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頁
「肅靜!」司禮監高喊,「第二事,都督劉仲有本奏!」
劉仲大步上前,甲冑鏗鏘作響:「臣要告發一樁欺君之罪!」她突然轉身指向楊思煥,「此人並非太康楊氏女,而是十八年前臣與陸府公子天由所生之女!」
滿朝譁然。楊思煥感到數百道目光如箭矢般射來。她看見張珏攥緊了笏板,陸太傅嘴角浮現冷笑,而朱承啟似是絲毫不覺意外,面上竟仍是微笑著的。
「劉愛卿此言可有證據?」朱承啟語氣平靜。
陸太傅顫巍巍出列:「老臣有陸氏族譜為證。」她展開一卷黃絹,「當年天由臨終託孤,由道衍大師將孩子送至楊家撫養。」
楊思煥舌底的藥丸完全化開,苦澀直衝心頭。她突然明白陸老太傅叮囑——不要第一個開口。這場戲,每個人都在按既定的劇本表演。
「既如此...」朱承啟剛要開口,殿外突然傳來騷動。一個滿身是血的羽林衛衝進來:
「報!朝陽門外駐軍譁變,聲稱要『清君側』!」
劉仲臉色驟變——這正是她安排的兵變信號,但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個時辰!
「好個『清君側』。」朱承啟輕笑出聲,突然扯開右手紗布,露出腕間猙獰傷口,「劉仲,你可知這是什麼?」
鮮血順著他蒼白的手腕滴落在龍案上,與某種暗綠色液體混合後,竟冒出絲絲白煙。
「連理枝!」陸太傅驚嘆,「先帝竟給你種了這個?」
楊思煥錯愕,這是需要兩人血脈相融的奇毒。沒想到,竟是真的存在。
朱承啟的目光如鉤子般抓住她:「楊愛卿,你可知自己每月十五為何發病?」他舉起一個琉璃瓶,裡面晃動著暗紅液體,「因為先帝取了你的臍中血,給朕種了同源之毒。」
殿中死寂。楊思煥感到所有線索突然串聯成網——為何皇帝對她格外寬容,為何道衍要她與朱承啟共同解毒...
「陛下!」劉仲突然拔劍,「臣請——」
她的話戛然而止。一柄匕首從後心穿透她的鎧甲,持刀者竟是張珏。
「夜梟統領張珏,救駕來遲。」張珏單膝跪地,手中匕首滴血,「劉仲密謀廢立,罪證確鑿。」
變故來得太快。楊思煥看著生母轟然倒地,鮮血漫過金磚。陸太傅年歲已高,本就身體孱弱,見狀癱倒在地。
朱承啟卻看都不看垂死的劉仲,只是凝視楊思煥:「現在,楊愛卿要做何選擇?」他舉起琉璃瓶,「是接過這解藥共同活下去,還是...」
楊思煥突然想起父親遺書中的話:\「莫要如為父般為情所困」。她緩步上前,在百官震驚的目光中接過琉璃瓶。
「臣請陛下恩准三事。\」她聲音清朗,「其一,赦免陸府滿門;其二,厚葬劉仲;其三...\」她仰頭飲下瓶中半劑解藥,將剩餘半瓶奉還,「請陛下勵精圖治,開創盛世。」
朱承啟眼中閃過一絲異色。他接過藥瓶一飲而盡,蒼白面色竟瞬間紅潤起來:「朕准了。即日起,楊思煥晉禮部尚書,入閣參預機務。」
至此,幾方未曾排練卻被演繹得淋漓酣暢的一場大戲終於在朝堂上落了帷幕。
…
三個月後,楊思煥站在文淵閣的窗前,望著生滿野草的窗外,久久不能回神。
案頭堆著的是北涼和談的條款,墨跡未乾。
「大人。」張珏捧著熱茶進來,官服已換成正二品的錦雞補子,「忽爾玥派密使送來白貂皮,說是謝您促成和談。」
楊思煥輕笑。那日大朝會後,她力主與北涼和談,並暗中聯絡忽爾玥——如今已是北涼新王的忽爾玥果然遵守承諾,歸還了河套三州。
「放庫房吧。」她轉向張珏,「劉仲的墓…」再怎麼說,劉仲也是為她而死。
「按一品大將規格修完畢。」張珏遞上一枝白梅,「今早陸太傅派人送來的,說是從天由公子墳前折來。」
如今的時節,世間白梅多已經衰敗,只有光禿禿的樹枝。而眼前這枝不知道為何還含苞待放。
楊思煥出了神,她想起宮變那日,劉仲終前瞥的她一眼,那眼神似乎還帶著笑意。再細想,一切畫面突又模糊。
梅枝上五點白苞,將開未開。楊思煥記起陸天由畫像中的梅樹,突然明白陸太傅的用意——梅開二度,盛世可期。
「周大人來信了。」張珏又取出封信,「他帶著孩子們已在徽州安頓妥當。」
楊思煥撫過信紙上熟悉的字跡。那日大朝會後,周世景便帶著孩子離京。他留下的信中說:「待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時,我們自會重逢。」
門外突然傳來急促腳步聲。皇帝的貼身太監陸公公滿頭大汗地跑來:「楊閣老!陛下在御書房暈倒了!」
養心殿內藥香濃郁。朱承啟躺在龍榻上,面容憔悴如紙。見楊思煥進來,他虛弱地揮手屏退左右。
「子初…」
久違的一聲字。
「你可知...朕為何能識破劉仲兵變?」他指著枕邊一個陳舊香囊,「
這是朕八歲那年,伴讀小初留下的。「
楊思煥認出那粗糙的針腳與周世景隨身香囊一模一樣,心頭猛地一跳。
「那年朕貪玩,小初替朕受罰而死。」朱承啟咳嗽著,「第一次在瓊林宴見到你,你意氣風發的模樣...像極了她。」
窗外烏雲密布,看起來就要下雨,天色烏青青的。
楊思煥終於明白皇帝眼中那抹悲憫從何而來——他透過她,看著另一個為情所困的靈魂。
「陛下保重龍體...」
「不必說這些。」朱承啟突然抓住她的手,「朕時日無多。這江山...你要替朕守好。」
楊思煥震驚地看著皇帝腕間浮現的黑線——那是連理枝毒發的徵兆。可明明兩人都服了解藥...
「道衍大師沒告訴你?」朱承啟苦笑,「連理枝解毒需心意相通。朕對你...始終存著利用之心。」
燭光明暗交錯,搖曳在朱承啟逐漸渙散的瞳孔中。楊思煥想起那日他問「要做何選擇」時,自己心中想的不是權力,而是如何結束這無休止的爭鬥。
「傳旨...」朱承啟氣息漸弱,「楊思煥晉首輔大臣,輔佐新君...」
當喪鐘響徹皇城時,楊思煥站在漢白玉石階上,看著跪滿廣場的百官。她手中捧著新鮮出爐的《新政十條》,其中第一條赫然是:「廢除攝魂散等控心之毒,違者凌遲。」
轟隆隆的雷聲滾動著由遠及近,大雨傾盆將皇宮內外刷洗一新。
散落的雨滴濺落在奏摺上,將墨跡暈化。她知道,自己的首輔之路才剛剛開始。
第147章 終章驚蟄的雨幕籠罩著太和殿前的九龍……
驚蟄的雨幕籠罩著太和殿前的九龍御道。楊思煥立於城牆之上,看著各國使節的傘蓋在雨中連成一片斑斕的畫幕。
「北涼王遣臣送來五色雪梅千株。」北涼使臣拓跋宏單膝跪地,呈上鎏金國書,「願植於兩國邊境,作百年和好之證。」
楊思煥接過國書,她抬眼望向殿外,雨簾中隱約可見鴻臚寺官員正引導各國商賈簽訂互市契約。西域的葡萄酒、南海的珍珠、江南的絲綢,在這春雨中匯聚成一條新的絲綢之路。
…
國子監的晨鐘驚起一樹白鴿。楊思煥走過新落成的萬卷樓,聽見裡面傳來稚嫩的辯論聲。明暉穿著素色襴衫,正與各族學子辯駁《孟子》章句;明昭則在武場上教北涼使臣之子挽弓,陽光下兩個少年的笑聲清脆如鈴。
「首輔大人。」張珏不知何時立在廊柱旁,手中捧著新編的《九洲通典》,「南洋諸國請求派遣學子入太學。」她嘴角噙著若有似無的笑,袖口露出的傷疤已淡成淺粉色。
楊思煥接過典籍,扉頁上題著周世景清峻的字跡:「集天下智慧,成一家之言。」遠處書聲琅琅,各族子弟共誦《論語》的聲音,隨著春風飄過新栽的梅林。
…
紫金之巔的祭壇上,五色土堆砌的社稷壇在朝陽中熠熠生輝。楊思煥捧著鎏金玉冊,身後站著三十六國的使節。當她將象徵新政的《均田令》《通商法》埋入壇中時,下了一夜的雨已在不知不覺中止住了。
祭壇下,北涼使者正在梅樹下埋下一壇酒,壇上刻著「平梅千樹時,共醉太平春」。張珏站在不遠處的石碑旁,指尖摩挲著上面新刻的《萬國盟約》,忽然轉頭對楊思煥道:「當年書院那株老梅,我讓人移栽到紫金山了。」
楊思煥聞言,仿佛又回到了數年前的雲溪鎮,那一年,她窮困潦倒,飢不果腹,卻挑燈苦讀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高中,如今她功成名就,已遠超她所想。
她良久方回過神來,拍拍身上的塵垢,踩著朝霞緩步上了牛車。年幼的新帝還在宮中等她一同商議國事…
[全文完]
(補記:後世史載,大犁首輔楊思煥開創的「萬國會盟」,使各族商路暢通無阻;輔佐幼帝朱文禎勵精圖治,推行均田制,開創太平盛世,流芳百世,為後世之典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7_b/bjZc7.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劉仲大步上前,甲冑鏗鏘作響:「臣要告發一樁欺君之罪!」她突然轉身指向楊思煥,「此人並非太康楊氏女,而是十八年前臣與陸府公子天由所生之女!」
滿朝譁然。楊思煥感到數百道目光如箭矢般射來。她看見張珏攥緊了笏板,陸太傅嘴角浮現冷笑,而朱承啟似是絲毫不覺意外,面上竟仍是微笑著的。
「劉愛卿此言可有證據?」朱承啟語氣平靜。
陸太傅顫巍巍出列:「老臣有陸氏族譜為證。」她展開一卷黃絹,「當年天由臨終託孤,由道衍大師將孩子送至楊家撫養。」
楊思煥舌底的藥丸完全化開,苦澀直衝心頭。她突然明白陸老太傅叮囑——不要第一個開口。這場戲,每個人都在按既定的劇本表演。
「既如此...」朱承啟剛要開口,殿外突然傳來騷動。一個滿身是血的羽林衛衝進來:
「報!朝陽門外駐軍譁變,聲稱要『清君側』!」
劉仲臉色驟變——這正是她安排的兵變信號,但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個時辰!
「好個『清君側』。」朱承啟輕笑出聲,突然扯開右手紗布,露出腕間猙獰傷口,「劉仲,你可知這是什麼?」
鮮血順著他蒼白的手腕滴落在龍案上,與某種暗綠色液體混合後,竟冒出絲絲白煙。
「連理枝!」陸太傅驚嘆,「先帝竟給你種了這個?」
楊思煥錯愕,這是需要兩人血脈相融的奇毒。沒想到,竟是真的存在。
朱承啟的目光如鉤子般抓住她:「楊愛卿,你可知自己每月十五為何發病?」他舉起一個琉璃瓶,裡面晃動著暗紅液體,「因為先帝取了你的臍中血,給朕種了同源之毒。」
殿中死寂。楊思煥感到所有線索突然串聯成網——為何皇帝對她格外寬容,為何道衍要她與朱承啟共同解毒...
「陛下!」劉仲突然拔劍,「臣請——」
她的話戛然而止。一柄匕首從後心穿透她的鎧甲,持刀者竟是張珏。
「夜梟統領張珏,救駕來遲。」張珏單膝跪地,手中匕首滴血,「劉仲密謀廢立,罪證確鑿。」
變故來得太快。楊思煥看著生母轟然倒地,鮮血漫過金磚。陸太傅年歲已高,本就身體孱弱,見狀癱倒在地。
朱承啟卻看都不看垂死的劉仲,只是凝視楊思煥:「現在,楊愛卿要做何選擇?」他舉起琉璃瓶,「是接過這解藥共同活下去,還是...」
楊思煥突然想起父親遺書中的話:\「莫要如為父般為情所困」。她緩步上前,在百官震驚的目光中接過琉璃瓶。
「臣請陛下恩准三事。\」她聲音清朗,「其一,赦免陸府滿門;其二,厚葬劉仲;其三...\」她仰頭飲下瓶中半劑解藥,將剩餘半瓶奉還,「請陛下勵精圖治,開創盛世。」
朱承啟眼中閃過一絲異色。他接過藥瓶一飲而盡,蒼白面色竟瞬間紅潤起來:「朕准了。即日起,楊思煥晉禮部尚書,入閣參預機務。」
至此,幾方未曾排練卻被演繹得淋漓酣暢的一場大戲終於在朝堂上落了帷幕。
…
三個月後,楊思煥站在文淵閣的窗前,望著生滿野草的窗外,久久不能回神。
案頭堆著的是北涼和談的條款,墨跡未乾。
「大人。」張珏捧著熱茶進來,官服已換成正二品的錦雞補子,「忽爾玥派密使送來白貂皮,說是謝您促成和談。」
楊思煥輕笑。那日大朝會後,她力主與北涼和談,並暗中聯絡忽爾玥——如今已是北涼新王的忽爾玥果然遵守承諾,歸還了河套三州。
「放庫房吧。」她轉向張珏,「劉仲的墓…」再怎麼說,劉仲也是為她而死。
「按一品大將規格修完畢。」張珏遞上一枝白梅,「今早陸太傅派人送來的,說是從天由公子墳前折來。」
如今的時節,世間白梅多已經衰敗,只有光禿禿的樹枝。而眼前這枝不知道為何還含苞待放。
楊思煥出了神,她想起宮變那日,劉仲終前瞥的她一眼,那眼神似乎還帶著笑意。再細想,一切畫面突又模糊。
梅枝上五點白苞,將開未開。楊思煥記起陸天由畫像中的梅樹,突然明白陸太傅的用意——梅開二度,盛世可期。
「周大人來信了。」張珏又取出封信,「他帶著孩子們已在徽州安頓妥當。」
楊思煥撫過信紙上熟悉的字跡。那日大朝會後,周世景便帶著孩子離京。他留下的信中說:「待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時,我們自會重逢。」
門外突然傳來急促腳步聲。皇帝的貼身太監陸公公滿頭大汗地跑來:「楊閣老!陛下在御書房暈倒了!」
養心殿內藥香濃郁。朱承啟躺在龍榻上,面容憔悴如紙。見楊思煥進來,他虛弱地揮手屏退左右。
「子初…」
久違的一聲字。
「你可知...朕為何能識破劉仲兵變?」他指著枕邊一個陳舊香囊,「
這是朕八歲那年,伴讀小初留下的。「
楊思煥認出那粗糙的針腳與周世景隨身香囊一模一樣,心頭猛地一跳。
「那年朕貪玩,小初替朕受罰而死。」朱承啟咳嗽著,「第一次在瓊林宴見到你,你意氣風發的模樣...像極了她。」
窗外烏雲密布,看起來就要下雨,天色烏青青的。
楊思煥終於明白皇帝眼中那抹悲憫從何而來——他透過她,看著另一個為情所困的靈魂。
「陛下保重龍體...」
「不必說這些。」朱承啟突然抓住她的手,「朕時日無多。這江山...你要替朕守好。」
楊思煥震驚地看著皇帝腕間浮現的黑線——那是連理枝毒發的徵兆。可明明兩人都服了解藥...
「道衍大師沒告訴你?」朱承啟苦笑,「連理枝解毒需心意相通。朕對你...始終存著利用之心。」
燭光明暗交錯,搖曳在朱承啟逐漸渙散的瞳孔中。楊思煥想起那日他問「要做何選擇」時,自己心中想的不是權力,而是如何結束這無休止的爭鬥。
「傳旨...」朱承啟氣息漸弱,「楊思煥晉首輔大臣,輔佐新君...」
當喪鐘響徹皇城時,楊思煥站在漢白玉石階上,看著跪滿廣場的百官。她手中捧著新鮮出爐的《新政十條》,其中第一條赫然是:「廢除攝魂散等控心之毒,違者凌遲。」
轟隆隆的雷聲滾動著由遠及近,大雨傾盆將皇宮內外刷洗一新。
散落的雨滴濺落在奏摺上,將墨跡暈化。她知道,自己的首輔之路才剛剛開始。
第147章 終章驚蟄的雨幕籠罩著太和殿前的九龍……
驚蟄的雨幕籠罩著太和殿前的九龍御道。楊思煥立於城牆之上,看著各國使節的傘蓋在雨中連成一片斑斕的畫幕。
「北涼王遣臣送來五色雪梅千株。」北涼使臣拓跋宏單膝跪地,呈上鎏金國書,「願植於兩國邊境,作百年和好之證。」
楊思煥接過國書,她抬眼望向殿外,雨簾中隱約可見鴻臚寺官員正引導各國商賈簽訂互市契約。西域的葡萄酒、南海的珍珠、江南的絲綢,在這春雨中匯聚成一條新的絲綢之路。
…
國子監的晨鐘驚起一樹白鴿。楊思煥走過新落成的萬卷樓,聽見裡面傳來稚嫩的辯論聲。明暉穿著素色襴衫,正與各族學子辯駁《孟子》章句;明昭則在武場上教北涼使臣之子挽弓,陽光下兩個少年的笑聲清脆如鈴。
「首輔大人。」張珏不知何時立在廊柱旁,手中捧著新編的《九洲通典》,「南洋諸國請求派遣學子入太學。」她嘴角噙著若有似無的笑,袖口露出的傷疤已淡成淺粉色。
楊思煥接過典籍,扉頁上題著周世景清峻的字跡:「集天下智慧,成一家之言。」遠處書聲琅琅,各族子弟共誦《論語》的聲音,隨著春風飄過新栽的梅林。
…
紫金之巔的祭壇上,五色土堆砌的社稷壇在朝陽中熠熠生輝。楊思煥捧著鎏金玉冊,身後站著三十六國的使節。當她將象徵新政的《均田令》《通商法》埋入壇中時,下了一夜的雨已在不知不覺中止住了。
祭壇下,北涼使者正在梅樹下埋下一壇酒,壇上刻著「平梅千樹時,共醉太平春」。張珏站在不遠處的石碑旁,指尖摩挲著上面新刻的《萬國盟約》,忽然轉頭對楊思煥道:「當年書院那株老梅,我讓人移栽到紫金山了。」
楊思煥聞言,仿佛又回到了數年前的雲溪鎮,那一年,她窮困潦倒,飢不果腹,卻挑燈苦讀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高中,如今她功成名就,已遠超她所想。
她良久方回過神來,拍拍身上的塵垢,踩著朝霞緩步上了牛車。年幼的新帝還在宮中等她一同商議國事…
[全文完]
(補記:後世史載,大犁首輔楊思煥開創的「萬國會盟」,使各族商路暢通無阻;輔佐幼帝朱文禎勵精圖治,推行均田制,開創太平盛世,流芳百世,為後世之典範。<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7_b/bjZc7.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