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了好一會,那老人終是有些累了,放課讓童子們回家。

  小孩子們歡呼一聲,各自散了。

  那老人這才抬頭看他:「這位客人,甚是面生啊。」

  「在下嚴江,初來沛縣,一時誤入書院,聽得入迷,還望先生勿要怪罪。」嚴江對有智慧的人總是禮貌周道的。

  「喜學之人,何來怪罪,」老人眉目慈祥,笑了笑,「老夫馬維,在此地教書久矣,閣下氣度不凡,不如入院一聚?」

  「那便叨擾了。」嚴江笑道。

  於是入後院,坐樹下,馬維老人拿起碗,又拿出一片茶葉,取清水而泡,加入了糖水,置於案前。

  嚴江微微挑眉:「冷水泡茶?」

  「閣下果然見識非凡,」馬維拈鬚笑道,「此物乃吾徒從楚國尋來,說是奇物,老夫嫌得燒水麻煩,便在水涼後泡之,亦別有風味。」

  有糖有茶,光這一點就不是普通的老夫子了好吧?

  冷水泡茶很花時間,嚴江沒有急於喝,而是和這位老夫子聊起了這沛縣的歷史時光,和各種典故,頗有相談甚歡之意。

  老頭也說他近年收到秦國嚴子之書,對其中道理甚是入迷,很多問題想要討教一二。

  兩人都是博學廣聞之人,一時聊便不知時辰,茶泡濃了都未喝下去。

  直到天色甚晚,嚴江正想告辭,便見一青年推門疾步而來:「先生,綰弟說你染了風寒,這晚風夜涼,你怎還在外處?」

  嚴江轉頭一眼,便見那青年修眉鳳目,文雅如修竹,只是靜立著,便有淵渟岳峙之感。

  馬夫子對嚴江笑道,笑道:「讓閣下見笑了,這是吾徒蕭何,素愛管老夫閒事。」

  嚴江不由多看了這夫子幾眼,贊道:「得育如此良才,先生大才也。」

  正在這時,又聽到一個懶洋洋的聲音傳來:「老頭兒,聽說你病了,看我給你帶什麼好東西來——」

  走入院門的劉季聲音猛然卡住,但張開的嘴,卻閉不上去,仿佛被嚴子扼住了喉嚨。

  「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嚴江微笑著看了一眼劉季,再看馬維的目光里便加了驚嘆:「這,先生真是育才有方啊!」

  馬夫子微笑著接下對方的讚美:「嚴子過獎,老夫久居沛縣,無事之餘,不如何收束脩,啟蒙的弟子便有些多了。」

  嚴江輕嘶了一聲。

  歷史書上說蕭何曹參劉邦關係甚好,不會就是從這開始的吧?

  這老頭,教育水平好像真有點高啊。

  第118章 有約

  了解了嚴江來意後, 劉季放下了禮物,找個藉口就飛快跑了, 還帶走了蕭何,說改日再來找老頭敘舊。

  因為對馬先生甚是好奇, 嚴江在沛縣住了下來。

  馬維的書院甚大,有不少藏書, 舊書不少,但更多的書卻是紙制的新書,內容五花八門,從黃老到儒家,從法家到縱橫,簡直應有盡有。

  這時的紙制書並沒有裝訂, 而是直接一張長卷盤起, 再收入繩收扎之, 方便攜帶。

  馬維摸著鬍鬚, 說這些書都是他那些弟子去秦國咸陽時,在那邊學宮拓印而來, 大讚嚴子製紙之術的恩澤天下, 若不是他年老體虛, 受不得奔波, 一定會親至咸陽,見見這「新稷下」的風采。

  嚴江則是一串的不敢當不敢當, 說和齊國稷下學宮相比, 咸陽學宮無論歷史還是的名聲都差的太遠了些。

  馬維則說興衰起滅, 枯榮傳承皆是天理循環,稷下學宮老去,則正是咸陽以老替新之機。

  兩人相視一笑,嚴江則悠然問:「那先生如何看老新相替,而有為新葉添水培土之意?」

  你覺得秦國怎麼樣?有沒有興趣考察一下啊。

  馬維摸著淡然一笑:「老葉將去,化為新泥,只是秦之道甚嚴,這天下之士子如水,且看秦之水德,如何御之了。」

  我老就這兩年,不折騰了,但我的弟子說不準,你家以後什麼打算,說說唄。

  「百聞不如一見,隔岸觀水,終不如親身一探。」嚴江淡淡道。

  我說再多亦然無用,你去看看不就知了?

  「沛縣故地,故土難離,再有老夫當年亦聞魏攻管之事,還是的苟安一地,盡余之身,豈不好?」

  沛縣是楚國的,去秦國家人安全沒保障啊!當年的魏無忌攻秦國管城,管城主的老父親正好是魏國人,魏無忌一知此事,立刻去抓人家老父親,老父親為了不拖累兒子,自刎在魏無忌門口——我可不想將來徒弟給了你,然後自己就去死啊。你看我現在苟著不好麼?

  嚴江聞言一笑:「若因此事而憂,那大可不必,不過三五年罷了,江自等得。」

  馬維眉目一跳,終是悠悠嘆息,靜坐不答。

  秦並天下之勢,在他們這些隱世能人眼中,早已是不可抵擋,任誰出山亦是無用,但到底故國一場,此有心而無力之局,何其不堪提。

  兩人在一邊來回試探,兩者皆心裡有譜,於是開始了下一輪討論。

  馬維最看好自己的徒弟是劉季,說他雖不事生產,但急功好義,做事變通,是人中之傑,至於蕭何雖然心細如髮,但做事總有多思,不一定的比得過劉季。

  嚴江贊同他的意見,於是希望通過他約見弟子,推薦去咸陽曆練。

  馬維自然應允——嚴江身會秦王近臣,是有機會推薦人才給秦王的,事實上,推薦也是戰國人才錄用的最常見的方式,這也是名臣權臣身邊總有門客無數的原因,去向上層的通道,就是如此狹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