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頁
就這樣,寶珠披頭散髮、衣衫不整地從觀中走出來。門外,於夫人帶著兩名內侍和一乘小輿靜候多時。見她露面,於凝華立刻捧起一頂從頭遮到腳的冪籬,走過來為她戴上。
寶珠乘上小輿,隔著紗簾詢問乳母:「怎麼知道我宿在大角觀的?」
於夫人取出一方巾帕,裡面裹著四五件簪釵,「公主昨夜乘風而去,沿途遺落不少首飾,我猜是往東北方向去了。剛剛見您睡得沉,就沒有聲張。」
寶珠臉上有些發燙,問道:「今早罷朝,怎麼跟群臣解釋的?」
於夫人溫言道:「公主放心,郎君去上朝了。」
寶珠先是鬆了口氣,之後反應過來,怒道:「他這不是能爬起來嗎?!上次見面還同我討論他過世後皇陵選址和預算,害我難過得要命,詭計多端的狐狸。」
於凝華只得無奈微笑。這兄妹倆雖生了嫌隙,畢竟血濃於水,暗中仍在關心對方。
「著禮部與工部準備三件東西,紫金缽盂、錦襴袈裟、金銀雙輪九環錫杖。袈裟的尺寸不要造得太大,跟我差不多高的人穿。」
公主隨口吩咐,於凝華一一記在心間,暗想:看來那小沙彌有下落了。
因厭惡先皇豢養的方士,寶珠近幾年沒怎麼來過大明宮東北角。天亮之後觀察地勢,發現位置很不錯。周邊道觀林立,旁邊是玄元皇帝廟,祭祀李唐先祖老子。大角觀距離宮牆很近,就算把樹都砍了,小賊從牆外翻進來,也能很容易找到她。
最重要的是,這裡距離玄武門更近,方便掌控局勢。百尺樓閣,登高能隨時觀察東北兩個方向的禁軍動向。
寶珠覺得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完美住所。改名為「上仙觀」如何呢……
散養就散養吧,狸奴已經識字了。她要寫一張正式的聘貓書,派人送到翠微寺,釘在廊柱上,不怕他看不見。就算他假裝看不見,十三郎就在附近萬年縣活動,已經找到了小的下落,何愁抓不到大的。
寶珠把玩著手裡的革帶,纏在手心裡,猛地一拽。
甩掉尾隨的霍七,韋訓偷了一匹馬,慌不擇路逃出長安城。
他不知為什麼要逃,也不知要逃往哪裡。左肩布料上暈出一點血痕,他夜裡求寶珠也在自己身上留一個洗不掉的印記。翻來復去懇求,她只在他肩上輕輕咬了一下。傷口已經癒合,有般若懺加持,疤痕說不定撐不到十天就消失了。
下次求她咬得更重些吧……
下次?!此念一起,韋訓被自己嚇到了。
勒馬止步,回望長安,但見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大明宮浮在城北高地上,百官上朝時點燃的燈火宛如一道星河,通往九天仙宮。
不知怎的,他忽然感覺到脖頸一緊,仿佛有一道無影無形的繩索,遠遠地把他拴住了。
作者有話說: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於/厲二位的職位已從郡夫人升為國夫人(正一品),但口頭稱呼依然是夫人武元衡遇刺案後,此後歷代宰相府邸形成慣例,不再種植高大樹木,以防刺客潛藏,這種做法也逐漸影響到皇宮。
在前期遭遇霍七屢次撕傘後,韋訓建言把樹砍了,導致她潛入皇宮會難度增,不愧是殘陽院同門情。
順便想到一個笑話,兄妹倆還真是一對「臥龍鳳雛」(字面意義)
————
正文從結構上就此結束,後面還有一章對貫穿全文的兩個案件進行最後揭秘。
第233章
長公主聖駕突然降臨寶台寺,沒有給寺內僧人接駕的敕令,便帶著浩浩蕩蕩的隨員直奔而來。
騎兵開道,幡幢獵獵,鼓樂齊鳴,六駕金根車一路直抵山門。內侍省宦官持拂塵、捧香爐,女官手托佛經、香燭、供器,數百人魚貫而入。掌管佛門僧尼事務的祠部司官員,以及公主府屬官緊隨其後。
寶台寺住持懷謙長老驚得手足無措,莫說提前掃灑布置,他連換身像樣袈裟的功夫都沒有,急急忙忙帶著寺中有頭臉的僧人,一路小跑迎駕。
望著這宏大陣仗,老和尚汗流浹背,心中七上八下,不知這位至尊至貴的天人公主屈尊駕臨,所為何事。她既是攝政監國公主,又是道門領袖,更有死而復生、羽化登仙等等不可思議的神通,簡直是活神仙在世。
而寶台寺只是長安城中一座普普通通的廟,既無佛門至寶,亦無知名景觀。平日裡莫說接待皇室,連為她執傘的太監都是自己這輩子見不到的大人物。
前導金吾衛騎兵並未特意清道,任由百姓駐足圍觀。普通香客與寺中僧人擠作一團,目瞪口呆望著這聲勢浩大的仙人儀仗。
公主光艷照人,頭戴蓮花寶冠,身著赭黃法衣——黃色法衣是道門最高等級的服飾,身著帝王專用顏色,喻示她不僅是宗教領袖,更手握人間至高權柄。
見此威儀,懷謙等和尚早把「只跪佛祖不跪人」的規矩拋諸腦後,擺上蒲團,納頭便拜。
公主相當客氣,抬手虛扶,左右兩名內侍立刻上前攙扶懷謙,同時奉上金字佛經、龍涎香、鎏金法器等供佛厚禮。
老和尚喜不自勝,待看到公主身後的宦官捧著紫金缽盂、錦襴袈裟、金銀德杖等佛門重寶時,簡直欣喜欲狂,激動得以為自己在做夢。
然而公主並沒把這些聖物賜予他。她站在庭院當中四下張望,片刻後鎖定了目標,朝角落裡招招手。
一個眉清目秀的小沙彌從鼓樓後探出頭,小心翼翼觀察她的臉色。寶珠面無表情,再次招手示意。
小沙彌擠過人群,垂頭來到她跟前,含羞帶愧地小聲喊了一句:「九娘。」
寶珠見他身高已超過了自己,身上仍穿著去年在洛陽置辦的僧衣,如今已破舊不堪,褲腳吊起,露出半截小腿。
圍觀人群心中納罕,不知這衣著寒酸的小沙彌究竟是何等身份,值得公主特意召見。
四下無聲,寶珠沉默不語瞪了他半晌,隨後從女官托盤裡抄起一根敲磬的銅製犍稚,擼起寬大衣袖,惡狠狠往他的禿腦門上敲了三下。
只聽得「鐺、鐺、鐺」三聲清越脆響,那犍稚仿佛敲在金屬上,發出銅鐵之聲。眾人皆盡愕然,納悶這小沙彌的頭是什麼材質的,這麼狠敲三下,他眼皮不眨,腦門上連個印子都沒留下。
十三郎自知犯錯,一動不敢動,低頭任由她敲打。
敲完三記出了氣,寶珠冷哼一聲,扔下犍稚,從托盤上拿起華麗的錦襴袈裟,抖開了披在他身上。又將紫金缽盂、九環錫杖塞進他手裡,揶揄道:「這根棍子可夠長夠直了吧。」
十三郎得償所願,登時滿臉放光,要不是一圈圈的人圍著,恨不能蹦上天去。
住持懷謙張口結舌。他依稀記得寺中掛籍的僧眾中,有這麼一個法號善緣的小沙彌,但寺中沒有他的職位,也不供給吃喝,他一向在外面流浪化緣,萬沒想到公主這三件佛門重寶,竟是為他準備的。
「功高莫過於救駕,這小沙彌曾救過我的性命。」
寶珠轉過身,挑眉看向懷謙,意味深長地道:「長老是善緣的授業恩師,功德兼隆,往後寶台寺成了皇家寺院,您將大有作為呀。」
懷謙年逾七十,是老成人精的和尚,豈會聽不出公主弦外之音?略一提點就明白了。她不知為什麼要提拔這小孩兒,自己平白得了為天家抬轎的機會,好處不可估量。寶台寺時來運轉,說不定佛祖跟三清打招呼了。
他忙堆出滿臉笑意,連聲道:「貧僧愚鈍,蒙公主青眼,惶恐之至。善緣沙彌慧根深種,前途無量,貧僧自當盡心教導,廣結善緣,以報天恩。」
大家都明白了,這名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小沙彌,已是內定的寶台寺二當家,只等他成年,就是皇家大寺的住持了。眾僧既羨且妒,不知這流浪兒哪裡來的造化,討飯的破碗轉眼就換成了金缽。
為抬舉十三郎精心籌備了這趟行程,回程路上,寶珠怡然自得,嘴角揚起。她也很掛念十三郎,原想將他接入宮中。轉念一想,他們師兄弟自由自在慣了,恐怕受不了宮規約束,遂又改了主意。
回到內廷,她打算順路去清思殿瞧一眼李元瑛,再前往上仙觀監督改建搬遷進度。遠遠望去,只見清思殿前的毬場上站著三十多名宮女,一排排整齊列隊,人人挎著包袱,一名女官正在訓話。
寶珠向於夫人問:「這是在做什麼?」
於凝華一眼望去,解釋道:「二聖開恩放出去的宮人,是分批離宮的。為防她們泄露禁中秘事,離宮之前都要訓導一番。」
寶珠點點頭,並沒多想。走到近前時,前排有個十二三歲的小丫頭,眉眼輪廓似曾相識,她不禁多瞧了兩眼。
女官與宮女們見公主儀仗逼近,紛紛低頭屈膝行禮。那小丫頭蹲下身,卻頻頻抬眼偷瞄,寶珠也在聚精會神打量她,二人眼神對上,她慌不擇路掉頭就跑。這突兀舉動極為扎眼。<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寶珠乘上小輿,隔著紗簾詢問乳母:「怎麼知道我宿在大角觀的?」
於夫人取出一方巾帕,裡面裹著四五件簪釵,「公主昨夜乘風而去,沿途遺落不少首飾,我猜是往東北方向去了。剛剛見您睡得沉,就沒有聲張。」
寶珠臉上有些發燙,問道:「今早罷朝,怎麼跟群臣解釋的?」
於夫人溫言道:「公主放心,郎君去上朝了。」
寶珠先是鬆了口氣,之後反應過來,怒道:「他這不是能爬起來嗎?!上次見面還同我討論他過世後皇陵選址和預算,害我難過得要命,詭計多端的狐狸。」
於凝華只得無奈微笑。這兄妹倆雖生了嫌隙,畢竟血濃於水,暗中仍在關心對方。
「著禮部與工部準備三件東西,紫金缽盂、錦襴袈裟、金銀雙輪九環錫杖。袈裟的尺寸不要造得太大,跟我差不多高的人穿。」
公主隨口吩咐,於凝華一一記在心間,暗想:看來那小沙彌有下落了。
因厭惡先皇豢養的方士,寶珠近幾年沒怎麼來過大明宮東北角。天亮之後觀察地勢,發現位置很不錯。周邊道觀林立,旁邊是玄元皇帝廟,祭祀李唐先祖老子。大角觀距離宮牆很近,就算把樹都砍了,小賊從牆外翻進來,也能很容易找到她。
最重要的是,這裡距離玄武門更近,方便掌控局勢。百尺樓閣,登高能隨時觀察東北兩個方向的禁軍動向。
寶珠覺得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完美住所。改名為「上仙觀」如何呢……
散養就散養吧,狸奴已經識字了。她要寫一張正式的聘貓書,派人送到翠微寺,釘在廊柱上,不怕他看不見。就算他假裝看不見,十三郎就在附近萬年縣活動,已經找到了小的下落,何愁抓不到大的。
寶珠把玩著手裡的革帶,纏在手心裡,猛地一拽。
甩掉尾隨的霍七,韋訓偷了一匹馬,慌不擇路逃出長安城。
他不知為什麼要逃,也不知要逃往哪裡。左肩布料上暈出一點血痕,他夜裡求寶珠也在自己身上留一個洗不掉的印記。翻來復去懇求,她只在他肩上輕輕咬了一下。傷口已經癒合,有般若懺加持,疤痕說不定撐不到十天就消失了。
下次求她咬得更重些吧……
下次?!此念一起,韋訓被自己嚇到了。
勒馬止步,回望長安,但見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大明宮浮在城北高地上,百官上朝時點燃的燈火宛如一道星河,通往九天仙宮。
不知怎的,他忽然感覺到脖頸一緊,仿佛有一道無影無形的繩索,遠遠地把他拴住了。
作者有話說: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白居易《登觀音台望城》於/厲二位的職位已從郡夫人升為國夫人(正一品),但口頭稱呼依然是夫人武元衡遇刺案後,此後歷代宰相府邸形成慣例,不再種植高大樹木,以防刺客潛藏,這種做法也逐漸影響到皇宮。
在前期遭遇霍七屢次撕傘後,韋訓建言把樹砍了,導致她潛入皇宮會難度增,不愧是殘陽院同門情。
順便想到一個笑話,兄妹倆還真是一對「臥龍鳳雛」(字面意義)
————
正文從結構上就此結束,後面還有一章對貫穿全文的兩個案件進行最後揭秘。
第233章
長公主聖駕突然降臨寶台寺,沒有給寺內僧人接駕的敕令,便帶著浩浩蕩蕩的隨員直奔而來。
騎兵開道,幡幢獵獵,鼓樂齊鳴,六駕金根車一路直抵山門。內侍省宦官持拂塵、捧香爐,女官手托佛經、香燭、供器,數百人魚貫而入。掌管佛門僧尼事務的祠部司官員,以及公主府屬官緊隨其後。
寶台寺住持懷謙長老驚得手足無措,莫說提前掃灑布置,他連換身像樣袈裟的功夫都沒有,急急忙忙帶著寺中有頭臉的僧人,一路小跑迎駕。
望著這宏大陣仗,老和尚汗流浹背,心中七上八下,不知這位至尊至貴的天人公主屈尊駕臨,所為何事。她既是攝政監國公主,又是道門領袖,更有死而復生、羽化登仙等等不可思議的神通,簡直是活神仙在世。
而寶台寺只是長安城中一座普普通通的廟,既無佛門至寶,亦無知名景觀。平日裡莫說接待皇室,連為她執傘的太監都是自己這輩子見不到的大人物。
前導金吾衛騎兵並未特意清道,任由百姓駐足圍觀。普通香客與寺中僧人擠作一團,目瞪口呆望著這聲勢浩大的仙人儀仗。
公主光艷照人,頭戴蓮花寶冠,身著赭黃法衣——黃色法衣是道門最高等級的服飾,身著帝王專用顏色,喻示她不僅是宗教領袖,更手握人間至高權柄。
見此威儀,懷謙等和尚早把「只跪佛祖不跪人」的規矩拋諸腦後,擺上蒲團,納頭便拜。
公主相當客氣,抬手虛扶,左右兩名內侍立刻上前攙扶懷謙,同時奉上金字佛經、龍涎香、鎏金法器等供佛厚禮。
老和尚喜不自勝,待看到公主身後的宦官捧著紫金缽盂、錦襴袈裟、金銀德杖等佛門重寶時,簡直欣喜欲狂,激動得以為自己在做夢。
然而公主並沒把這些聖物賜予他。她站在庭院當中四下張望,片刻後鎖定了目標,朝角落裡招招手。
一個眉清目秀的小沙彌從鼓樓後探出頭,小心翼翼觀察她的臉色。寶珠面無表情,再次招手示意。
小沙彌擠過人群,垂頭來到她跟前,含羞帶愧地小聲喊了一句:「九娘。」
寶珠見他身高已超過了自己,身上仍穿著去年在洛陽置辦的僧衣,如今已破舊不堪,褲腳吊起,露出半截小腿。
圍觀人群心中納罕,不知這衣著寒酸的小沙彌究竟是何等身份,值得公主特意召見。
四下無聲,寶珠沉默不語瞪了他半晌,隨後從女官托盤裡抄起一根敲磬的銅製犍稚,擼起寬大衣袖,惡狠狠往他的禿腦門上敲了三下。
只聽得「鐺、鐺、鐺」三聲清越脆響,那犍稚仿佛敲在金屬上,發出銅鐵之聲。眾人皆盡愕然,納悶這小沙彌的頭是什麼材質的,這麼狠敲三下,他眼皮不眨,腦門上連個印子都沒留下。
十三郎自知犯錯,一動不敢動,低頭任由她敲打。
敲完三記出了氣,寶珠冷哼一聲,扔下犍稚,從托盤上拿起華麗的錦襴袈裟,抖開了披在他身上。又將紫金缽盂、九環錫杖塞進他手裡,揶揄道:「這根棍子可夠長夠直了吧。」
十三郎得償所願,登時滿臉放光,要不是一圈圈的人圍著,恨不能蹦上天去。
住持懷謙張口結舌。他依稀記得寺中掛籍的僧眾中,有這麼一個法號善緣的小沙彌,但寺中沒有他的職位,也不供給吃喝,他一向在外面流浪化緣,萬沒想到公主這三件佛門重寶,竟是為他準備的。
「功高莫過於救駕,這小沙彌曾救過我的性命。」
寶珠轉過身,挑眉看向懷謙,意味深長地道:「長老是善緣的授業恩師,功德兼隆,往後寶台寺成了皇家寺院,您將大有作為呀。」
懷謙年逾七十,是老成人精的和尚,豈會聽不出公主弦外之音?略一提點就明白了。她不知為什麼要提拔這小孩兒,自己平白得了為天家抬轎的機會,好處不可估量。寶台寺時來運轉,說不定佛祖跟三清打招呼了。
他忙堆出滿臉笑意,連聲道:「貧僧愚鈍,蒙公主青眼,惶恐之至。善緣沙彌慧根深種,前途無量,貧僧自當盡心教導,廣結善緣,以報天恩。」
大家都明白了,這名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小沙彌,已是內定的寶台寺二當家,只等他成年,就是皇家大寺的住持了。眾僧既羨且妒,不知這流浪兒哪裡來的造化,討飯的破碗轉眼就換成了金缽。
為抬舉十三郎精心籌備了這趟行程,回程路上,寶珠怡然自得,嘴角揚起。她也很掛念十三郎,原想將他接入宮中。轉念一想,他們師兄弟自由自在慣了,恐怕受不了宮規約束,遂又改了主意。
回到內廷,她打算順路去清思殿瞧一眼李元瑛,再前往上仙觀監督改建搬遷進度。遠遠望去,只見清思殿前的毬場上站著三十多名宮女,一排排整齊列隊,人人挎著包袱,一名女官正在訓話。
寶珠向於夫人問:「這是在做什麼?」
於凝華一眼望去,解釋道:「二聖開恩放出去的宮人,是分批離宮的。為防她們泄露禁中秘事,離宮之前都要訓導一番。」
寶珠點點頭,並沒多想。走到近前時,前排有個十二三歲的小丫頭,眉眼輪廓似曾相識,她不禁多瞧了兩眼。
女官與宮女們見公主儀仗逼近,紛紛低頭屈膝行禮。那小丫頭蹲下身,卻頻頻抬眼偷瞄,寶珠也在聚精會神打量她,二人眼神對上,她慌不擇路掉頭就跑。這突兀舉動極為扎眼。<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