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這位大殿下話說得滴水不漏,可自己總覺得她來者不善。
沈知書行了一禮,恭敬回話說:「殿下過獎,下官庸碌,幸蒙皇上器重罷了。只是下官今兒來此並不為練兵,只為學習,恐不能如殿下所意。」
大帝姬搖搖頭:「無妨無妨,將軍實在謙虛。這京城的兵到底還是比不得你手底下那批四方征戰的,若得將軍提點一二,定是她們的榮幸。」
「非也,京兵經受訓練,理論基礎倒比我們這些在外頭自我摸索的粗人紮實。」
「那如何比得?將軍沒聽過一句話麼?實戰即是最好的老師。」
兩人你來我往地拉鋸了半刻鐘,終於歇了聲兒,肩並肩立於高台看兵將們操練。
十三營一直在兢兢業業練著圓陣轉橫陣,然而右側的隊伍稀稀拉拉,始終落後於左側。
沈知書蹙眉欣賞了好一陣子功夫,終於還是忍不住了,委婉發問:「這新兵也還算出彩了,只是到底比不得已入營兩三年的老兵。殿下可知為何陳都尉要將其塞入十三營?」
大帝姬「嗨喲」一聲,笑道:「這我也不知,估摸著是覺著這批新兵素質好。」
……她真的不知麼?
沈知書眯起眼,湊到謝瑾耳畔,輕聲問:「陳都尉上頭是誰?」
「黃世忠黃將軍。京都的左步兵這一片歸黃將軍管,陳都尉負責十三至十七營,確實具有調配的權力。」
「論京官還是你熟一些。你可知黃將軍與這大帝姬是何關係?」
「這我倒不知,畢竟太久沒回京。」謝瑾說,「我著人留意一下。往十三營塞新兵確是怪。」
右側的隊伍里有人因跑太急,甚至還跌了一跤,絆住了後頭一大堆士兵,呼啦啦倒下去一片。
沈知書實在看不下去,拽上謝瑾,眼不見為淨地想要去另一邊視察,忽然聽見一旁杵著的內官梗著脖子叫道:
「長公主殿下與二殿下駕到!」
第26章 「明天我仍來此勘察,十三營不許出現新兵。」
校尉一疊聲道「誒喲」:「今兒是怎麼了,貴客一波波來,也不提前打聲招呼,實在有失遠迎。」
還未等她往上迎,長公主與二帝姬已然走至近前。
二帝姬簪著金絲竹節釵,除此外並無太過招搖的裝飾,看著著實是個沉穩的性子,說話慢條斯理。
她道:「聞得皇長姐來校場省視,我也邀小姑姑來此一觀。說來慚愧,我到底不如皇長姐關心軍務,白長這麼大,這校場竟是頭一回來。」
大帝姬聽得挑起了眉毛。
沈知書掛上了謝瑾的肩,在她耳畔說小話:「你可有聞得這大帝姬同二帝姬關係如何?」
謝瑾輕聲道:「外頭看來倒是極好,老大憐愛妹妹,老二關心姐姐。只是用腳趾頭想一想就知不可能的事,且不說她倆,便是她倆麾下的官員已然斗得水深火熱,今兒你彈劾我明兒我彈劾你。」
「我想也是。」沈知書點點頭。
她這邊說著話,目光卻悄無聲息地轉向了另一側。
長公主正握著欄杆往下看,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視察的樣子。
她看著看著,問出了同沈知書方才一樣的問題:「這批兵何時入的營?」
校尉忙不迭將方才的說辭再度同長公主講了一番。
「誰人下的令?」長公主問。
校尉陪笑道:「陳都尉。」
長公主眯起了眼,驀地轉過身,語氣淡然無波,聽不出情緒:「本殿竟不知這軍營已是陳都尉做主。」
校尉點頭哈腰地說:「做主可萬萬不敢當,只是……這陳都尉管著十三至十七營,確有調配兵員的權力。」
長公主又蹙眉看了一陣兵員操練,像是終於忍不了了,幾息後下了論斷:「這批兵明兒仍遷回十七營,陳都尉若仍執意將這批兵留在十三營,或是有非留不可的緣由的,讓她當面至我府上陳明因果。」
「這……」校尉面露難色。
長公主淡淡瞥過去:「怎麼,我說的不夠明白?」
「不敢。」
長公主輕輕頷首:「我知你顧慮,我原無權調配京兵。然你們也知我與皇上同心同德,我的意思即皇上的意思。遷兵後,所有後果由我一力承擔,若有異議,大可至皇上跟前彈劾我。明天我仍來此勘察,十三營不許出現新兵。」
校尉點頭稱是,心內泛起一陣嘀咕。
試問這官場中誰不知淮安長公主同皇上走得近?上任皇帝過世得早,皇上將當時年僅五歲的長公主接入養心殿,單獨給她隔了一間房,飲食起居親自照料,淮安說東她便不說西,將淮安養成了紫禁城第二位主子。
但這位主子倒是甚少在朝政上摻和,偶爾參與早朝時也是神色懨懨。今兒卻不知怎的轉了性。
不過……調得好。她一直不知陳都尉為何要「將新兵塞入十三營」,每每問及,陳都尉都橫眉立目,只道「你吩咐下去就是了,哪兒那麼多廢話」。
自己負責十三營至十五營的操練,老早看這群跟不上訓練節奏的新兵們不順眼了,苦於陳都尉的威壓而不敢明言。今兒卻可以正大光明地將這起爛攤子甩出去。
多虧了長公主。
校尉瞬間精神百倍,同長公主長作一揖,餘光卻瞥見旁邊站著的大帝姬表情似是不那麼痛快。
管她呢。校尉心想。
自己痛快就好。
沈知書若有所思地將在場所有人的神色審視了個遍,偏頭同謝瑾耳語:「這校尉似乎並非大帝姬麾下之人。」
「大約是因著官職不高。」謝瑾說,「不過這陳都尉與黃將軍八成是大帝姬的人,將這批兵塞入十三營約莫也是大帝姬的意思。你看她臉黑的,就差畫兩筆顏料登台唱戲。」
「你猜大帝姬為何要將她們塞進十三營?」
「這我可不猜,橫豎終究是為了培養勢力。」謝瑾忽然將聲音壓得更低了一些,「你且少說兩句,長公主正往我們這兒看。」
北風乍起,半急不徐地刮著,吹亂了沈知書額前的碎發。
她抓著欄杆往下看,並未轉頭,輕輕「嗯」了一聲。
「她在看什麼呢?」謝瑾的聲音沉沉響在耳畔,轉而又消散在風裡。
在看什麼呢……
在看自己。
在觀察自己面對皇室與朝堂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時會作何反應。
畢竟這是長公主一貫的風格,不是麼?
一聲不吭地注視著你,然後將一切謊言與真相不動聲色地瞭然於心。
像是窺伺獵物的狩獵者。
只是……自己不一定是扮演獵物的那個。
沈知書陡然輕笑了一下。
「想到什麼開心事?」謝瑾有些莫名。
「無事。」沈知書垂著頭說,「想到了一齣戲。」
「什麼戲?」
「變臉。」
謝瑾於是瞧著自己那朋友往長公主的方向轉過頭,而後輕輕眨了眨眼。
……你在看我,我也在看你。沈知書心道。
卻見長公主挑了一下眉,絲毫沒有被抓包偷看的自覺,並未匆忙挪開視線,竟不按常理出牌地往自己身邊走來。
沈知書:……
這位淮安長公主……心態似乎有些過於四平八穩。
她眼睜睜看著長公主一步步行至自己跟前,淡然開了口:「在這兒待了許久,卻未同將軍打聲招呼。將軍也來此視察麼?」
沈知書的視線從那顆淺淡的小痣移至那張一開一合的紅唇上。
昨晚,難以抑制的輕吟正是從這裡頭飄出來的。
此時此刻她們卻在人前裝不熟,輕吟變成了明知故問。
——她分明知道自己今兒要來校場。自己昨夜同她說過。
沈知書直視上她的眼:「視察說不上,我無權管轄京兵。來學習學習。」
長公主輕輕頷首:「將軍一向謙虛。」
北風裹著雪鬆氣,漫無目的地飄。
沈知書眯了一下眼,正要再寒暄兩句,忽然看見長公主側過腦袋。
她喚上了一個小侍子:「叫你備下的禮,可有帶來麼?」
侍子忙不迭捧出一個錦盒,長公主施施然將蓋子掀開:「西域進貢的赤鐵長刀,我今兒將其帶了來。我在武功上不通,白放著也是可惜,本是想著不拘送與哪位將士,恰巧碰見了沈將軍。將軍一心為國,戰功赫赫,這長刀配將軍再合適不過。」
沈知書行禮道謝,在她身後站著的隨從忙上前接了。
「既如此,我便先行一步。」長公主拂了拂衣袖,提足朝前走。
沈知書看著她一步不停地經過自己。墨色的長髮被風吹過來,在自己的衣領上蹭了一下。
雪鬆氣陡然濃郁一瞬,又漸漸輕淺下去。
擦肩而過的時候,沈知書聽見了一句極輕而淡漠的話音——
「那刺客之事有了新進展,今晚重宴閣見。將軍請務必獨身前來。」
沈知書行了一禮,恭敬回話說:「殿下過獎,下官庸碌,幸蒙皇上器重罷了。只是下官今兒來此並不為練兵,只為學習,恐不能如殿下所意。」
大帝姬搖搖頭:「無妨無妨,將軍實在謙虛。這京城的兵到底還是比不得你手底下那批四方征戰的,若得將軍提點一二,定是她們的榮幸。」
「非也,京兵經受訓練,理論基礎倒比我們這些在外頭自我摸索的粗人紮實。」
「那如何比得?將軍沒聽過一句話麼?實戰即是最好的老師。」
兩人你來我往地拉鋸了半刻鐘,終於歇了聲兒,肩並肩立於高台看兵將們操練。
十三營一直在兢兢業業練著圓陣轉橫陣,然而右側的隊伍稀稀拉拉,始終落後於左側。
沈知書蹙眉欣賞了好一陣子功夫,終於還是忍不住了,委婉發問:「這新兵也還算出彩了,只是到底比不得已入營兩三年的老兵。殿下可知為何陳都尉要將其塞入十三營?」
大帝姬「嗨喲」一聲,笑道:「這我也不知,估摸著是覺著這批新兵素質好。」
……她真的不知麼?
沈知書眯起眼,湊到謝瑾耳畔,輕聲問:「陳都尉上頭是誰?」
「黃世忠黃將軍。京都的左步兵這一片歸黃將軍管,陳都尉負責十三至十七營,確實具有調配的權力。」
「論京官還是你熟一些。你可知黃將軍與這大帝姬是何關係?」
「這我倒不知,畢竟太久沒回京。」謝瑾說,「我著人留意一下。往十三營塞新兵確是怪。」
右側的隊伍里有人因跑太急,甚至還跌了一跤,絆住了後頭一大堆士兵,呼啦啦倒下去一片。
沈知書實在看不下去,拽上謝瑾,眼不見為淨地想要去另一邊視察,忽然聽見一旁杵著的內官梗著脖子叫道:
「長公主殿下與二殿下駕到!」
第26章 「明天我仍來此勘察,十三營不許出現新兵。」
校尉一疊聲道「誒喲」:「今兒是怎麼了,貴客一波波來,也不提前打聲招呼,實在有失遠迎。」
還未等她往上迎,長公主與二帝姬已然走至近前。
二帝姬簪著金絲竹節釵,除此外並無太過招搖的裝飾,看著著實是個沉穩的性子,說話慢條斯理。
她道:「聞得皇長姐來校場省視,我也邀小姑姑來此一觀。說來慚愧,我到底不如皇長姐關心軍務,白長這麼大,這校場竟是頭一回來。」
大帝姬聽得挑起了眉毛。
沈知書掛上了謝瑾的肩,在她耳畔說小話:「你可有聞得這大帝姬同二帝姬關係如何?」
謝瑾輕聲道:「外頭看來倒是極好,老大憐愛妹妹,老二關心姐姐。只是用腳趾頭想一想就知不可能的事,且不說她倆,便是她倆麾下的官員已然斗得水深火熱,今兒你彈劾我明兒我彈劾你。」
「我想也是。」沈知書點點頭。
她這邊說著話,目光卻悄無聲息地轉向了另一側。
長公主正握著欄杆往下看,一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為視察的樣子。
她看著看著,問出了同沈知書方才一樣的問題:「這批兵何時入的營?」
校尉忙不迭將方才的說辭再度同長公主講了一番。
「誰人下的令?」長公主問。
校尉陪笑道:「陳都尉。」
長公主眯起了眼,驀地轉過身,語氣淡然無波,聽不出情緒:「本殿竟不知這軍營已是陳都尉做主。」
校尉點頭哈腰地說:「做主可萬萬不敢當,只是……這陳都尉管著十三至十七營,確有調配兵員的權力。」
長公主又蹙眉看了一陣兵員操練,像是終於忍不了了,幾息後下了論斷:「這批兵明兒仍遷回十七營,陳都尉若仍執意將這批兵留在十三營,或是有非留不可的緣由的,讓她當面至我府上陳明因果。」
「這……」校尉面露難色。
長公主淡淡瞥過去:「怎麼,我說的不夠明白?」
「不敢。」
長公主輕輕頷首:「我知你顧慮,我原無權調配京兵。然你們也知我與皇上同心同德,我的意思即皇上的意思。遷兵後,所有後果由我一力承擔,若有異議,大可至皇上跟前彈劾我。明天我仍來此勘察,十三營不許出現新兵。」
校尉點頭稱是,心內泛起一陣嘀咕。
試問這官場中誰不知淮安長公主同皇上走得近?上任皇帝過世得早,皇上將當時年僅五歲的長公主接入養心殿,單獨給她隔了一間房,飲食起居親自照料,淮安說東她便不說西,將淮安養成了紫禁城第二位主子。
但這位主子倒是甚少在朝政上摻和,偶爾參與早朝時也是神色懨懨。今兒卻不知怎的轉了性。
不過……調得好。她一直不知陳都尉為何要「將新兵塞入十三營」,每每問及,陳都尉都橫眉立目,只道「你吩咐下去就是了,哪兒那麼多廢話」。
自己負責十三營至十五營的操練,老早看這群跟不上訓練節奏的新兵們不順眼了,苦於陳都尉的威壓而不敢明言。今兒卻可以正大光明地將這起爛攤子甩出去。
多虧了長公主。
校尉瞬間精神百倍,同長公主長作一揖,餘光卻瞥見旁邊站著的大帝姬表情似是不那麼痛快。
管她呢。校尉心想。
自己痛快就好。
沈知書若有所思地將在場所有人的神色審視了個遍,偏頭同謝瑾耳語:「這校尉似乎並非大帝姬麾下之人。」
「大約是因著官職不高。」謝瑾說,「不過這陳都尉與黃將軍八成是大帝姬的人,將這批兵塞入十三營約莫也是大帝姬的意思。你看她臉黑的,就差畫兩筆顏料登台唱戲。」
「你猜大帝姬為何要將她們塞進十三營?」
「這我可不猜,橫豎終究是為了培養勢力。」謝瑾忽然將聲音壓得更低了一些,「你且少說兩句,長公主正往我們這兒看。」
北風乍起,半急不徐地刮著,吹亂了沈知書額前的碎發。
她抓著欄杆往下看,並未轉頭,輕輕「嗯」了一聲。
「她在看什麼呢?」謝瑾的聲音沉沉響在耳畔,轉而又消散在風裡。
在看什麼呢……
在看自己。
在觀察自己面對皇室與朝堂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時會作何反應。
畢竟這是長公主一貫的風格,不是麼?
一聲不吭地注視著你,然後將一切謊言與真相不動聲色地瞭然於心。
像是窺伺獵物的狩獵者。
只是……自己不一定是扮演獵物的那個。
沈知書陡然輕笑了一下。
「想到什麼開心事?」謝瑾有些莫名。
「無事。」沈知書垂著頭說,「想到了一齣戲。」
「什麼戲?」
「變臉。」
謝瑾於是瞧著自己那朋友往長公主的方向轉過頭,而後輕輕眨了眨眼。
……你在看我,我也在看你。沈知書心道。
卻見長公主挑了一下眉,絲毫沒有被抓包偷看的自覺,並未匆忙挪開視線,竟不按常理出牌地往自己身邊走來。
沈知書:……
這位淮安長公主……心態似乎有些過於四平八穩。
她眼睜睜看著長公主一步步行至自己跟前,淡然開了口:「在這兒待了許久,卻未同將軍打聲招呼。將軍也來此視察麼?」
沈知書的視線從那顆淺淡的小痣移至那張一開一合的紅唇上。
昨晚,難以抑制的輕吟正是從這裡頭飄出來的。
此時此刻她們卻在人前裝不熟,輕吟變成了明知故問。
——她分明知道自己今兒要來校場。自己昨夜同她說過。
沈知書直視上她的眼:「視察說不上,我無權管轄京兵。來學習學習。」
長公主輕輕頷首:「將軍一向謙虛。」
北風裹著雪鬆氣,漫無目的地飄。
沈知書眯了一下眼,正要再寒暄兩句,忽然看見長公主側過腦袋。
她喚上了一個小侍子:「叫你備下的禮,可有帶來麼?」
侍子忙不迭捧出一個錦盒,長公主施施然將蓋子掀開:「西域進貢的赤鐵長刀,我今兒將其帶了來。我在武功上不通,白放著也是可惜,本是想著不拘送與哪位將士,恰巧碰見了沈將軍。將軍一心為國,戰功赫赫,這長刀配將軍再合適不過。」
沈知書行禮道謝,在她身後站著的隨從忙上前接了。
「既如此,我便先行一步。」長公主拂了拂衣袖,提足朝前走。
沈知書看著她一步不停地經過自己。墨色的長髮被風吹過來,在自己的衣領上蹭了一下。
雪鬆氣陡然濃郁一瞬,又漸漸輕淺下去。
擦肩而過的時候,沈知書聽見了一句極輕而淡漠的話音——
「那刺客之事有了新進展,今晚重宴閣見。將軍請務必獨身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