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太傅大人被人壓在軍案一角,唇也被堵住,封璘吻到他呼吸艱滯,猶如溺水前的昏倦,根本無法招架對方愈漸猛烈的攻勢。
到了這一刻,所有的阻礙都消失不見,滄浪的指腹才算真正貼到封璘的胸膛,但他已經無心再作亂。
封璘要讓先生知道挑逗的後果。
隨著親吻的深入,滄浪抵在封璘胸前的手猝然收緊,在帳外守衛一再的詢問聲里,竭力仰頸與他咫尺對視。
封璘看清了先生眼梢快要滲出的淚珠,才稍稍離開了滄浪的唇。
「無事,你們........在外守著,唔......非傳,不、不必進來。」
帳外守衛面面相覷,皆自疑惑,只有懷纓撥了撥耳,抬頭看天的眼神里深藏著心領神會。
「不行,這裡不行,你瘋了。」
滄浪有些氣急敗壞地推開封璘,身體卻在慣性的作用下後仰,半道又被一雙手臂穩穩撈住。封璘的呼吸濡濕了滄浪的耳,那熱息肆衝進來,攪得他脊背發麻。
「那晚先生不是還催促著我,說就在這裡麼?」
那晚,是指陳笠和郡主大婚的那晚,也是太傅大人酒醉,歇在陳家別院的那晚。
他一直以為那只是個夢而已!
滄浪不知想到了什麼,臉倏而漲得通紅,眼角淚痣直似要滴下血來,「你是說那晚?」
封璘笑著,有點壞,「先生想不想知道那晚對著阿璘都說了些什麼?」
滄浪心猿意馬加之羞憤,有什麼話都亂在了輕重不一的呼吸里。封璘含笑俯首,再度吻住滄浪。先生說他行止粗放,那他就粗放給先生看。
王朗看著人卸完軍糧,趕到軍帳外已是半個時辰以後,他問門口守衛:「太傅大人還在裡頭嗎?」
守衛面露難色,點頭不是,搖頭也不是,就這麼呆愣愣地看著少將軍,直看得王朗一陣莫名。
「吃錯什麼藥了……」王朗一壁嘟囔一壁掀簾進去,只見帳中封璘與滄浪隔著小几正襟危坐,爐上坐著新的茶湯,四周有水燒沸滿溢的痕跡,兩人面前的茶盞卻都是空的。
「據伊藤交代,倭寇在撤退途中刻意暴露這支小分隊的行蹤,目的就是為了牽制咱們的追擊。」封璘一臉正經地道,「大名領主在行動前下了死命令,務必要將那兩百包沙石安全運送回千島,也就是倭寇的大本營。」
「快打急撤才是倭寇一向的行事風格,逃竄中拋棄戰利品的情況也不是沒有過。這回他們做了如此精密的部署,要劫的東西定然十分重要,沙石……」
滄浪抵著下巴,作沉吟狀,王朗眼力好,一下看見了他唇角的紅腫,眉心倏跳,語氣沉重地接過了話:「工部今次徵調的不是一般沙石,而是摻入了石脂粉的瀝青礦石,這種礦石無論是延展性還是粘合度,都高於普通石料,是市面上極難尋覓的十大建材之一。」
「石脂,瀝青。」滄浪袖中滑出竹扇,翻扣在掌中,這回是真的陷入了思索,「以松油秘法煉製,可就是威力極大的火藥啊。倭人炮製火藥做什麼?」
封璘對上他的視線,沉著地說:「未必是在炮製火藥,松油這種東西比石脂珍貴,純度越高的越是難得,便在禁中也不十分常見,遑論千島那樣的遐方絕域了。」
「倘若倭人有別的渠道獲取松油呢?」滄浪當即反問。
封璘立刻會意:「若是真有別的渠道,至少在閔州八縣,都是不容忽略的存在。我這便叫人徹查閔州商行。」
兩人一來一回間,又恢復了往日的默契,雖是當中隔著案幾,卻已然自命為同道人。王朗毫無疑問地被隔絕在外,不得不疑心最初的疏遠只是自己的錯覺,心累之餘險些忘了來尋滄浪的目的。
「先生吩咐我的事已經辦好,現下人就在公廨的前廳候著。」
滄浪微頷首,起身撣袍,做了一個「請」的手勢,「王爺不介意,不妨一同前往。」
封璘也起身,像模像樣地回了一禮,口中說著「請太傅大人先行」,卻在滄浪擦肩經過時壓低了聲音。
「忘了告訴太傅大人,那晚您拉著我說的是,相別四百多日,無我難成眠。」
袍裾生風,吹得寥寥數語一字不漏地進了王朗耳中。少將軍痛心疾首,咬牙切齒,暗中下了決心。
奶奶的,等這仗打完,回去就讓阿姐給自己說親,說一門頂好頂好的親!
第68章
天色逐漸大亮,水師府陸續熄了燈火,衙役們端著燭台往廊下傾倒。門帘不時開落,滄浪他們還未邁進前廳,便聽見屋內傳出人聲。
「這間屋子統共也才十尺見方,用屏風隔檔實屬不必,夜間反而多添了兩盞燈照明。一年靡費的燈油錢換算下來,能值、值三千七百五十一貫呢。」
聲音清脆琅琅,連帶著話中算計聽起來都沒那麼討嫌。王朗引著滄浪,喚了聲「善德」,指著臨窗說話的年輕人轉首介紹。
「先生,這位是常毓。善德,這位是京中派來督建商港的滄先生。」
滄浪含笑致意。
說起常家,閔州八縣可謂無人不知。
常家老太爺官至戶部給事中,因生性耿介遭鬼頭彌讒告,被削職還鄉後一門心思鑽研起戰法軍陣,這一鑽,鑽成個「倚馬成文,上馬殺賊」的全才。
及至現任家主常敏行,十六歲入縣學,慶元三十三年做了太學貢監。在大晏「做官裡頭還有多少不平處」的風氣下,舉貢出身的他憑藉一身交際本領,殺出進士官的沖圍,後又得官蔭一子的殊榮,堪稱鄉紳里的佼佼者。
眼前這年輕人,便是常家三代單傳的獨子常毓,字善德。
滄浪入座時留神打量了常毓一番:三年前,他隨父親給抗倭鄉勇捐糧草時,還只是個面黃肌瘦的小蘿蔔頭。後因常家在欽安慘案中紓難有功,受到先帝褒獎,自此發跡,這位常公子也仿佛蘿蔔借了春筍身——節節拔高,長勢喜人。
許是少年不記事的緣故,常毓敷衍地一拱手,調頭便笑向封璘道:「之前幾次求見,遲副將都說您不在,這回聽說是王爺召見,善德喜不自禁,揣上黃冊就來了。」
滄浪覺得這話怪異,又非男女相看,攜黃冊造訪做甚?
他略偏頭瞟向身後的遲笑愚,對方瞭然地湊到他耳邊,小聲說:「不知天高地厚的書呆子,手無縛雞之力卻一心想從軍,纏著王爺好幾回,誰勸都不頂用,是個油鹽不進的主。」
投筆從戎之事自古有之,不算稀奇,可帶著黃冊來應徵的,滄浪卻是聞所未聞。他當下在心頭扎了根刺,但也不明言,只道:「公子因有所求欲見王爺,孰不知王爺也是為著同樣的事,要召見公子。」
此言一出,就連封璘也不自覺側目。那常善德愣著道:「你是說王爺肯納我在身邊了?」
「咳咳、」王朗飲茶不備,嗆出了聲。他在封璘隱而不發的怒瞪里,忍笑別過了臉。
「是許你入伍,」滄浪同是一哽,糾正常毓道,「公子身在紅塵十丈,心藏俠義萬方,為的不過是盪清倭患,還閩州鄉里一個安寧太平。眼前便有個機會,能讓公子如願以償。」
常毓眼前一亮,問:「什麼機會?」
滄浪接過封璘遞來的茶盞,佯裝看不見他在寬袍下示好的小心思,借著飲茶的動作,無情地抽回了被他拿捏住的袖口。
「鴛鴦陣,公子可曾聽令尊提起過?」
常毓一怔,茫然地搖了搖頭。
*
從封璘自請赴南洋開始,滄浪無一日不在思索抗倭之道。他對南洋水師的弊端看得清楚,同時也明白,馭鯨不適合大軍作戰,破局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種能讓水師快速適應陸地戰的方法。
滄浪點燈熬油翻遍了翰林院的半壁兵書,最後終於得出了答案——鴛鴦陣。
「精銳倭寇最擅長的兵器是刀劍,長處在於輕巧靈便,利突襲。我查閱了慶元三十三年以來與倭寇交戰的全部軍報,發現軍隊登陸以後往往來不及結陣,便遭人伏擊側翼。常家太爺自創的鴛鴦陣曾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與倭寇的交手中斬獲數捷,這些在兵史中都有記載。」
滄浪飲了口茶,清一清嗓,道:「可是關於這幾仗的詳實,史書沒有記載完全,傳統二十五人的編隊是拆是合,狼筅規制幾寸,長槍是去是留,倭賊應變更勝以往,數年前的陣法是否仍適用。本官需要有人復刻鴛鴦陣法,而這件事情除了常家,旁人幹不了。」
一席話匝地,他是這樣氣定神閒,廳堂內頓時安靜了下來。
原本在這群行伍粗漢眼裡,滄浪充其量算是骨雋文臣,白得像瓷,眉眼又穠麗像畫,那眼角弧度總是挑得剛剛好,讓人難以想像他可以在噙著笑時殺伐決斷。此刻葉空中漏下的樹影,翼然曳在滄浪身後,仿佛將軍的戰袍,氣度無兩。
常毓眼中早已放出光來,他拋下了封璘,振奮道:「太傅大人的意思,是想引用我常家陣法,訓練南洋水軍?這當然好!只是——」
到了這一刻,所有的阻礙都消失不見,滄浪的指腹才算真正貼到封璘的胸膛,但他已經無心再作亂。
封璘要讓先生知道挑逗的後果。
隨著親吻的深入,滄浪抵在封璘胸前的手猝然收緊,在帳外守衛一再的詢問聲里,竭力仰頸與他咫尺對視。
封璘看清了先生眼梢快要滲出的淚珠,才稍稍離開了滄浪的唇。
「無事,你們........在外守著,唔......非傳,不、不必進來。」
帳外守衛面面相覷,皆自疑惑,只有懷纓撥了撥耳,抬頭看天的眼神里深藏著心領神會。
「不行,這裡不行,你瘋了。」
滄浪有些氣急敗壞地推開封璘,身體卻在慣性的作用下後仰,半道又被一雙手臂穩穩撈住。封璘的呼吸濡濕了滄浪的耳,那熱息肆衝進來,攪得他脊背發麻。
「那晚先生不是還催促著我,說就在這裡麼?」
那晚,是指陳笠和郡主大婚的那晚,也是太傅大人酒醉,歇在陳家別院的那晚。
他一直以為那只是個夢而已!
滄浪不知想到了什麼,臉倏而漲得通紅,眼角淚痣直似要滴下血來,「你是說那晚?」
封璘笑著,有點壞,「先生想不想知道那晚對著阿璘都說了些什麼?」
滄浪心猿意馬加之羞憤,有什麼話都亂在了輕重不一的呼吸里。封璘含笑俯首,再度吻住滄浪。先生說他行止粗放,那他就粗放給先生看。
王朗看著人卸完軍糧,趕到軍帳外已是半個時辰以後,他問門口守衛:「太傅大人還在裡頭嗎?」
守衛面露難色,點頭不是,搖頭也不是,就這麼呆愣愣地看著少將軍,直看得王朗一陣莫名。
「吃錯什麼藥了……」王朗一壁嘟囔一壁掀簾進去,只見帳中封璘與滄浪隔著小几正襟危坐,爐上坐著新的茶湯,四周有水燒沸滿溢的痕跡,兩人面前的茶盞卻都是空的。
「據伊藤交代,倭寇在撤退途中刻意暴露這支小分隊的行蹤,目的就是為了牽制咱們的追擊。」封璘一臉正經地道,「大名領主在行動前下了死命令,務必要將那兩百包沙石安全運送回千島,也就是倭寇的大本營。」
「快打急撤才是倭寇一向的行事風格,逃竄中拋棄戰利品的情況也不是沒有過。這回他們做了如此精密的部署,要劫的東西定然十分重要,沙石……」
滄浪抵著下巴,作沉吟狀,王朗眼力好,一下看見了他唇角的紅腫,眉心倏跳,語氣沉重地接過了話:「工部今次徵調的不是一般沙石,而是摻入了石脂粉的瀝青礦石,這種礦石無論是延展性還是粘合度,都高於普通石料,是市面上極難尋覓的十大建材之一。」
「石脂,瀝青。」滄浪袖中滑出竹扇,翻扣在掌中,這回是真的陷入了思索,「以松油秘法煉製,可就是威力極大的火藥啊。倭人炮製火藥做什麼?」
封璘對上他的視線,沉著地說:「未必是在炮製火藥,松油這種東西比石脂珍貴,純度越高的越是難得,便在禁中也不十分常見,遑論千島那樣的遐方絕域了。」
「倘若倭人有別的渠道獲取松油呢?」滄浪當即反問。
封璘立刻會意:「若是真有別的渠道,至少在閔州八縣,都是不容忽略的存在。我這便叫人徹查閔州商行。」
兩人一來一回間,又恢復了往日的默契,雖是當中隔著案幾,卻已然自命為同道人。王朗毫無疑問地被隔絕在外,不得不疑心最初的疏遠只是自己的錯覺,心累之餘險些忘了來尋滄浪的目的。
「先生吩咐我的事已經辦好,現下人就在公廨的前廳候著。」
滄浪微頷首,起身撣袍,做了一個「請」的手勢,「王爺不介意,不妨一同前往。」
封璘也起身,像模像樣地回了一禮,口中說著「請太傅大人先行」,卻在滄浪擦肩經過時壓低了聲音。
「忘了告訴太傅大人,那晚您拉著我說的是,相別四百多日,無我難成眠。」
袍裾生風,吹得寥寥數語一字不漏地進了王朗耳中。少將軍痛心疾首,咬牙切齒,暗中下了決心。
奶奶的,等這仗打完,回去就讓阿姐給自己說親,說一門頂好頂好的親!
第68章
天色逐漸大亮,水師府陸續熄了燈火,衙役們端著燭台往廊下傾倒。門帘不時開落,滄浪他們還未邁進前廳,便聽見屋內傳出人聲。
「這間屋子統共也才十尺見方,用屏風隔檔實屬不必,夜間反而多添了兩盞燈照明。一年靡費的燈油錢換算下來,能值、值三千七百五十一貫呢。」
聲音清脆琅琅,連帶著話中算計聽起來都沒那麼討嫌。王朗引著滄浪,喚了聲「善德」,指著臨窗說話的年輕人轉首介紹。
「先生,這位是常毓。善德,這位是京中派來督建商港的滄先生。」
滄浪含笑致意。
說起常家,閔州八縣可謂無人不知。
常家老太爺官至戶部給事中,因生性耿介遭鬼頭彌讒告,被削職還鄉後一門心思鑽研起戰法軍陣,這一鑽,鑽成個「倚馬成文,上馬殺賊」的全才。
及至現任家主常敏行,十六歲入縣學,慶元三十三年做了太學貢監。在大晏「做官裡頭還有多少不平處」的風氣下,舉貢出身的他憑藉一身交際本領,殺出進士官的沖圍,後又得官蔭一子的殊榮,堪稱鄉紳里的佼佼者。
眼前這年輕人,便是常家三代單傳的獨子常毓,字善德。
滄浪入座時留神打量了常毓一番:三年前,他隨父親給抗倭鄉勇捐糧草時,還只是個面黃肌瘦的小蘿蔔頭。後因常家在欽安慘案中紓難有功,受到先帝褒獎,自此發跡,這位常公子也仿佛蘿蔔借了春筍身——節節拔高,長勢喜人。
許是少年不記事的緣故,常毓敷衍地一拱手,調頭便笑向封璘道:「之前幾次求見,遲副將都說您不在,這回聽說是王爺召見,善德喜不自禁,揣上黃冊就來了。」
滄浪覺得這話怪異,又非男女相看,攜黃冊造訪做甚?
他略偏頭瞟向身後的遲笑愚,對方瞭然地湊到他耳邊,小聲說:「不知天高地厚的書呆子,手無縛雞之力卻一心想從軍,纏著王爺好幾回,誰勸都不頂用,是個油鹽不進的主。」
投筆從戎之事自古有之,不算稀奇,可帶著黃冊來應徵的,滄浪卻是聞所未聞。他當下在心頭扎了根刺,但也不明言,只道:「公子因有所求欲見王爺,孰不知王爺也是為著同樣的事,要召見公子。」
此言一出,就連封璘也不自覺側目。那常善德愣著道:「你是說王爺肯納我在身邊了?」
「咳咳、」王朗飲茶不備,嗆出了聲。他在封璘隱而不發的怒瞪里,忍笑別過了臉。
「是許你入伍,」滄浪同是一哽,糾正常毓道,「公子身在紅塵十丈,心藏俠義萬方,為的不過是盪清倭患,還閩州鄉里一個安寧太平。眼前便有個機會,能讓公子如願以償。」
常毓眼前一亮,問:「什麼機會?」
滄浪接過封璘遞來的茶盞,佯裝看不見他在寬袍下示好的小心思,借著飲茶的動作,無情地抽回了被他拿捏住的袖口。
「鴛鴦陣,公子可曾聽令尊提起過?」
常毓一怔,茫然地搖了搖頭。
*
從封璘自請赴南洋開始,滄浪無一日不在思索抗倭之道。他對南洋水師的弊端看得清楚,同時也明白,馭鯨不適合大軍作戰,破局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種能讓水師快速適應陸地戰的方法。
滄浪點燈熬油翻遍了翰林院的半壁兵書,最後終於得出了答案——鴛鴦陣。
「精銳倭寇最擅長的兵器是刀劍,長處在於輕巧靈便,利突襲。我查閱了慶元三十三年以來與倭寇交戰的全部軍報,發現軍隊登陸以後往往來不及結陣,便遭人伏擊側翼。常家太爺自創的鴛鴦陣曾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與倭寇的交手中斬獲數捷,這些在兵史中都有記載。」
滄浪飲了口茶,清一清嗓,道:「可是關於這幾仗的詳實,史書沒有記載完全,傳統二十五人的編隊是拆是合,狼筅規制幾寸,長槍是去是留,倭賊應變更勝以往,數年前的陣法是否仍適用。本官需要有人復刻鴛鴦陣法,而這件事情除了常家,旁人幹不了。」
一席話匝地,他是這樣氣定神閒,廳堂內頓時安靜了下來。
原本在這群行伍粗漢眼裡,滄浪充其量算是骨雋文臣,白得像瓷,眉眼又穠麗像畫,那眼角弧度總是挑得剛剛好,讓人難以想像他可以在噙著笑時殺伐決斷。此刻葉空中漏下的樹影,翼然曳在滄浪身後,仿佛將軍的戰袍,氣度無兩。
常毓眼中早已放出光來,他拋下了封璘,振奮道:「太傅大人的意思,是想引用我常家陣法,訓練南洋水軍?這當然好!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