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秦王政漠然地看著他,依然不悅。

  嚴江微微一笑:「軍需耗費甚重,但仗卻非日日皆有,人力徒耗,不如在駐地耕種開荒,以軍養軍,如此,則軍種一石,抵得庶民種二十石也。」

  他每說一句,秦王眸光便亮上一分,等說完時,不但怒氣全消,本人也激動起來,起身來回踱了數步:「不錯,軍糧運送毫費糧草甚多,若邊軍開墾耕種,不但擴種土地,亦能穩定軍心,減少耗費!大善。」

  嚴江當然知道此計之善,後世軍屯之制用了兩千多年,從曹操到TG,都是自動手豐衣足食,如果征百越也是用這種鋤頭方式打過去,根本不會把帝國經濟拖垮,關鍵是秦王心太急。

  唯一麻煩的事情就是這種事情會造成土地兼併,不過這種後遺症,一時半會是看不到的,再說了,土地兼併在沒有工業換代時是根本無法阻止的,也不算什麼新鮮事。

  「只是……」秦王雖然對這計甚是喜歡,但他的意志依然是清楚的,「王翦之軍,卻是不可用。」

  大戰隨時會來,怎麼可能的讓軍士前去囤田,萬一楚軍攻來,豈非弄巧成拙?

  嚴江笑道:「王上,不如將此計告知王翦將軍,他心中自然有數。」

  秦王聞之,甚覺有理,便起喻令,讓信使交到王翦手中。

  ……

  王翦將軍收到信後,長滿皺紋的老臉頓時泛出慈祥的笑意,宛然一個農民伯伯。

  然後,他招來了李信蒙恬。

  李小將如今非常沉穩,默然等待上司吩咐。

  王翦笑眯眯地將他提升為左將軍,讓蒙恬交出騎兵兩萬,給李信統領!

  李信頓時大喜,強忍著愉悅行禮叩謝,保證不負將軍託付!

  王翦的微笑還是一派慈祥,吩咐他用軍馬耕作開墾,務必要在入冬前種冬麥千頃,且不必擔心天氣,平輿比關中靠南,入冬也晚些,此時耕作雖晚了些,也不是太多。

  李信陷入了深深的沉默,數息之後,方才抱拳領命。

  蒙恬一點沒有失去騎兵的遺憾,反而小心地問道:「以軍開墾,若被項燕所得……」

  「老夫就等他來得。」老將軍微笑依然慈祥,溫和地說。

  -

  十日後,數十里外的楚軍大營里,依然是吵吵鬧鬧。

  各地府兵們雖然是楚國徵召,但早就變成了各地封君之私兵,楚地口音、風俗差異甚大,更讓麻煩的是這其中,還有一條複雜的鄙視鏈。

  屈景昭三家的府兵在鄙視鏈的最上流,他們加起來有近十萬人,衣甲最好,時常還有封君的私藏加餐,在引發械鬥後被項燕嚴禁了這種開小灶的行為,從此看其它鄉下雜兵們就百般不順眼。

  項、龍、宋、魯這幾家外來封君的子弟人數最多,每家皆有兩到三萬,但最被上邊的瞧不起,戰鬥力卻是最強,也最聽項燕指揮。

  其它只有一兩代,由主家分出小封君們大多只有千來人的隊伍,衣甲全無,武器低劣,多是木質石頭屬,還得項燕為他們換裝,所以處於鄙視鏈的最低端。

  再加上各地語言不同——湘地的自認正統楚音,魯地口音偏齊國,南楚的多與越人雜居……

  這樣複雜的軍隊裡,項燕每日光是處理內部的聲音,便要花去大半時間。

  就在這樣的時間裡,他收到了消息。

  「王翦以軍隊在平輿城外開荒種田?」項燕整個人都驚了,「他是真準備在楚地住下了?」

  「將軍,他們如此輕而無備,可要前去襲擊?」項榮躍躍欲試地問。

  「不可,」項燕眉心深深皺起,「王翦用兵奇穩,這定是誘敵之計,我等不可中計。」

  「可如今已是深秋,如何還能耕種?」項榮不解道。

  「平輿本就是粟稻兩種之地,」項燕眉宇間有掩之不去焦慮,「而秦國所種冬麥,正是秋伯夏收,則收穫不差,自然可種。」

  「他可種,我們也能種,」項榮傲然道,「將軍,不如我們也耕作?」

  「如何耕作?」項燕無奈道,「我軍不懂冬麥耕種,而此時種稻早已經過季,想種也得等明歲,再者……」

  他眉眼間傲氣勃然:「待秦人等耕作完成,這糧草,歸秦歸楚,尚且是兩說呢。」

  第153章 家書

  平輿的位置在淮河北岸, 麥粟兩益, 這裡本身也是有大片良田的所在, 只是大量男丁被抽, 庶民因戰亂逃離, 加之秋冬已是收穫之季, 這才有大片田地荒蕪。

  和黃河流域鬆軟易耕的黃土地不同,淮水的土質要堅硬的多,但問題不大。

  隨軍而行的秦墨們這些天早就在營外起了高爐來製造各種攻城器械,在嚴江的創造下, 高爐已經成為秦國大城的標配, 爐附近會有熱水、造紙、磨坊等一條龍服務, 而且一但做成, 不但收入極高,而且還可以把周圍的房子帶鋪面賣個好價錢。

  王翦這次準備打的是消耗戰,這樣的東西當然不能少,很快開爐的幾鍋鐵水, 便做了鐵犁頭,下發給了李信軍, 秦墨還針對戰馬的體形修改了挽具, 讓它們更方便耕田。

  而且數十萬大軍每日產出肥料也不用再直排汝水之中了, 而是修起了大池, 傾倒其中, 做為以後麥田的肥料。

  對面的項燕軍每日都派了無數的探子前來打探, 但並沒有一點進攻的意思, 他們打聽在意的,竟然是秦軍一畝地能收多少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