都在咸陽。

  他走在牛馬市里,這裡少有賣健牛的,大多是賣的小牛小馬,他翻看了牙齒皮毛,檢查了牲口四蹄,果斷判定了中原人還是遠不如他們塞外人更能照顧牛馬,看這牛身上沾染的污穢,這種小牛很易染病,在草原上,牛糞是很好的燃料,絕不會讓他們沾在牛身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