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他不喜歡律師。不僅僅因為多年前他聘用的某位律師在交通事故佣金中狠狠敲了他一筆,讓他感覺備受愚弄,更是因為他認為那個行當里儘是些虛榮逐利之徒。難道主不曾抨擊過?這些這假冒為善的文士,過分追求會堂中的顯赫地位以及街市上人們的讚譽,把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對律法中更重要的事——公正、憐憫、信實——反倒不實行。
在他的預想當中,阿奎那完成四年制的大學教育後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他應該回到故鄉中學成為一名備受尊敬的宗教課教師,在長輩的監督下與一名知根知底的同鄉女子接觸,再在故鄉教堂舉行婚禮。
家中爆發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爭吵。阿奎那心意已決,毫不退讓,而父親因為失去對兒子的掌控而勃然大怒。他雖然沒有讀過一篇弗洛伊德,卻已經隱隱地意識到這是他不容挑戰的「父權」就此衰退的信號。
雄性鬥魚具有極其強烈的領地意識和家庭責任心。如果沒有體面的事業和結實的巢穴,雄性鬥魚根本沒有臉面提出成家的邀約。在生養階段,他們竭盡全力地照料幼崽、修補巢穴,往往比雌性更加細緻和賣力(甚至有個別處於產後焦慮期的雄性還會因為護崽心切,把雌性視為假想敵而加以攻擊)。
但是等到幼崽長大成人,父子關係就會變得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即使是最傳統友愛的鬥魚嵌合種家庭,也很難出現三代同堂的情形。
難道這就是鬥魚血脈傳承的宿命?蓋德森暴怒之中又有一絲惆悵。
他退而求其次,說他願意容忍阿奎那在志向上對長輩的忤逆,但代價是他必須先休學回鄉半年,與父母信賴某個當地姑娘訂下婚約。
阿奎那在電話那頭怒極反笑,嘲諷地告訴父親這件事只是告知而不是徵詢,然後英勇無畏地撂下了話筒。
蓋德森暴跳如雷。他不顧妻子的反對,執意斷絕阿奎那的生活費。阿奎那不為所動。即使是背著父親暗地裡和母親通話時,也從來沒有對自己當下捉襟見肘的窘困處境有過半分抱怨。
這一點其實在蓋德森意料之中。要是兒子當真為了一口吃食向他服軟,他的火氣恐怕還要更大。
恰在這個時候,蘭波夫人竟然懷孕了。蓋德森喜不自勝,幾乎把阿奎那的叛逆全數拋在腦後。
然而,妻子的狀態並不樂觀。孕期反應從一開始就很嚴重。
這是一對雙胞胎。小型魚類嵌合種的多胞胎機率是所有嵌合種中最高的。多胎孕育意味著對母體的沉重負擔。而蘭波夫人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
阿奎那破天荒地主動聯繫父親。蓋德森從未聽過兒子如此嚴肅的口吻。他所說的一切顯然是深思熟慮、反覆斟酌後的想法。
他建議「拿掉」這兩個胎兒。
在阿奎那看來,那兩團未成形的胚胎根本算不上是生命,更無法與母親的健康相提並論。人類無法抵禦對於死亡的恐懼,故而寄望於繁衍。如果繁育行為可能損害自己的生命,又為什麼要執意堅持呢?
他知道,墮胎行為對於虔誠的教徒是極大的冒犯。他以為父親會破口大罵。但出乎他的意料,甚至也出乎蓋德森自己的意料,他沒有發火,只是沉默不語。
蓋德森和妻子深談了一次。妻子說服了他。而他說服了自己接受最終的命運。
在雙胞胎降生的那一天,蓋德森在產房外一刻不停地祈禱。
他承認自己隨著年紀增長而染上的種種惡習,他的暴躁、傲慢、軟弱,他對妻子的嚴苛矜持和對兒子的過度管教。他發誓如果這次能夠母子平安,他一定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他向主懇求更多的慈愛與哀憐。他許諾他會以同樣的慈愛與哀憐對待他的親人。
當嬰兒洪亮的啼哭聲傳來,他衝進產房。看到妻子疲憊卻喜悅的笑靨,他忍不住淚流滿面,哭得比兩個新生兒還要厲害。
他的妻子死於五個月後。
蘭波夫人的過世,短暫地修復了蓋德森與兒子的關係。阿奎那請假回鄉奔喪,弔慰父親,安排葬禮,還要抽空照顧兩個雙胞胎幼崽。
忙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巨大的悲慟。但被掩蓋起來的裂痕依然存在。等最艱難的階段稍稍過去,父子倆又開始彼此看不順眼了。
沒有了妻子居中緩衝,兩人吵得更加天翻地覆。最激烈的那次爭吵中,阿奎那直言不諱地說,他懷疑父親當初留存私心,並沒有竭盡全力勸說母親墮胎。而蓋德森反唇相譏,說正是因為阿奎那的叛逆和不孝傷透了他母親的心,她才會想要高齡生育——只有這樣,她才有可能擁有更加乖巧、懂事、理想的孩子。
甩出那些輕率極端的指責,他們很快都覺得後悔。但是傷害亦如潑水難收。
阿奎那憤怒而不失理智地正式提出,他已經完全獨立,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重心。這裡不再是他需要費心融入的世界了。
父子倆的「勢力範圍」由此劃分。蓋德森終於意識到,兒子不會再有回鄉定居的可能了。
但是,這不意味著蓋德森不能以見多識廣的「長者」的身份,對年輕氣盛、滿腦子膚淺新思潮的兒子寄予人生的忠告。
他聽說阿奎那正在與一名同性同學交往。父子二人從沒對這方面有所交流,但蓋德森早已隱隱約約地察覺到兒子在擇偶上的性別取向。雖然同性戀要被絞死的時代早已過去,而對水族而言伴侶的性別並不影響繁衍,但是,這畢竟是一種非原教旨主義的結合方式。
不夠傳統,就意味著不夠好。
然而,還沒等他開始旗幟鮮明地反對,這段戀情就已告吹。他絕望地發現,比兒子搞同性戀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阿奎那竟然開始宣稱他有可能終生不婚不育。
不肯承受繁衍天職,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行為。潛意識裡,蓋德森這類人對子女的期待好比對聖母瑪利亞——最好能在睡夢中得神諭,以處子之身生產後代。
不論怎麼說,他對兒子的期待又一次破滅。蓋德森心懷怨懟,而阿奎那忙於開拓事業,父子倆的關係墜入冰點。
他們沒有再說過一句話。逢年過節,從某個大都市總會寄來賀卡和禮物。蓋德森默默拆視,又將它們一律束之高閣,不做任何回應,像是對待一個已被封起的舊夢。
步入五十歲之後,蓋德森仍舊一如既往地堅守戒律。只是對象從主變成了他的主治醫生。上個雨季,他發作過一次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疼得幾乎下不了床。醫生叮囑他要堅持散步鍛鍊。
天不亮,蓋德森已早早起床,沿著棧道在小鎮湖泊邊漫步。
晨光尚未完全驅散夜的寒意,湖面仍籠罩著一層靜謐的薄霧。棧道的木板覆著白霜,踩上去發出細微的脆響。
蓋德森走得很慢,一邊走一邊遠眺。冷冽的空氣鑽進鼻腔,帶著湖邊特有的草葉腥氣。道旁的蘆葦枯黃低垂,風掠過時沙沙作響,反而更顯寂靜。他覺得自己像是被留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個人。
他忽然站住了腳。
在棧道的另一頭,遙遙地佇立著一個修長的身影。在蒼茫晦暗的藍灰色天地間,那頭蓬鬆鬈結的紅髮如一抹醒目的烈焰。那是與他過世的妻子如出一轍的美麗紅髮。
湖面結了冰,但並非完全封凍,靠近岸邊的冰層下仍能聽見水流緩慢的涌動聲,像是大地在沉睡中的呼吸。
葉希亞·蘭波戰戰兢兢地立在過道書房前,餓著肚子罰站。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父親會從他的書包里翻出那本莫名其妙的雜誌。他狐疑地瞪著坐在餐桌前笑容滿面地享用點心的雙胞胎哥哥菲比·蘭波。他懷疑這是對方又一場惡意栽贓。
蓋德森怒火滔天,在廳內走來走去地訓斥幼子。阿奎那坐在單人沙發里專心致志地看報紙,菲比在大快朵頤,葉希亞抖了抖酸麻的腳,惦記著盤子裡最後一塊乳酪蛋糕。在場三個兒子沒有一個在聽他的話。
蓋德森的怒火加倍。他認為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年輕人對宗教就開始缺乏尊重。為了喚起年輕世代對神秘力量的敬畏,他好幾次在兒子面前宣稱自己——如聖女貞德一般——能在白日看到神跡、聽到神召。
他剛開始在阿奎那面前說這話的時候,阿奎那隻顧看著報紙,對他熟視無睹。等後來他說的多了,阿奎那終於也重視起來。他從報紙後面沉思地看著他,用罕見的耐心語氣,輕聲細語地勸說他去縣裡醫院做個全身體檢,拍個腦部X光片。
他反應過來,兒子把這當成了自己老年痴呆的前兆。他氣得火冒三丈,和阿奎那大吵一架。但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曾提及自己所見到的那些美妙神聖的幻象了。
但這次,他竟然從年僅七歲的小兒子書包里翻出成人刊物。真是天塌地裂。歸根到底,這兩個年幼的孩子缺乏母親的教養,對啟蒙之事充滿好奇,也是無可厚非——關鍵在於已經成年的長子。作為長兄,阿奎那非但沒有盡好養護幼年同胞的職責,反而在幼弟面前無所顧忌地展現他那一身從大城市裡沾染上的嬌矜作派。
在他的預想當中,阿奎那完成四年制的大學教育後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他應該回到故鄉中學成為一名備受尊敬的宗教課教師,在長輩的監督下與一名知根知底的同鄉女子接觸,再在故鄉教堂舉行婚禮。
家中爆發了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爭吵。阿奎那心意已決,毫不退讓,而父親因為失去對兒子的掌控而勃然大怒。他雖然沒有讀過一篇弗洛伊德,卻已經隱隱地意識到這是他不容挑戰的「父權」就此衰退的信號。
雄性鬥魚具有極其強烈的領地意識和家庭責任心。如果沒有體面的事業和結實的巢穴,雄性鬥魚根本沒有臉面提出成家的邀約。在生養階段,他們竭盡全力地照料幼崽、修補巢穴,往往比雌性更加細緻和賣力(甚至有個別處於產後焦慮期的雄性還會因為護崽心切,把雌性視為假想敵而加以攻擊)。
但是等到幼崽長大成人,父子關係就會變得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即使是最傳統友愛的鬥魚嵌合種家庭,也很難出現三代同堂的情形。
難道這就是鬥魚血脈傳承的宿命?蓋德森暴怒之中又有一絲惆悵。
他退而求其次,說他願意容忍阿奎那在志向上對長輩的忤逆,但代價是他必須先休學回鄉半年,與父母信賴某個當地姑娘訂下婚約。
阿奎那在電話那頭怒極反笑,嘲諷地告訴父親這件事只是告知而不是徵詢,然後英勇無畏地撂下了話筒。
蓋德森暴跳如雷。他不顧妻子的反對,執意斷絕阿奎那的生活費。阿奎那不為所動。即使是背著父親暗地裡和母親通話時,也從來沒有對自己當下捉襟見肘的窘困處境有過半分抱怨。
這一點其實在蓋德森意料之中。要是兒子當真為了一口吃食向他服軟,他的火氣恐怕還要更大。
恰在這個時候,蘭波夫人竟然懷孕了。蓋德森喜不自勝,幾乎把阿奎那的叛逆全數拋在腦後。
然而,妻子的狀態並不樂觀。孕期反應從一開始就很嚴重。
這是一對雙胞胎。小型魚類嵌合種的多胞胎機率是所有嵌合種中最高的。多胎孕育意味著對母體的沉重負擔。而蘭波夫人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
阿奎那破天荒地主動聯繫父親。蓋德森從未聽過兒子如此嚴肅的口吻。他所說的一切顯然是深思熟慮、反覆斟酌後的想法。
他建議「拿掉」這兩個胎兒。
在阿奎那看來,那兩團未成形的胚胎根本算不上是生命,更無法與母親的健康相提並論。人類無法抵禦對於死亡的恐懼,故而寄望於繁衍。如果繁育行為可能損害自己的生命,又為什麼要執意堅持呢?
他知道,墮胎行為對於虔誠的教徒是極大的冒犯。他以為父親會破口大罵。但出乎他的意料,甚至也出乎蓋德森自己的意料,他沒有發火,只是沉默不語。
蓋德森和妻子深談了一次。妻子說服了他。而他說服了自己接受最終的命運。
在雙胞胎降生的那一天,蓋德森在產房外一刻不停地祈禱。
他承認自己隨著年紀增長而染上的種種惡習,他的暴躁、傲慢、軟弱,他對妻子的嚴苛矜持和對兒子的過度管教。他發誓如果這次能夠母子平安,他一定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他向主懇求更多的慈愛與哀憐。他許諾他會以同樣的慈愛與哀憐對待他的親人。
當嬰兒洪亮的啼哭聲傳來,他衝進產房。看到妻子疲憊卻喜悅的笑靨,他忍不住淚流滿面,哭得比兩個新生兒還要厲害。
他的妻子死於五個月後。
蘭波夫人的過世,短暫地修復了蓋德森與兒子的關係。阿奎那請假回鄉奔喪,弔慰父親,安排葬禮,還要抽空照顧兩個雙胞胎幼崽。
忙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巨大的悲慟。但被掩蓋起來的裂痕依然存在。等最艱難的階段稍稍過去,父子倆又開始彼此看不順眼了。
沒有了妻子居中緩衝,兩人吵得更加天翻地覆。最激烈的那次爭吵中,阿奎那直言不諱地說,他懷疑父親當初留存私心,並沒有竭盡全力勸說母親墮胎。而蓋德森反唇相譏,說正是因為阿奎那的叛逆和不孝傷透了他母親的心,她才會想要高齡生育——只有這樣,她才有可能擁有更加乖巧、懂事、理想的孩子。
甩出那些輕率極端的指責,他們很快都覺得後悔。但是傷害亦如潑水難收。
阿奎那憤怒而不失理智地正式提出,他已經完全獨立,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重心。這裡不再是他需要費心融入的世界了。
父子倆的「勢力範圍」由此劃分。蓋德森終於意識到,兒子不會再有回鄉定居的可能了。
但是,這不意味著蓋德森不能以見多識廣的「長者」的身份,對年輕氣盛、滿腦子膚淺新思潮的兒子寄予人生的忠告。
他聽說阿奎那正在與一名同性同學交往。父子二人從沒對這方面有所交流,但蓋德森早已隱隱約約地察覺到兒子在擇偶上的性別取向。雖然同性戀要被絞死的時代早已過去,而對水族而言伴侶的性別並不影響繁衍,但是,這畢竟是一種非原教旨主義的結合方式。
不夠傳統,就意味著不夠好。
然而,還沒等他開始旗幟鮮明地反對,這段戀情就已告吹。他絕望地發現,比兒子搞同性戀更恐怖的事情發生了,阿奎那竟然開始宣稱他有可能終生不婚不育。
不肯承受繁衍天職,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行為。潛意識裡,蓋德森這類人對子女的期待好比對聖母瑪利亞——最好能在睡夢中得神諭,以處子之身生產後代。
不論怎麼說,他對兒子的期待又一次破滅。蓋德森心懷怨懟,而阿奎那忙於開拓事業,父子倆的關係墜入冰點。
他們沒有再說過一句話。逢年過節,從某個大都市總會寄來賀卡和禮物。蓋德森默默拆視,又將它們一律束之高閣,不做任何回應,像是對待一個已被封起的舊夢。
步入五十歲之後,蓋德森仍舊一如既往地堅守戒律。只是對象從主變成了他的主治醫生。上個雨季,他發作過一次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疼得幾乎下不了床。醫生叮囑他要堅持散步鍛鍊。
天不亮,蓋德森已早早起床,沿著棧道在小鎮湖泊邊漫步。
晨光尚未完全驅散夜的寒意,湖面仍籠罩著一層靜謐的薄霧。棧道的木板覆著白霜,踩上去發出細微的脆響。
蓋德森走得很慢,一邊走一邊遠眺。冷冽的空氣鑽進鼻腔,帶著湖邊特有的草葉腥氣。道旁的蘆葦枯黃低垂,風掠過時沙沙作響,反而更顯寂靜。他覺得自己像是被留在這世上的最後一個人。
他忽然站住了腳。
在棧道的另一頭,遙遙地佇立著一個修長的身影。在蒼茫晦暗的藍灰色天地間,那頭蓬鬆鬈結的紅髮如一抹醒目的烈焰。那是與他過世的妻子如出一轍的美麗紅髮。
湖面結了冰,但並非完全封凍,靠近岸邊的冰層下仍能聽見水流緩慢的涌動聲,像是大地在沉睡中的呼吸。
葉希亞·蘭波戰戰兢兢地立在過道書房前,餓著肚子罰站。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父親會從他的書包里翻出那本莫名其妙的雜誌。他狐疑地瞪著坐在餐桌前笑容滿面地享用點心的雙胞胎哥哥菲比·蘭波。他懷疑這是對方又一場惡意栽贓。
蓋德森怒火滔天,在廳內走來走去地訓斥幼子。阿奎那坐在單人沙發里專心致志地看報紙,菲比在大快朵頤,葉希亞抖了抖酸麻的腳,惦記著盤子裡最後一塊乳酪蛋糕。在場三個兒子沒有一個在聽他的話。
蓋德森的怒火加倍。他認為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年輕人對宗教就開始缺乏尊重。為了喚起年輕世代對神秘力量的敬畏,他好幾次在兒子面前宣稱自己——如聖女貞德一般——能在白日看到神跡、聽到神召。
他剛開始在阿奎那面前說這話的時候,阿奎那隻顧看著報紙,對他熟視無睹。等後來他說的多了,阿奎那終於也重視起來。他從報紙後面沉思地看著他,用罕見的耐心語氣,輕聲細語地勸說他去縣裡醫院做個全身體檢,拍個腦部X光片。
他反應過來,兒子把這當成了自己老年痴呆的前兆。他氣得火冒三丈,和阿奎那大吵一架。但從此之後,他再也不曾提及自己所見到的那些美妙神聖的幻象了。
但這次,他竟然從年僅七歲的小兒子書包里翻出成人刊物。真是天塌地裂。歸根到底,這兩個年幼的孩子缺乏母親的教養,對啟蒙之事充滿好奇,也是無可厚非——關鍵在於已經成年的長子。作為長兄,阿奎那非但沒有盡好養護幼年同胞的職責,反而在幼弟面前無所顧忌地展現他那一身從大城市裡沾染上的嬌矜作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