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頁
另外還有一種類型的例子。如瑞士,他們使用長矛(與馬其頓長矛相似),曾於中世紀末約一個世紀的時期里稱霸於整個歐洲戰場。當時,瑞士軍隊雖然不披盔甲,但是他們把機動靈活的戰術,高速運動的部隊,出其不意的襲擊手段以及永不氣餒的進攻精神緊密結合起來,採用不同於馬其頓方陣的密集隊形,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著騎馬的或步行的披盔帶甲的敵軍騎士以及各種各樣的中世紀步兵猛烈衝鋒。他們穿過敵人的槍林彈雨,出其不意地從敵人未始料及的方向發起進攻,把敵人臃腫不堪的指揮體系搞了個措手不及,從而在幾十年的時間裡,始終對裝備有早期黑火藥兵器的敵軍保持著優勢。
當然,就軍事思想對兵器所產生的作用來說,古斯塔夫·阿道夫創建的軍事體系是最好不過的例證了。我們知道,他不僅對兵器作過大量的改進,而且還把這些兵器的改進融合到他的軍事體系里。這種軍事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延續到我們當今這個時代來了。
普魯士人設法使燧髮式滑膛槍與線式戰術相適應則是又一個例證。這樣做的人當然並不止是他們。但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他的孫子弗雷德里克二世則既沒有依賴鐵製推彈杆給兵器帶來的優點,也沒有對兵器及其使用方法作任何改進,而是加強了對士兵的訓練,從而成功地提高了普魯士步兵的射擊速率。弗雷德里克充分利用了普魯士式的嚴酷訓練,嚴格紀律,處於優勢的火力以及他的卓越軍事才能等條件,使普魯士一躍而為歐洲強國,長時間地改變了歐洲力量的平衡。
拿破崙既沒有採用新型兵器,也沒有採取新的戰術。雖然他是一位天才的戰術家,但他在戰爭方面的主要貢獻卻在於給整個戰略戰術灌輸了許多新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和運動戰的思想。這些軍事思想具有何種潛在的和實際的威力呢?這從他的一位敵人布呂歇爾的評論中便可看出。他說,“戰鬥中只要拿破崙在場,便可抵四萬兵馬之勢。”(布盧徹也曾對惠靈頓作過同樣的評論)在當時來說拿破崙的戰略思想是很新鮮的,後來經過約米尼和克勞塞維茨的許多著作的介紹,現已變成廣為人知的老生常談了。
第一和第二兩次世界大戰再次表明,採取新的戰術思想和軍事原則也能收到驚嚇敵方的效果。例如德軍曾於1918和1940年兩次把對方搞得暈頭轉向,但兩次都沒有使用什麼新式武器。德軍武庫里的每一件兵器都是人所熟知的,只不過他們革新了這些兵器的使用方法,因而兩次戰爭都使對方大吃一驚。
中共部隊在韓戰中有少量的裝甲部隊,現代化武器裝備處於落後的狀態。然而他們把主動性和堅強的決心相結合,盡力利用了我們以前並不承認的許多弱點,因而給美軍以沉重的打擊。在越南,我們象以前的法國一樣,得到了同樣的教訓,不過教訓的形式不同而已。在那裡游擊隊乾脆把他們的敵人——即我們——當作了軍火庫。
1860年以來重大的戰術演變
在本書的前面章節里,我已經論述了1860年左右採用圓錐形子彈的線膛步槍在軍事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後來的半個世紀裡,步兵和炮兵兵器之間突然出現的不平衡現象逐步得到了糾正,加農炮重新成了戰場上殺傷力最大的兵器。直到1914年前,儘管近代炮(它採用了後坐力裝置,後膛裝彈方式和來復膛線,特別是使用了高爆彈)、後裝連發來復槍,特別是機關槍等兵器的殺傷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它們都沒有對戰爭產生廣泛的影響。日俄戰爭的經驗(它本來已經向人們提出了警告)基本上被人們忽略了。為了對付新式兵器,各國都作出了許多努力,當然,它們的做法不盡相同。德軍採取了老毛奇提出的戰略進攻和戰術防禦相結合的作戰原則。採取戰術防禦後,機關槍和高爆彈得到了有效的使用,但是德軍的組織體制和它的進攻性戰術跟1870年時候的一套仍然相差無幾。英國軍隊還是採取以往那種用小批嚴格訓練的來復槍士兵進攻法軍側翼的打法。而法國軍隊由於過分相信進攻戰的精神作用,因此完全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雖然它大力改進了炮的質量性能,但絲毫沒有改變它的步兵戰術,以適應機關槍和高爆彈殺傷力性能大幅度提高這一新的情況。
當時德國人只是部分地認識到了土木工事、機關槍和高爆彈三者相結合的強大防禦能力,而德國的對手協約國對此則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在西歐戰場上,曾經出現了三年的戰術僵局。由於協約國對兵器發展情況的無知,加上遭到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壓力,因此協約國向德國發動了5次重大進攻,而德國只發動了一次。它們主要採取在密集炮火掩護下的正面突擊戰。協約國傷亡慘重,幾乎談不上有什麼戰果。德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德國和協約國雙方都在尋求結束這場僵局的辦法,為打破這種僵局所作的不成功的努力而付出的代價,也有所減少。最初,英法一方只是單純採取一種作戰機械——坦克。決策者只增加了坦克,但沒有改變戰術、軍事理論和作戰體制,而德國則決定改變其戰術、軍事理論和作戰體制,但忽略了坦克的重要性。
德軍接連迅速地採取了許多新的措施。首先它採用了三三制師的作戰體制,接著又採取在基本火力網和機動部隊的周圍建立許多戰鬥隊的辦法,這些戰鬥隊在戰術上是獨立的,但戰略上又是互相協同的。在將機關槍和迫擊炮作為基本進攻性武器使用時,三三制師是最早能夠充分發揮自動兵器和高爆彈效能的作戰編制。1918年,德軍在採用這些戰術後,戰勝了協約國的防禦部隊,實現了較大範圍的突破,但是他們的後勤體制卻又顯得落後了。協約國在認清德軍新戰術的威力後,不僅立即將它拿來為己所用,同時還運用了具有許多優越性的坦克。實戰表明坦克跟這種新戰術結合得十分理想。
當然,就軍事思想對兵器所產生的作用來說,古斯塔夫·阿道夫創建的軍事體系是最好不過的例證了。我們知道,他不僅對兵器作過大量的改進,而且還把這些兵器的改進融合到他的軍事體系里。這種軍事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延續到我們當今這個時代來了。
普魯士人設法使燧髮式滑膛槍與線式戰術相適應則是又一個例證。這樣做的人當然並不止是他們。但腓特烈·威廉一世和他的孫子弗雷德里克二世則既沒有依賴鐵製推彈杆給兵器帶來的優點,也沒有對兵器及其使用方法作任何改進,而是加強了對士兵的訓練,從而成功地提高了普魯士步兵的射擊速率。弗雷德里克充分利用了普魯士式的嚴酷訓練,嚴格紀律,處於優勢的火力以及他的卓越軍事才能等條件,使普魯士一躍而為歐洲強國,長時間地改變了歐洲力量的平衡。
拿破崙既沒有採用新型兵器,也沒有採取新的戰術。雖然他是一位天才的戰術家,但他在戰爭方面的主要貢獻卻在於給整個戰略戰術灌輸了許多新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優勢兵力和運動戰的思想。這些軍事思想具有何種潛在的和實際的威力呢?這從他的一位敵人布呂歇爾的評論中便可看出。他說,“戰鬥中只要拿破崙在場,便可抵四萬兵馬之勢。”(布盧徹也曾對惠靈頓作過同樣的評論)在當時來說拿破崙的戰略思想是很新鮮的,後來經過約米尼和克勞塞維茨的許多著作的介紹,現已變成廣為人知的老生常談了。
第一和第二兩次世界大戰再次表明,採取新的戰術思想和軍事原則也能收到驚嚇敵方的效果。例如德軍曾於1918和1940年兩次把對方搞得暈頭轉向,但兩次都沒有使用什麼新式武器。德軍武庫里的每一件兵器都是人所熟知的,只不過他們革新了這些兵器的使用方法,因而兩次戰爭都使對方大吃一驚。
中共部隊在韓戰中有少量的裝甲部隊,現代化武器裝備處於落後的狀態。然而他們把主動性和堅強的決心相結合,盡力利用了我們以前並不承認的許多弱點,因而給美軍以沉重的打擊。在越南,我們象以前的法國一樣,得到了同樣的教訓,不過教訓的形式不同而已。在那裡游擊隊乾脆把他們的敵人——即我們——當作了軍火庫。
1860年以來重大的戰術演變
在本書的前面章節里,我已經論述了1860年左右採用圓錐形子彈的線膛步槍在軍事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後來的半個世紀裡,步兵和炮兵兵器之間突然出現的不平衡現象逐步得到了糾正,加農炮重新成了戰場上殺傷力最大的兵器。直到1914年前,儘管近代炮(它採用了後坐力裝置,後膛裝彈方式和來復膛線,特別是使用了高爆彈)、後裝連發來復槍,特別是機關槍等兵器的殺傷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它們都沒有對戰爭產生廣泛的影響。日俄戰爭的經驗(它本來已經向人們提出了警告)基本上被人們忽略了。為了對付新式兵器,各國都作出了許多努力,當然,它們的做法不盡相同。德軍採取了老毛奇提出的戰略進攻和戰術防禦相結合的作戰原則。採取戰術防禦後,機關槍和高爆彈得到了有效的使用,但是德軍的組織體制和它的進攻性戰術跟1870年時候的一套仍然相差無幾。英國軍隊還是採取以往那種用小批嚴格訓練的來復槍士兵進攻法軍側翼的打法。而法國軍隊由於過分相信進攻戰的精神作用,因此完全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雖然它大力改進了炮的質量性能,但絲毫沒有改變它的步兵戰術,以適應機關槍和高爆彈殺傷力性能大幅度提高這一新的情況。
當時德國人只是部分地認識到了土木工事、機關槍和高爆彈三者相結合的強大防禦能力,而德國的對手協約國對此則更是缺乏了解,因此,在西歐戰場上,曾經出現了三年的戰術僵局。由於協約國對兵器發展情況的無知,加上遭到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壓力,因此協約國向德國發動了5次重大進攻,而德國只發動了一次。它們主要採取在密集炮火掩護下的正面突擊戰。協約國傷亡慘重,幾乎談不上有什麼戰果。德國的損失也相當嚴重。
德國和協約國雙方都在尋求結束這場僵局的辦法,為打破這種僵局所作的不成功的努力而付出的代價,也有所減少。最初,英法一方只是單純採取一種作戰機械——坦克。決策者只增加了坦克,但沒有改變戰術、軍事理論和作戰體制,而德國則決定改變其戰術、軍事理論和作戰體制,但忽略了坦克的重要性。
德軍接連迅速地採取了許多新的措施。首先它採用了三三制師的作戰體制,接著又採取在基本火力網和機動部隊的周圍建立許多戰鬥隊的辦法,這些戰鬥隊在戰術上是獨立的,但戰略上又是互相協同的。在將機關槍和迫擊炮作為基本進攻性武器使用時,三三制師是最早能夠充分發揮自動兵器和高爆彈效能的作戰編制。1918年,德軍在採用這些戰術後,戰勝了協約國的防禦部隊,實現了較大範圍的突破,但是他們的後勤體制卻又顯得落後了。協約國在認清德軍新戰術的威力後,不僅立即將它拿來為己所用,同時還運用了具有許多優越性的坦克。實戰表明坦克跟這種新戰術結合得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