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7)進攻的一方只要不惜代價總能攻破最堅固的敵人防禦設施。無論防禦的一方如何戒備森嚴,也不管它為防止或減緩敵人的突然襲擊以及對其側翼、後背進攻的影響而作了多麼巧妙的部署,高明的進攻部隊總能在他選擇的進攻點上取得一定時間的暫時優勢。(這就是拿破崙以及別的軍事家總是力爭抓住和保持作戰主動權的一個原因。)在1864年和1865年維吉尼亞州的多次大戰中,李將軍始終充分利用了他的防禦優勢,而格蘭特將軍也同樣總能在他希望的時間和地點取得暫時的進攻優勢。但是聯邦軍並沒有因此而總是獲勝(儘管李將軍防禦巧妙),卻仍然被迫一再撤退,最後他又藉助強大的野戰防禦工事再次跟敵人進行了暫時的對峙。
(8)防禦要獲成功必須實施縱深防禦並運用好後備隊。有人認為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軍隊無法抵擋敵人強大的火力,因而只好甘居挨打的態勢。歷史表明這是一種貌似有理其實不然的觀點。線式防禦極易被敵攻破。拿破崙在他第一次戰役中勝利渡過波河(位於義大利)可說是線式防禦失敗的典型例證。
防禦的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全部火力投入預定的作戰區域,但掌握著作戰主動權的進攻一方則常能使防禦的許多火力變得毫無用處。那些認為現代技術能轉移作戰火力的人忽略了以下三個因素:1.進攻一方能採取直接和間接手段阻止或防止這種火力的轉移;2.倘若防禦一方在對付數量上處於劣勢的進攻一方的有限進攻時毫無戰果,那末他們在身心上都不能協調一致地實施側翼機動(即使敵人並不預防也不阻止這種調動,也不行)。3.如果(即使可能)從防線上撤回部隊,那末處於高度戒備的進攻部隊就會將進攻的矛頭對準防線上出現空隙的地段。
拿破崙認為,硬仗的勝利往往是由最後投入後備力量的一方取得的。馬倫戈、博羅季諾和林尼等戰役是拿破崙取勝的典型戰例,說明利用各種手段來扭轉戰局的重要性。而他遭到的兩次最大的失敗——萊比錫和滑鐵盧戰役,則是由於在他投入了全部後備軍後,敵人仍然擁有後備力量。最後投入後備力量的重要性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安堤塔姆戰役中顯得更為突出,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庫爾斯克戰役則可稱是最典型的例子。
(9)優勢的兵力總能取勝。近年來,通過對兩三次近代作戰經驗的考察研究,人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正如一份近代戰爭研究報告所說的那樣,“用力量對比的辦法來判斷戰爭誰勝誰負是缺乏說服力的。”
表9列出了近代史上的十次戰例。從兵力和兵器的數量上看,上面所引的結論似乎表面上可以成立。表中有7次戰役是由數量上處於劣勢的一方取勝的,3次是兵力處於劣勢的進攻一方贏得了勝利。表10同樣列舉了這幾次戰例,只不過它的格式可供人們分析當時的作戰條件和雙方的實力情況而已。如果我們將戰鬥的突然性(如果有的話)、相對的作戰效能、地形特點和防禦態勢的有利因素等考慮進去,並象前面提到的數位化典型分析法那樣,以某種統一的方式用數字來表示這些因素對作戰的影響,那末,每次戰例中勝方的實力就會增大。若別的條件都不相上下,那末上帝總是站在兵力優勢的軍隊一邊的,這在將來也是這樣。
表9.1805年至1944年部分戰例勝負情況
戰役 時間(年) 攻方 守方 攻方對守方兵力比 勝方 勝方對敗方兵力比
奧斯特利茨 1805 法國 聯軍 0.84 攻方 0.84
滑鐵盧 1815 聯軍 法國 1.79 攻方 1.79
安提納姆 1862 聯邦軍 南部同盟軍 1.77 守方 0.56
葛底斯堡 1863 南部同盟軍 聯邦軍 0.85 守方 1.18
佩羅內 1918 德國 協約國 2.40 攻方 2.40
蒙特底迪爾 1918 德國 協約國 1.20 守方 0.83
烏克蘭 1941 德國 蘇聯 0.88 攻方 0.88
庫爾斯克-奧布揚 1943 德國 蘇聯 0.69 攻方 0.69
安齊奧 1944 德國 美國 2.05 守方 0.49
韋萊特里 1944 美國 德國 1.19 守方 0.84
表10.1805年至1944年間部分戰例QJM [ 注 ] 分析結果一覽表
戰役 時間(年) 攻方對守方兵力比 攻守雙方試驗場兵器總效能之比 攻守雙方基本戰鬥力之比 [ 注 ] 突襲效果 精確比 [ 注 ] 戰果 [ 注 ] 攻守雙方有效戰鬥力之比 [ 注 ] 攻守雙方相對作戰效果 [ 注 ]
奧斯特利茨 1805 0.84 0.87 0.94 1.73 1.63 13.46 3.69 2.26
滑鐵盧 1815 1.79 1.97 1.86 2.82 5.25 11.67 3.33 0.63
安提納姆 1862 1.77 1.78 1.16 -- 1.16 -2.02 0.71 0.61
葛底斯堡 1863 0.85 0.85 0.55 -- 0.55 -4.15 0.55 1.00
佩羅內 1918 2.40 2.55 1.33 1.12 1.49 8.20 2.64 1.77
蒙特底迪爾 1918 1.20 0.95 0.60 -- 0.60 -1.61 0.76 1.27
烏克蘭 1941 0.88 1.98 0.82 1.33 1.09 11.90 3.38 3.10
庫爾斯克-奧布揚 1943 0.69 0.79 0.49 -- 0.49 1.60 1.32 2.68
安齊奧 1944 2.05 1.31 0.49 -- 0.49 -3.47 0.59 1.21
韋萊特里 1944 1.19 2.18 1.59 0.60 0.95 -1.48 0.77 0.81
(10)採取突然襲擊可以大大增強戰鬥力。作戰中實施突然襲擊的重要性是一直為人們所公認的。許多人,包括本書作者和現代蘇聯軍事決策者都認為這一原則在當今比以往更重要。表10中的數字說明了突然襲擊是如何在這些交戰中增強軍隊戰鬥力的。突然襲擊可說是最重要的一條作戰原則,至少跟集中兵力和機動作戰等原則同樣重要。
(8)防禦要獲成功必須實施縱深防禦並運用好後備隊。有人認為數量上處於劣勢的軍隊無法抵擋敵人強大的火力,因而只好甘居挨打的態勢。歷史表明這是一種貌似有理其實不然的觀點。線式防禦極易被敵攻破。拿破崙在他第一次戰役中勝利渡過波河(位於義大利)可說是線式防禦失敗的典型例證。
防禦的一方可以將自己的全部火力投入預定的作戰區域,但掌握著作戰主動權的進攻一方則常能使防禦的許多火力變得毫無用處。那些認為現代技術能轉移作戰火力的人忽略了以下三個因素:1.進攻一方能採取直接和間接手段阻止或防止這種火力的轉移;2.倘若防禦一方在對付數量上處於劣勢的進攻一方的有限進攻時毫無戰果,那末他們在身心上都不能協調一致地實施側翼機動(即使敵人並不預防也不阻止這種調動,也不行)。3.如果(即使可能)從防線上撤回部隊,那末處於高度戒備的進攻部隊就會將進攻的矛頭對準防線上出現空隙的地段。
拿破崙認為,硬仗的勝利往往是由最後投入後備力量的一方取得的。馬倫戈、博羅季諾和林尼等戰役是拿破崙取勝的典型戰例,說明利用各種手段來扭轉戰局的重要性。而他遭到的兩次最大的失敗——萊比錫和滑鐵盧戰役,則是由於在他投入了全部後備軍後,敵人仍然擁有後備力量。最後投入後備力量的重要性在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安堤塔姆戰役中顯得更為突出,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庫爾斯克戰役則可稱是最典型的例子。
(9)優勢的兵力總能取勝。近年來,通過對兩三次近代作戰經驗的考察研究,人們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正如一份近代戰爭研究報告所說的那樣,“用力量對比的辦法來判斷戰爭誰勝誰負是缺乏說服力的。”
表9列出了近代史上的十次戰例。從兵力和兵器的數量上看,上面所引的結論似乎表面上可以成立。表中有7次戰役是由數量上處於劣勢的一方取勝的,3次是兵力處於劣勢的進攻一方贏得了勝利。表10同樣列舉了這幾次戰例,只不過它的格式可供人們分析當時的作戰條件和雙方的實力情況而已。如果我們將戰鬥的突然性(如果有的話)、相對的作戰效能、地形特點和防禦態勢的有利因素等考慮進去,並象前面提到的數位化典型分析法那樣,以某種統一的方式用數字來表示這些因素對作戰的影響,那末,每次戰例中勝方的實力就會增大。若別的條件都不相上下,那末上帝總是站在兵力優勢的軍隊一邊的,這在將來也是這樣。
表9.1805年至1944年部分戰例勝負情況
戰役 時間(年) 攻方 守方 攻方對守方兵力比 勝方 勝方對敗方兵力比
奧斯特利茨 1805 法國 聯軍 0.84 攻方 0.84
滑鐵盧 1815 聯軍 法國 1.79 攻方 1.79
安提納姆 1862 聯邦軍 南部同盟軍 1.77 守方 0.56
葛底斯堡 1863 南部同盟軍 聯邦軍 0.85 守方 1.18
佩羅內 1918 德國 協約國 2.40 攻方 2.40
蒙特底迪爾 1918 德國 協約國 1.20 守方 0.83
烏克蘭 1941 德國 蘇聯 0.88 攻方 0.88
庫爾斯克-奧布揚 1943 德國 蘇聯 0.69 攻方 0.69
安齊奧 1944 德國 美國 2.05 守方 0.49
韋萊特里 1944 美國 德國 1.19 守方 0.84
表10.1805年至1944年間部分戰例QJM [ 注 ] 分析結果一覽表
戰役 時間(年) 攻方對守方兵力比 攻守雙方試驗場兵器總效能之比 攻守雙方基本戰鬥力之比 [ 注 ] 突襲效果 精確比 [ 注 ] 戰果 [ 注 ] 攻守雙方有效戰鬥力之比 [ 注 ] 攻守雙方相對作戰效果 [ 注 ]
奧斯特利茨 1805 0.84 0.87 0.94 1.73 1.63 13.46 3.69 2.26
滑鐵盧 1815 1.79 1.97 1.86 2.82 5.25 11.67 3.33 0.63
安提納姆 1862 1.77 1.78 1.16 -- 1.16 -2.02 0.71 0.61
葛底斯堡 1863 0.85 0.85 0.55 -- 0.55 -4.15 0.55 1.00
佩羅內 1918 2.40 2.55 1.33 1.12 1.49 8.20 2.64 1.77
蒙特底迪爾 1918 1.20 0.95 0.60 -- 0.60 -1.61 0.76 1.27
烏克蘭 1941 0.88 1.98 0.82 1.33 1.09 11.90 3.38 3.10
庫爾斯克-奧布揚 1943 0.69 0.79 0.49 -- 0.49 1.60 1.32 2.68
安齊奧 1944 2.05 1.31 0.49 -- 0.49 -3.47 0.59 1.21
韋萊特里 1944 1.19 2.18 1.59 0.60 0.95 -1.48 0.77 0.81
(10)採取突然襲擊可以大大增強戰鬥力。作戰中實施突然襲擊的重要性是一直為人們所公認的。許多人,包括本書作者和現代蘇聯軍事決策者都認為這一原則在當今比以往更重要。表10中的數字說明了突然襲擊是如何在這些交戰中增強軍隊戰鬥力的。突然襲擊可說是最重要的一條作戰原則,至少跟集中兵力和機動作戰等原則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