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趙淩還謀反?
他就沒見過幾個比趙淩更加不貪慕權勢的人。
信趙淩會謀反,還不如信他自己謀反。
這群人還以為法不責眾,糾集了一群人之後膽子大得很。
等看到顧朻動真格的,紛紛軟倒在地瑟瑟發抖,被護衛和衙役們拖死狗一樣拖走。
五月,趙淩到達吳州港沒多久,神都就迎來了新帝登基後的恩科,也是女子能夠參加的特科。
眾多年齡不一的女子進入貢院參加縣試。
比起女子,男子的數量更多,畢竟世上讀書的男子數量遠遠多於女子。
六月府試,七月院試,八月鄉試。
每次公布名次,王薔薇的名字或者座號都高居榜首。
為了表示公平,吏部、國子監、禮部、御史台、門下省等官員紛紛上書要求公開考試前十名的卷子。
《神都周刊》特別加印副刊,邀請當世公認的大家和高官對卷子進行評點。
趙淩年底回京述職的時候,趙王氏這位考生態度很是囂張:「哎呀,我這一不小心就要連中六元了。」
第171章
趙王氏作為弘瑞學堂的山長, 被一些自詡清高的學子上門踢館不是一次兩次了,甚至可以說是每三年一次的保留節目。
每次那些學子都是懷著高高在上的態度,想要教訓弘瑞學堂這樣「不知所謂」, 不教聖賢書的歪門邪道, 每次最後都是灰溜溜地離開。
今年因為趙王氏參加科舉, 上門踢館的人更多。
不僅有針對趙王氏本人的, 還有針對整個弘瑞學堂全體師生的, 更有罵上報紙的。
趙淩回來去見趙王氏……好吧,趙王氏就待在他家花房裡, 低頭寫文章回應《神都周刊》上的罵戰。
她抬頭看了一眼趙淩,隨意道:「昨天晚上什麼時候回來的?起這麼早不累?」
趙淩在她對面坐下:「戌時快亥時的時候吧。本來想早上回家蹭一頓早飯吃。娘你怎麼這麼早過來了?」
不用趙淩吩咐, 就有下人去給他準備早膳。
這幾年他和竇榮長時間不在神都,偌大的家業當然不可能靠著來福一個管家來打理, 還是交到了趙王氏手上。
侯府人少清淨,趙家現在都是米氏在打理, 趙王氏反倒更喜歡待在侯府。
趙王氏繼續埋頭寫文章:「趁著小蝶那丫頭沒過來, 我早上過來偷幾顆草莓吃。」
「噗。」趙淩一口茶勉強喝下去才笑出聲。
要說野草莓剛被葛家商隊帶來的時候,確實稀罕了兩三年;但現在草莓的價格雖然還是偏高,但已經不那麼稀罕了。
趙婉蝶自己就弄了個花房專門種草莓,還培養出了兩個新品種。
只是偷草莓這個事情, 在他們家是過不去了。
侯府太大, 下人們只是把早膳端過來都得走一段路。
趙淩就去看趙王氏寫的東西。
一看,他就笑咧了嘴。
他還有不會寫詩的短板,趙王氏可沒有。
她還能寫詩罵人。
趙淩看了之後, 只有一種感覺。
得虧那些讀書人不修道,不然一個個都得道心破碎走火入魔。
過了一會兒,趙淩用過早膳, 趙家人也陸續溜達過來,連趙婉清也帶著大女兒沈妝過來了。
趙王氏寫完放下筆,覺得在報紙上罵人還覺得不夠痛快,說道:「等我高中之後,得自己辦一份報紙。」
跟著一起回神都過年的趙縉原本低頭在看趙王氏發表的各種文章,困得腦子還不是很清醒,聞言下意識問道:「專門罵人的報紙嗎?」
趙王氏抬手就給了他胳膊一下:「會不會說話?什麼叫專門罵人的報紙?這群人讀書把腦子都給讀壞了,不是說咱們弘瑞學堂教的不是正經學問嘛,我就給他們看看弘瑞學堂教出來的東西。」
哦,這是要辦學術期刊。
趙淩理解了。
弘瑞學堂的教的東西確實沒那麼多聖人言,普通百姓生活也不管,起碼現階段不用管什麼聖人言。
聖人還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呢。
普通百姓首先要做的是吃飽飯。
弘瑞學堂教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就普通百姓謀求工作最需要的技能和技術。
這些從學校出去後真正參與工作的學生,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學習總結了經驗,再把這些經驗反饋給學堂。
有學生在參與工作有了一些積攢後開始創業的。
有社會上對用工需求比較大的作坊,不想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培訓合格工人,委託弘瑞學堂培訓的。
弘瑞學堂一直奉行實踐出真知。
這些「真知」是真正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百姓生活的,也是官員們、尤其是外放的官員們需要學習並且推廣的技術。
只是過去的技術革新慢,現在的技術革新明顯已經上了水泥官道,許多官員們的認知卻還停留在小土路上。
趙淩就很支持趙王氏:「辦!發表技術革新的文章,經過驗證有效的給發稿費,每年評選幾個最厲害的,給高額獎金。」
趙辰隨口一問:「稿費多少?高額獎金是多高額?」
「一篇一貫?一年拿個一千貫出來當獎金?」趙淩隨口一說。
趙縉腦子裡簡單過了一遍:「這得貼進去好多錢。」
趙淩說:「技術類文章應該沒那麼多,我們每期選主題,對應可以多印一些GG。譬如說第一期主題是紡織和印染,就選擇介紹相關的技術,後面刊印用相關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哪裡可以購買。這種GG就可以找願意出錢的作坊和鋪子收錢。」這樣可能學術性沒那麼強,但是能科普,還能帶動消費。
趙王氏聽著覺得可行,剛想說什麼,眼睛掃到趙婉清在伸懶腰,一個眼刀子掃過去:「功課做完了嗎?還要不要給大壯做榜樣了?這次鄉試考了第幾名,你自己說!還好意思偷懶。」
趙婉清沒想到自己只是心血來潮陪女兒參加考試,竟然要受到這樣的折磨。
但她敢怒不敢言。
她都三十多的人了,眼瞅著女兒都能說親了,還得被母親訓,簡直比以前在家當姑娘的時候還嚴格。
趙淩疑惑:「二姐不是考了第三?」很不錯的成績了。
說起來沈壯壯呢?剛才還在呢,怎麼一眨眼就不見了?
趙婉清也覺得自己考得不錯,奈何她娘不覺得。
「她以前在家讀的書都不知道忘哪兒了。小蝶以前就在族學上課的那點基礎,學習也不怎麼認真,都考了第十。」要不是趙婉蓉現在在封地,作為王妃也不方便隨意離開封地,她高低得讓趙婉蓉也參加考試。
這次最後鄉試前十名,有八名女子,讓一群自負的男人都破了大防。
其實女子這麼高的成績,並不是說女子就真的就比男子讀書要好,而是證明了良好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差距。
如今對子女教育重視的人家很少,哪怕是有條件讀書的人家,基本就是把孩子送到書院,或者請個西席在家教。
別看趙淩以前年紀小的時候,出門只要碰到個長輩就要被考校功課,但像趙家這樣,趙驊天天親自盯孩子功課的是極少數。
而且趙家往來的都是些什麼人家,哪怕是官員里都是最重視教育的那一撥。
通常一家人里,也就是重點培養上一兩個孩子。
如果按照正常軌跡發展的話,趙淩和趙茂得到的教育資源肯定是遠遠比不上趙辰、趙縉兩個嫡子的。
這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而是先生的精力就那麼點,肯定是集中在一兩個學生上更加容易出成績。
很多人覺得趙淩名不副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是在文華殿讀的書,身為太子伴讀享有最好的教育資源。
趙淩對那些詩詞歌賦之類的不感冒,也不願意花太多心力在那方面,對比的還是祝陽、米希這樣的天才,偶爾會有一兩句趙淩讀書不好的話傳出去。
不過說的人是開玩笑,聽的人就未必了。
男子的讀書資源都如此稀缺,更何況是女子。
想也知道這一科能夠參加科舉的女子,一個個能夠接受的教育水平,超越了99%的大虞家庭。
不過前十的八名女子中,趙家占了三個,可見趙家是多麼優秀,以及王家是多麼重視教育女兒。
沒錯,王家。
王太后證明了王家女的武功;趙王氏證明了王家女的文才。
他們正說著,趙婉蝶溜達過來了:「小嬸說我呢~」
她一張小圓臉上滿含笑意,語氣還帶著少女的嬌憨,跟他們一一打過招呼,坐到趙婉清對面,「清姐姐你這麼努力,是怕會試輸給我嗎?」
趙婉清:「別說大話,你考一個試試。」嘿,她這不服輸的性子!
趙婉蝶端起下人倒的茶水喝了一口:「考就考了。嘉珍和爺爺都給我複習呢。」
她以前在族學就學得不錯,只是族學教的不深。
他就沒見過幾個比趙淩更加不貪慕權勢的人。
信趙淩會謀反,還不如信他自己謀反。
這群人還以為法不責眾,糾集了一群人之後膽子大得很。
等看到顧朻動真格的,紛紛軟倒在地瑟瑟發抖,被護衛和衙役們拖死狗一樣拖走。
五月,趙淩到達吳州港沒多久,神都就迎來了新帝登基後的恩科,也是女子能夠參加的特科。
眾多年齡不一的女子進入貢院參加縣試。
比起女子,男子的數量更多,畢竟世上讀書的男子數量遠遠多於女子。
六月府試,七月院試,八月鄉試。
每次公布名次,王薔薇的名字或者座號都高居榜首。
為了表示公平,吏部、國子監、禮部、御史台、門下省等官員紛紛上書要求公開考試前十名的卷子。
《神都周刊》特別加印副刊,邀請當世公認的大家和高官對卷子進行評點。
趙淩年底回京述職的時候,趙王氏這位考生態度很是囂張:「哎呀,我這一不小心就要連中六元了。」
第171章
趙王氏作為弘瑞學堂的山長, 被一些自詡清高的學子上門踢館不是一次兩次了,甚至可以說是每三年一次的保留節目。
每次那些學子都是懷著高高在上的態度,想要教訓弘瑞學堂這樣「不知所謂」, 不教聖賢書的歪門邪道, 每次最後都是灰溜溜地離開。
今年因為趙王氏參加科舉, 上門踢館的人更多。
不僅有針對趙王氏本人的, 還有針對整個弘瑞學堂全體師生的, 更有罵上報紙的。
趙淩回來去見趙王氏……好吧,趙王氏就待在他家花房裡, 低頭寫文章回應《神都周刊》上的罵戰。
她抬頭看了一眼趙淩,隨意道:「昨天晚上什麼時候回來的?起這麼早不累?」
趙淩在她對面坐下:「戌時快亥時的時候吧。本來想早上回家蹭一頓早飯吃。娘你怎麼這麼早過來了?」
不用趙淩吩咐, 就有下人去給他準備早膳。
這幾年他和竇榮長時間不在神都,偌大的家業當然不可能靠著來福一個管家來打理, 還是交到了趙王氏手上。
侯府人少清淨,趙家現在都是米氏在打理, 趙王氏反倒更喜歡待在侯府。
趙王氏繼續埋頭寫文章:「趁著小蝶那丫頭沒過來, 我早上過來偷幾顆草莓吃。」
「噗。」趙淩一口茶勉強喝下去才笑出聲。
要說野草莓剛被葛家商隊帶來的時候,確實稀罕了兩三年;但現在草莓的價格雖然還是偏高,但已經不那麼稀罕了。
趙婉蝶自己就弄了個花房專門種草莓,還培養出了兩個新品種。
只是偷草莓這個事情, 在他們家是過不去了。
侯府太大, 下人們只是把早膳端過來都得走一段路。
趙淩就去看趙王氏寫的東西。
一看,他就笑咧了嘴。
他還有不會寫詩的短板,趙王氏可沒有。
她還能寫詩罵人。
趙淩看了之後, 只有一種感覺。
得虧那些讀書人不修道,不然一個個都得道心破碎走火入魔。
過了一會兒,趙淩用過早膳, 趙家人也陸續溜達過來,連趙婉清也帶著大女兒沈妝過來了。
趙王氏寫完放下筆,覺得在報紙上罵人還覺得不夠痛快,說道:「等我高中之後,得自己辦一份報紙。」
跟著一起回神都過年的趙縉原本低頭在看趙王氏發表的各種文章,困得腦子還不是很清醒,聞言下意識問道:「專門罵人的報紙嗎?」
趙王氏抬手就給了他胳膊一下:「會不會說話?什麼叫專門罵人的報紙?這群人讀書把腦子都給讀壞了,不是說咱們弘瑞學堂教的不是正經學問嘛,我就給他們看看弘瑞學堂教出來的東西。」
哦,這是要辦學術期刊。
趙淩理解了。
弘瑞學堂的教的東西確實沒那麼多聖人言,普通百姓生活也不管,起碼現階段不用管什麼聖人言。
聖人還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呢。
普通百姓首先要做的是吃飽飯。
弘瑞學堂教的東西從一開始就是就普通百姓謀求工作最需要的技能和技術。
這些從學校出去後真正參與工作的學生,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學習總結了經驗,再把這些經驗反饋給學堂。
有學生在參與工作有了一些積攢後開始創業的。
有社會上對用工需求比較大的作坊,不想或者自己沒有能力培訓合格工人,委託弘瑞學堂培訓的。
弘瑞學堂一直奉行實踐出真知。
這些「真知」是真正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百姓生活的,也是官員們、尤其是外放的官員們需要學習並且推廣的技術。
只是過去的技術革新慢,現在的技術革新明顯已經上了水泥官道,許多官員們的認知卻還停留在小土路上。
趙淩就很支持趙王氏:「辦!發表技術革新的文章,經過驗證有效的給發稿費,每年評選幾個最厲害的,給高額獎金。」
趙辰隨口一問:「稿費多少?高額獎金是多高額?」
「一篇一貫?一年拿個一千貫出來當獎金?」趙淩隨口一說。
趙縉腦子裡簡單過了一遍:「這得貼進去好多錢。」
趙淩說:「技術類文章應該沒那麼多,我們每期選主題,對應可以多印一些GG。譬如說第一期主題是紡織和印染,就選擇介紹相關的技術,後面刊印用相關技術生產出來的產品,哪裡可以購買。這種GG就可以找願意出錢的作坊和鋪子收錢。」這樣可能學術性沒那麼強,但是能科普,還能帶動消費。
趙王氏聽著覺得可行,剛想說什麼,眼睛掃到趙婉清在伸懶腰,一個眼刀子掃過去:「功課做完了嗎?還要不要給大壯做榜樣了?這次鄉試考了第幾名,你自己說!還好意思偷懶。」
趙婉清沒想到自己只是心血來潮陪女兒參加考試,竟然要受到這樣的折磨。
但她敢怒不敢言。
她都三十多的人了,眼瞅著女兒都能說親了,還得被母親訓,簡直比以前在家當姑娘的時候還嚴格。
趙淩疑惑:「二姐不是考了第三?」很不錯的成績了。
說起來沈壯壯呢?剛才還在呢,怎麼一眨眼就不見了?
趙婉清也覺得自己考得不錯,奈何她娘不覺得。
「她以前在家讀的書都不知道忘哪兒了。小蝶以前就在族學上課的那點基礎,學習也不怎麼認真,都考了第十。」要不是趙婉蓉現在在封地,作為王妃也不方便隨意離開封地,她高低得讓趙婉蓉也參加考試。
這次最後鄉試前十名,有八名女子,讓一群自負的男人都破了大防。
其實女子這麼高的成績,並不是說女子就真的就比男子讀書要好,而是證明了良好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間的差距。
如今對子女教育重視的人家很少,哪怕是有條件讀書的人家,基本就是把孩子送到書院,或者請個西席在家教。
別看趙淩以前年紀小的時候,出門只要碰到個長輩就要被考校功課,但像趙家這樣,趙驊天天親自盯孩子功課的是極少數。
而且趙家往來的都是些什麼人家,哪怕是官員里都是最重視教育的那一撥。
通常一家人里,也就是重點培養上一兩個孩子。
如果按照正常軌跡發展的話,趙淩和趙茂得到的教育資源肯定是遠遠比不上趙辰、趙縉兩個嫡子的。
這不是有錢沒錢的問題,而是先生的精力就那麼點,肯定是集中在一兩個學生上更加容易出成績。
很多人覺得趙淩名不副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是在文華殿讀的書,身為太子伴讀享有最好的教育資源。
趙淩對那些詩詞歌賦之類的不感冒,也不願意花太多心力在那方面,對比的還是祝陽、米希這樣的天才,偶爾會有一兩句趙淩讀書不好的話傳出去。
不過說的人是開玩笑,聽的人就未必了。
男子的讀書資源都如此稀缺,更何況是女子。
想也知道這一科能夠參加科舉的女子,一個個能夠接受的教育水平,超越了99%的大虞家庭。
不過前十的八名女子中,趙家占了三個,可見趙家是多麼優秀,以及王家是多麼重視教育女兒。
沒錯,王家。
王太后證明了王家女的武功;趙王氏證明了王家女的文才。
他們正說著,趙婉蝶溜達過來了:「小嬸說我呢~」
她一張小圓臉上滿含笑意,語氣還帶著少女的嬌憨,跟他們一一打過招呼,坐到趙婉清對面,「清姐姐你這麼努力,是怕會試輸給我嗎?」
趙婉清:「別說大話,你考一個試試。」嘿,她這不服輸的性子!
趙婉蝶端起下人倒的茶水喝了一口:「考就考了。嘉珍和爺爺都給我複習呢。」
她以前在族學就學得不錯,只是族學教的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