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我目光收回來,道:「太子殿下對我有什麼誤會。」
「你回京之後,父皇對我諸多不滿,你別告訴我,這其中是巧合。段景燁,你不會真以為,用這些下作伎倆便能贏過我吧?朝中可有人站你這邊,可有人看得起你?」段景嵐臉上冷意更甚,「父皇若真的看重你,能把你扔在吳州四年不聞不問?你自己掂量掂量,看看你可有哪怕一處強過我。」
他這話講得不像平常的作風,許是剛受了什麼氣,拿我撒氣呢。我便沒有接他的話,「太子殿下,我忙著出宮,要是沒有什麼要緊話交代,我便先告退了。」
我從他身邊走過,他側頭看我,我沒有回頭,耳邊卻傳來他的聲音。
「草包。」
我停了一腳,轉過頭,看他已經匆匆忙忙走了。
我繼續往前走,忽然間想起來當年在國子監的一件小事。
那時候正是夏天,我正跟景杉在國子監一處牆角挖土,累得滿頭大汗,蹲在地上歇息,賀櫟山從外面拿了小樹苗,巴掌那麼大,偷帶進宮,我二人正種著,也是閒得無聊——總之比起作學問來,別的都有意思。我大哥——也就是太子,不知道怎麼繞到這處來了。
他拿著本書正讀,景杉抬手給他打了個招呼,他看了一眼景杉五根沾滿土的指頭,皺著眉頭後退一步,又看我一眼,也說了跟今日一樣的話。
「草包。」
那時景杉比現在脾氣大,也沒規矩,等我大哥背過身,抓了一個土塊就要去砸他,我眼疾手快將他捉住。好險沒鬧出來什麼——
否則按照以往,背鍋的又是他三皇兄我。
我這樣想著,不知道怎麼就走到了國子監附近,我停在東邊的入口,本來抬腳要走了,也不知道怎麼地,又走了回去,這裡的一切我都很熟悉,左轉右轉,到了當年種樹的那個牆角。
我離京的時候,樹已經長得不矮了,如今又過去許多年,我原本以為應該已經長成棵大樹,到了地方一看,連樹都見不到了,平平整整,仿佛從來沒有過那棵樹。
我往後退,隔遠了看,想是不是走錯了路。
月洞門的另一側就在這時晃過來一個人影,我轉過頭一看,是負責掃灑的老太監,我將他捉了過來,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從前是有一棵樹的,後來太子殿下說這樹在這裡擋光,叫奴婢們給拔了。」
我點了點頭,離開國子監,心裡想著事,便忘記了進宮要做的另一件事,乍然想起來,回頭去望,翰林院已經遠遠在我身後了。
竟然是錯過了。
又過幾日,到了月底,我出發去了一趟文台山。
文台山上有座寺廟,叫文台寺,在城中遠近聞名——據傳十分靈驗,故而一直以來香火都旺。山上溪花繁盛,槐柳成蔭,一路行至山腰,已經看見廟了,人頭涌動甚是擁擠。此時正是人最多的時候,我於山中遊玩休息了許久,等黃昏的時候,人散得差不多了,方才獨自一人進了廟。
燒香,拜佛,捐功德。將這些瑣碎做完,我隨著一個小和尚走了一條隱蔽的小路,停到了一間小屋前。
推開門,裡面已經等著一個人了。
他穿著簡單的素衣,長眉,鼻樑的位置有一顆痣。
「殿下。」
「黎先生。」
黎垣坐在中間的小桌里側,桌上一副茶具,他提著茶壺倒茶,我將門帶上,在他對面坐下。
黎垣倒好茶,推給我,道:「最近朝中出了好些事,下官一直想找機會報給殿下,只是身在宮中,人不由己。」
我與他相見,往往都是見了之後才約定下次相見的時間,若是沒來,則要再過三月相見,以避人耳目。
我道:「是本王的不是,本王給黎先生賠罪,只是宮中人多眼雜,本王實在不便進宮與黎先生碰面。」
黎垣道:「殿下折煞下官了。下官知道殿下的顧慮,也記得殿下的提醒,保密要緊,別的都要靠後。」
我道:「宮裡邊,最近怎麼樣了?」
「如殿下所料,六皇子去皇上那裡告了狀,太子殿下先前賑災不利,又叫六皇子捅破了與右相萬霖私交過密,惹得皇上很不開心,揚言要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頓了頓,他接著道:「太子曾經的幾位老師都去勸,聽說皇后娘娘也找了皇上幾次,皇上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道:「怎麼都這麼多年過去,還是演這樣戲碼。」
黎垣道:「下官看這次,皇上卻似乎動了真格。」
我父皇雖然最看中我大哥,早早立了他當儲君,但如今他人還健在,太子卻在背地裡做這種事,自古為搶皇位,兄弟相殘父子相殺的事情不在少數,太子著急,惹怒了他,也說得過去。
我點頭,喝茶。
「太子殿下被皇上訓斥之後,心中惶恐,對下官,及其他東宮賓客、奴婢,一概沒有什麼好臉色。」黎垣道,「過了些日子,皇上似乎消了氣,來東宮考校太子功課,見太子殿下答之有物,政事也處理得不錯,便誇獎了太子幾句。太子很是高興,對我等臉色也好了許多。再又幾日,皇上命太子陪同射獵,太子欣然去了,竭力表現,然未獵到一物不說,還因策馬過快,將自己摔了下來。」
他話講到這裡,停下來,抬頭看我。
我腦子忽然浮現出來當日見到段景嵐的情形,「你莫不要告訴我,這事還跟我有關?」
黎垣點頭道:「皇上有些失望,但也並沒有多加斥責,只是提到了殿下。」
我心頭一涼。
「提我什麼了?」
「皇上說,若太子有殿下您一半勇武便好了。」
鬼扯。
我端著茶喝,沒有講話。
「您離京這些年,曲將軍常寫信給皇上,匯完軍務,總要聊上您兩句。」
「聽聞您打遍軍中無敵手,還曾一人連挑一百個水匪,帶人搗了合洋幫的老巢。吳州那邊的水匪江盜都懼您非常,傳您是武神下凡,過路商船甚至打著幫您辦事的名號以保平安。」
「皇上常常將信展給太子看,鞭策太子,故而太子和皇后,一直都擔心殿下從處州回來。」
我一口茶水嗆在喉嚨。
打遍軍中無敵手,一人連挑一百個水匪,完全沒聽說過。搗合洋幫老巢這事倒是真有過,消息剛放出去,那水匪嚇得跑來自首,沒有費一兵一卒。
我剛想解釋,轉念又想若真有這信,我外公寫這些東西為我美言,無外是為了彰顯他的家教門風,如此挑明,不是指認他欺君嗎?
我忽然之間有些想笑。
扯了扯嘴角,發現這笑有點苦,於是便不再笑了。
「太子殿下回了宮,心情更是鬱結,約我等商討,大先生便說,三殿下您回京之後,皇上就對太子殿下有了許多猜忌,恐是您在背後挑撥。」
「太子殿下則說,您進宮還沒幾次,何來機會挑撥?大先生又說,即便沒有挑撥,皇上之前說要廢太子之位,心裡一定是有了旁的考量。」
「太子殿下臉色便驀地變了。」
我的心情也驀地壞了。
我道:「父皇若真器重於我,如何會將我送去吳州?我人在宮外,也不常進宮面聖,當年在宮中,父皇跟我的關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太子不該懷疑在我頭上。」
黎垣道:「非是您做了什麼,而是旁人覺得您做了什麼。若不是知曉這一點,殿下為何要將下官安插在太子身邊呢?」
我道:「本王無心帝位,只是不得不防。」
「可見殿下防的這一手是十分必要。殿下領兵剿匪,在聖上面前出了風頭,樁樁件件都叫太子起疑。」黎垣道,「太子殿下恐要對您動手。」
我轉頭看了一眼門的方向。
黎垣道:「殿下放心,下官一直看著呢,外面沒有人。」
我道:「本王不是看人,本王是聽黎先生提了一句,看外頭有沒有我大哥預備好的明槍暗箭,正對準我二人呢。」
黎垣:「……殿下說笑了。」
我道:「黎先生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道理,殿下不會不懂。下官拙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此機會,設局一番,令皇上徹底廢了太子之位,再徐徐謀之。」
我捧著茶繼續喝,喝空了,放下杯子,黎垣又給我添茶。這裡的茶比我府上的茶澀,先前有些口渴,現在不渴了,喝了兩口,便覺得沒什麼滋味了,反而倒胃口。
我放下茶杯:「黎先生想如何設局?」
「太子既然想對殿下您動手,殿下何不將計就計?」黎垣伸出兩根手指,「要知皇上最不喜兩件事,一則結黨,二則兄弟相爭。太子已經犯了皇上第一個忌諱,如今要再犯第二個,皇上必然不能輕易饒過太子。」
如今天子是個奇人,他最愛挑撥離間,但又最討厭兄弟鬩牆背後一刀,其實仔細想來,這中間也不矛盾,一個人連親兄弟都不顧,說明冷血,對兄弟冷血,對父母又如何呢?
「你回京之後,父皇對我諸多不滿,你別告訴我,這其中是巧合。段景燁,你不會真以為,用這些下作伎倆便能贏過我吧?朝中可有人站你這邊,可有人看得起你?」段景嵐臉上冷意更甚,「父皇若真的看重你,能把你扔在吳州四年不聞不問?你自己掂量掂量,看看你可有哪怕一處強過我。」
他這話講得不像平常的作風,許是剛受了什麼氣,拿我撒氣呢。我便沒有接他的話,「太子殿下,我忙著出宮,要是沒有什麼要緊話交代,我便先告退了。」
我從他身邊走過,他側頭看我,我沒有回頭,耳邊卻傳來他的聲音。
「草包。」
我停了一腳,轉過頭,看他已經匆匆忙忙走了。
我繼續往前走,忽然間想起來當年在國子監的一件小事。
那時候正是夏天,我正跟景杉在國子監一處牆角挖土,累得滿頭大汗,蹲在地上歇息,賀櫟山從外面拿了小樹苗,巴掌那麼大,偷帶進宮,我二人正種著,也是閒得無聊——總之比起作學問來,別的都有意思。我大哥——也就是太子,不知道怎麼繞到這處來了。
他拿著本書正讀,景杉抬手給他打了個招呼,他看了一眼景杉五根沾滿土的指頭,皺著眉頭後退一步,又看我一眼,也說了跟今日一樣的話。
「草包。」
那時景杉比現在脾氣大,也沒規矩,等我大哥背過身,抓了一個土塊就要去砸他,我眼疾手快將他捉住。好險沒鬧出來什麼——
否則按照以往,背鍋的又是他三皇兄我。
我這樣想著,不知道怎麼就走到了國子監附近,我停在東邊的入口,本來抬腳要走了,也不知道怎麼地,又走了回去,這裡的一切我都很熟悉,左轉右轉,到了當年種樹的那個牆角。
我離京的時候,樹已經長得不矮了,如今又過去許多年,我原本以為應該已經長成棵大樹,到了地方一看,連樹都見不到了,平平整整,仿佛從來沒有過那棵樹。
我往後退,隔遠了看,想是不是走錯了路。
月洞門的另一側就在這時晃過來一個人影,我轉過頭一看,是負責掃灑的老太監,我將他捉了過來,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從前是有一棵樹的,後來太子殿下說這樹在這裡擋光,叫奴婢們給拔了。」
我點了點頭,離開國子監,心裡想著事,便忘記了進宮要做的另一件事,乍然想起來,回頭去望,翰林院已經遠遠在我身後了。
竟然是錯過了。
又過幾日,到了月底,我出發去了一趟文台山。
文台山上有座寺廟,叫文台寺,在城中遠近聞名——據傳十分靈驗,故而一直以來香火都旺。山上溪花繁盛,槐柳成蔭,一路行至山腰,已經看見廟了,人頭涌動甚是擁擠。此時正是人最多的時候,我於山中遊玩休息了許久,等黃昏的時候,人散得差不多了,方才獨自一人進了廟。
燒香,拜佛,捐功德。將這些瑣碎做完,我隨著一個小和尚走了一條隱蔽的小路,停到了一間小屋前。
推開門,裡面已經等著一個人了。
他穿著簡單的素衣,長眉,鼻樑的位置有一顆痣。
「殿下。」
「黎先生。」
黎垣坐在中間的小桌里側,桌上一副茶具,他提著茶壺倒茶,我將門帶上,在他對面坐下。
黎垣倒好茶,推給我,道:「最近朝中出了好些事,下官一直想找機會報給殿下,只是身在宮中,人不由己。」
我與他相見,往往都是見了之後才約定下次相見的時間,若是沒來,則要再過三月相見,以避人耳目。
我道:「是本王的不是,本王給黎先生賠罪,只是宮中人多眼雜,本王實在不便進宮與黎先生碰面。」
黎垣道:「殿下折煞下官了。下官知道殿下的顧慮,也記得殿下的提醒,保密要緊,別的都要靠後。」
我道:「宮裡邊,最近怎麼樣了?」
「如殿下所料,六皇子去皇上那裡告了狀,太子殿下先前賑災不利,又叫六皇子捅破了與右相萬霖私交過密,惹得皇上很不開心,揚言要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頓了頓,他接著道:「太子曾經的幾位老師都去勸,聽說皇后娘娘也找了皇上幾次,皇上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道:「怎麼都這麼多年過去,還是演這樣戲碼。」
黎垣道:「下官看這次,皇上卻似乎動了真格。」
我父皇雖然最看中我大哥,早早立了他當儲君,但如今他人還健在,太子卻在背地裡做這種事,自古為搶皇位,兄弟相殘父子相殺的事情不在少數,太子著急,惹怒了他,也說得過去。
我點頭,喝茶。
「太子殿下被皇上訓斥之後,心中惶恐,對下官,及其他東宮賓客、奴婢,一概沒有什麼好臉色。」黎垣道,「過了些日子,皇上似乎消了氣,來東宮考校太子功課,見太子殿下答之有物,政事也處理得不錯,便誇獎了太子幾句。太子很是高興,對我等臉色也好了許多。再又幾日,皇上命太子陪同射獵,太子欣然去了,竭力表現,然未獵到一物不說,還因策馬過快,將自己摔了下來。」
他話講到這裡,停下來,抬頭看我。
我腦子忽然浮現出來當日見到段景嵐的情形,「你莫不要告訴我,這事還跟我有關?」
黎垣點頭道:「皇上有些失望,但也並沒有多加斥責,只是提到了殿下。」
我心頭一涼。
「提我什麼了?」
「皇上說,若太子有殿下您一半勇武便好了。」
鬼扯。
我端著茶喝,沒有講話。
「您離京這些年,曲將軍常寫信給皇上,匯完軍務,總要聊上您兩句。」
「聽聞您打遍軍中無敵手,還曾一人連挑一百個水匪,帶人搗了合洋幫的老巢。吳州那邊的水匪江盜都懼您非常,傳您是武神下凡,過路商船甚至打著幫您辦事的名號以保平安。」
「皇上常常將信展給太子看,鞭策太子,故而太子和皇后,一直都擔心殿下從處州回來。」
我一口茶水嗆在喉嚨。
打遍軍中無敵手,一人連挑一百個水匪,完全沒聽說過。搗合洋幫老巢這事倒是真有過,消息剛放出去,那水匪嚇得跑來自首,沒有費一兵一卒。
我剛想解釋,轉念又想若真有這信,我外公寫這些東西為我美言,無外是為了彰顯他的家教門風,如此挑明,不是指認他欺君嗎?
我忽然之間有些想笑。
扯了扯嘴角,發現這笑有點苦,於是便不再笑了。
「太子殿下回了宮,心情更是鬱結,約我等商討,大先生便說,三殿下您回京之後,皇上就對太子殿下有了許多猜忌,恐是您在背後挑撥。」
「太子殿下則說,您進宮還沒幾次,何來機會挑撥?大先生又說,即便沒有挑撥,皇上之前說要廢太子之位,心裡一定是有了旁的考量。」
「太子殿下臉色便驀地變了。」
我的心情也驀地壞了。
我道:「父皇若真器重於我,如何會將我送去吳州?我人在宮外,也不常進宮面聖,當年在宮中,父皇跟我的關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太子不該懷疑在我頭上。」
黎垣道:「非是您做了什麼,而是旁人覺得您做了什麼。若不是知曉這一點,殿下為何要將下官安插在太子身邊呢?」
我道:「本王無心帝位,只是不得不防。」
「可見殿下防的這一手是十分必要。殿下領兵剿匪,在聖上面前出了風頭,樁樁件件都叫太子起疑。」黎垣道,「太子殿下恐要對您動手。」
我轉頭看了一眼門的方向。
黎垣道:「殿下放心,下官一直看著呢,外面沒有人。」
我道:「本王不是看人,本王是聽黎先生提了一句,看外頭有沒有我大哥預備好的明槍暗箭,正對準我二人呢。」
黎垣:「……殿下說笑了。」
我道:「黎先生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個道理,殿下不會不懂。下官拙見,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趁此機會,設局一番,令皇上徹底廢了太子之位,再徐徐謀之。」
我捧著茶繼續喝,喝空了,放下杯子,黎垣又給我添茶。這裡的茶比我府上的茶澀,先前有些口渴,現在不渴了,喝了兩口,便覺得沒什麼滋味了,反而倒胃口。
我放下茶杯:「黎先生想如何設局?」
「太子既然想對殿下您動手,殿下何不將計就計?」黎垣伸出兩根手指,「要知皇上最不喜兩件事,一則結黨,二則兄弟相爭。太子已經犯了皇上第一個忌諱,如今要再犯第二個,皇上必然不能輕易饒過太子。」
如今天子是個奇人,他最愛挑撥離間,但又最討厭兄弟鬩牆背後一刀,其實仔細想來,這中間也不矛盾,一個人連親兄弟都不顧,說明冷血,對兄弟冷血,對父母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