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頁
30多歲的「大齡」少年,也就就這麼一回了。
第201章 有夢想者,皆為少年
上一次演完《禮物》, 余尋光的台詞被系統給到了【8.9】的評分。按照他自己推斷的,系統欄中的數據一旦達到9分以上,就應該是大師級別了。
現在余尋光的【演技】一欄已經達到了9分, 以此為依託, 換言之讓台詞也上9分也不過是這兩年幾部戲的光陰。
或許能更早一些——要求話劇腔還擁有大段台詞的《少年之死》可不是一個好機會?
這個劇本在前期進行初編時,潘澤永和武晨遠的目標就達成了一致。潘澤永甚至找到自己以前的同學,給武晨遠的劇本進行潤色,將台詞的語氣做部分修改,更便於演員們發揮。
導演和編劇用了什麼心思, 呈現出來的便是什麼效果。毫不誇張地說, 《少年之死》的劇本是余尋光背過的所有劇本里台詞最豐富,最繞口的。他人又聰明, 能夠輕而易舉地想到《少年之死》裡面的一些事的原型,不由得更加多了幾分心思。挑戰這種高難度, 在拿到劇本後的幾個月里,除了宣傳電影的那段時間,他基本上都在費心琢磨。
這回蘭玉修的評分被分到了[S-],系統送過來了三個技能:「清晰的頭腦」、「演講與口才」,還有一個被動技能:「如何讓人安靜地聆聽你說話的藝術」。
那個被動技在余尋光了解實踐後發現,那句話完全可以說成「先比拳頭再發言」。
別看蘭玉修文質彬彬,他也是信奉「拳頭老大, 舌頭老二」理念的。
蘭玉修是一個有野心,有能力,充滿了智慧和包容心的天才少年。但如果僅僅只是把他理解為「簡單」的天才,未免落入庸俗。要想理解他,就得了解他。因此余尋光為了蘭玉修寫了很多篇的人物小傳,他甚至給蘭玉修擴寫了他的人生, 最後再拿去跟武晨遠探討,力求能夠在思想上貼近他。
在這個過程中,武晨遠有時都會有一種「我不太了解蘭玉修」的想法在腦中浮現。
真奇怪啊,這明明是他創造的角色。
免不了的,武晨遠在這個過程中會望著余尋光出神。
這是他和余尋光第一次合作,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余尋光的工作狀態。
認真,專注,這些詞語都不足以概括他的工作態度。武晨遠無比深刻地感受到,余尋光完全是把自己的真心掏出來在太陽底下暴曬,曬化了重新塑型,注入新的鮮血,便成了他自己理解中的「蘭玉修」。
這種感覺太奇妙了。
武晨遠沒有覺得被冒犯,他當然知道演員在飾演文學劇本的角色時,本身就是給予角色第二次生命的過程。
他只是沒想到余尋光能做到他認知以外的認真。
他免不了的又想起了《崑崙玉》。
那是他第一次演戲,他自認為做足了準備。進組之後面對凌爽的挑剔,他不服;後來再遇到凌爽耍的盤外招,他也堅持不住。現在想想,凌爽那個人本來就龜毛,還認死理,或許真的只有做到余尋光這種程度,才能夠演出令他滿意的戲。
那就能說明他錯了嗎?武晨遠認為自己沒有錯。他是在用老師教的,自己看到的,大眾都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劇本,甚至比起其他人,他已經足夠努力了。只是人在真正見到好的東西之前,是不知道真的「好」能好到哪種地步。
武晨遠之前就想得很清楚,他那時候就是不適合凌爽這種導演。
他那時初出茅廬,他天真,且對未來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他以往了解到的是現在安逸化,演員的名氣大於作品的娛樂圈。在學校時,老師也不曾用以前培養演員的手段來訓練他們,他沒有吃過任何苦,他遇到凌爽那種會對演員用手段的導演,無異於兔子進了老虎窩。
他跟凌爽的恩怨早兩清了,他報復了凌爽,凌爽也向他道歉。那件事兩個人之間沒有誰對誰錯,他們的矛盾,是行為和思想上的差異放大後產生的。
《崑崙玉》的拍攝期間發生了太多事情,導致電影完全不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唯一給人心靈慰藉的,大概是它至少是完整的。
但武晨遠每次回想起來仍舊無比遺憾,也對「阿拓」無比愧疚。如果真要說那時他對不起誰,那就只有「他」了。文藝作品從來不是什麼可以隨意對待的地攤貨,角色同樣是具有生命力的——在無數個午夜夢回中,以余尋光為參照,武晨遠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他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用了輕浮的態度去面對阿拓,不管是準備時,表演時,還是結束後。
話又說回來,年輕一代里,誰能有餘尋光面對劇本的這種瘋勁?余尋光認真得獨樹一幟,他能怪他做得太好嗎?當然也不能呀,他只是做到了他本來應該做的事不是嗎?現在武晨遠也成了創作者,他如何能不明白能夠遇到余尋光這樣的演員他能有多幸福。
他寫出來的文字得到了足夠的尊重,他親眼見到余尋光用他的汗水將他的心血凝成血肉。
說來好笑。武晨遠在真正明白「導演」和「演員」是什麼的時候,曾經幼稚地想過要成為余尋光心中最好的導演。現在想來,其實那個時候他就有了「余尋光是最好的演員」的意識。人在越無知的時候會越自信,現在武晨遠已經懂事了,他再也不敢大無畏地想去做什麼最好演員的最好的導演。
余尋光每一年可見到的進步都在告訴他,這世上不存在最好,只有更好。
現在的余尋光永遠比前一年的要好。
於是他把從余尋光身上看到的點點滴滴拾起來,製作成記憶中最善良的琉璃放進大腦。余尋光的存在永遠提醒著他,指引著他。他有了目標,定了心,他狠下心砍去身上在成長過程中長出來的歪枝斜干,踏踏實實地去做一根筆直的大樹。
要做一個認真負責的人,要做一個行得端正的人,要做一個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良心的人。
他強行把同學的命運攬在自己身上,以責任的重擔來約束自己。
現在,武晨遠想要成為余尋光也認可的人。
這樣會不會比較簡單?
武晨遠愛著蘭玉修,愛著投射在蘭玉修身上的自己,愛著和蘭玉修有著相同品質的余尋光。
因為這份特殊的愛,蘭玉修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就已經有了形狀。
和以前接觸到的角色不太一樣,蘭玉修的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腦力,這種腦力在劇本中通過他的「舌綻蓮花」來體現。但在演繹中,如何讓觀眾理解著這個角色的人物魅力,是一個挑戰。
余尋光為這種難度興奮了很久,在開機之前他就找到了潘澤永或者是武晨遠的空檔,頻繁跟他們現場表演什麼叫「我有一個想法」。
此前,余尋光嚮導演和編劇展示了蘭玉修的八種不同的演法。
兩位主創都很捧場,有好的地方,誇誇;有不好的地方,酌情修改。
遇到更多不穩定的地方時,余尋光需要根據對手演員的表現來調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好在他最先和有重要戲份的苗連凱的扮演者武晨遠確定下來。
有前些年在舞台劇的經驗,武晨遠飾演起苗連凱來輕鬆了很多,但不是說他這樣就不需要努力了。有餘尋光這個卷王在身邊,誰敢安逸?武晨遠也不想過了這麼多年,再被余尋光認為態度不好。在無人催促下,他學習,請教,豐富,又用自己的汗水和心力將苗連凱更深層次化。
如此,便造成了開機之後一堆專業的話劇演員被他們兩個襯托成了新兵蛋子。
連左國明這樣的老戲骨都差點頂不住,在現場丟人。
演了第一場演講戲,左國明對比自己和余尋光的表現,端起保溫杯借著喝水的動作掩飾尷尬時,手都在抖。
差點真的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左國明跟余尋光合作過呀,跟幾年前的《官運》比起來,他沒辦法不感悟。
顯然,他遇到的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用心,不在進步的怪物。
他仿佛不知疲倦,連年高強度的輪流轉都沒能讓他對戲劇和表演生出厭倦、懈怠的心。十年過去,他還像剛入行那樣對每一部戲抱有激情。他的時間當然不再純粹的完全交給表演,他會生活,會交際,會應酬,可是那些雜七雜八地東西反而成了他成長的養料。
余尋光恐怖的地方在於,他能夠把自己遇上的所有人或事化為己用。
左國明的腦海中甚至產生一個有些玄幻的想法:再讓余尋光成長下去,別說新生代第一了,他怕是要做中國男演員第一,要做中國演員第一。
左國明尚且如此,何況其他演員?
為了體現出蘭玉修的氣勢,在上鏡時,余尋光沒有藏著自己的功夫。他的台詞,體態,甚至是微表情,他把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融入進了蘭玉修。
部分演員在跟他對戲之後產生了怯場情緒。
也有一兩個受不了直接退組的。
第201章 有夢想者,皆為少年
上一次演完《禮物》, 余尋光的台詞被系統給到了【8.9】的評分。按照他自己推斷的,系統欄中的數據一旦達到9分以上,就應該是大師級別了。
現在余尋光的【演技】一欄已經達到了9分, 以此為依託, 換言之讓台詞也上9分也不過是這兩年幾部戲的光陰。
或許能更早一些——要求話劇腔還擁有大段台詞的《少年之死》可不是一個好機會?
這個劇本在前期進行初編時,潘澤永和武晨遠的目標就達成了一致。潘澤永甚至找到自己以前的同學,給武晨遠的劇本進行潤色,將台詞的語氣做部分修改,更便於演員們發揮。
導演和編劇用了什麼心思, 呈現出來的便是什麼效果。毫不誇張地說, 《少年之死》的劇本是余尋光背過的所有劇本里台詞最豐富,最繞口的。他人又聰明, 能夠輕而易舉地想到《少年之死》裡面的一些事的原型,不由得更加多了幾分心思。挑戰這種高難度, 在拿到劇本後的幾個月里,除了宣傳電影的那段時間,他基本上都在費心琢磨。
這回蘭玉修的評分被分到了[S-],系統送過來了三個技能:「清晰的頭腦」、「演講與口才」,還有一個被動技能:「如何讓人安靜地聆聽你說話的藝術」。
那個被動技在余尋光了解實踐後發現,那句話完全可以說成「先比拳頭再發言」。
別看蘭玉修文質彬彬,他也是信奉「拳頭老大, 舌頭老二」理念的。
蘭玉修是一個有野心,有能力,充滿了智慧和包容心的天才少年。但如果僅僅只是把他理解為「簡單」的天才,未免落入庸俗。要想理解他,就得了解他。因此余尋光為了蘭玉修寫了很多篇的人物小傳,他甚至給蘭玉修擴寫了他的人生, 最後再拿去跟武晨遠探討,力求能夠在思想上貼近他。
在這個過程中,武晨遠有時都會有一種「我不太了解蘭玉修」的想法在腦中浮現。
真奇怪啊,這明明是他創造的角色。
免不了的,武晨遠在這個過程中會望著余尋光出神。
這是他和余尋光第一次合作,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余尋光的工作狀態。
認真,專注,這些詞語都不足以概括他的工作態度。武晨遠無比深刻地感受到,余尋光完全是把自己的真心掏出來在太陽底下暴曬,曬化了重新塑型,注入新的鮮血,便成了他自己理解中的「蘭玉修」。
這種感覺太奇妙了。
武晨遠沒有覺得被冒犯,他當然知道演員在飾演文學劇本的角色時,本身就是給予角色第二次生命的過程。
他只是沒想到余尋光能做到他認知以外的認真。
他免不了的又想起了《崑崙玉》。
那是他第一次演戲,他自認為做足了準備。進組之後面對凌爽的挑剔,他不服;後來再遇到凌爽耍的盤外招,他也堅持不住。現在想想,凌爽那個人本來就龜毛,還認死理,或許真的只有做到余尋光這種程度,才能夠演出令他滿意的戲。
那就能說明他錯了嗎?武晨遠認為自己沒有錯。他是在用老師教的,自己看到的,大眾都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劇本,甚至比起其他人,他已經足夠努力了。只是人在真正見到好的東西之前,是不知道真的「好」能好到哪種地步。
武晨遠之前就想得很清楚,他那時候就是不適合凌爽這種導演。
他那時初出茅廬,他天真,且對未來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他以往了解到的是現在安逸化,演員的名氣大於作品的娛樂圈。在學校時,老師也不曾用以前培養演員的手段來訓練他們,他沒有吃過任何苦,他遇到凌爽那種會對演員用手段的導演,無異於兔子進了老虎窩。
他跟凌爽的恩怨早兩清了,他報復了凌爽,凌爽也向他道歉。那件事兩個人之間沒有誰對誰錯,他們的矛盾,是行為和思想上的差異放大後產生的。
《崑崙玉》的拍攝期間發生了太多事情,導致電影完全不是一部純粹的電影。
唯一給人心靈慰藉的,大概是它至少是完整的。
但武晨遠每次回想起來仍舊無比遺憾,也對「阿拓」無比愧疚。如果真要說那時他對不起誰,那就只有「他」了。文藝作品從來不是什麼可以隨意對待的地攤貨,角色同樣是具有生命力的——在無數個午夜夢回中,以余尋光為參照,武晨遠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
他千不該萬不該,不該用了輕浮的態度去面對阿拓,不管是準備時,表演時,還是結束後。
話又說回來,年輕一代里,誰能有餘尋光面對劇本的這種瘋勁?余尋光認真得獨樹一幟,他能怪他做得太好嗎?當然也不能呀,他只是做到了他本來應該做的事不是嗎?現在武晨遠也成了創作者,他如何能不明白能夠遇到余尋光這樣的演員他能有多幸福。
他寫出來的文字得到了足夠的尊重,他親眼見到余尋光用他的汗水將他的心血凝成血肉。
說來好笑。武晨遠在真正明白「導演」和「演員」是什麼的時候,曾經幼稚地想過要成為余尋光心中最好的導演。現在想來,其實那個時候他就有了「余尋光是最好的演員」的意識。人在越無知的時候會越自信,現在武晨遠已經懂事了,他再也不敢大無畏地想去做什麼最好演員的最好的導演。
余尋光每一年可見到的進步都在告訴他,這世上不存在最好,只有更好。
現在的余尋光永遠比前一年的要好。
於是他把從余尋光身上看到的點點滴滴拾起來,製作成記憶中最善良的琉璃放進大腦。余尋光的存在永遠提醒著他,指引著他。他有了目標,定了心,他狠下心砍去身上在成長過程中長出來的歪枝斜干,踏踏實實地去做一根筆直的大樹。
要做一個認真負責的人,要做一個行得端正的人,要做一個對得起別人對得起良心的人。
他強行把同學的命運攬在自己身上,以責任的重擔來約束自己。
現在,武晨遠想要成為余尋光也認可的人。
這樣會不會比較簡單?
武晨遠愛著蘭玉修,愛著投射在蘭玉修身上的自己,愛著和蘭玉修有著相同品質的余尋光。
因為這份特殊的愛,蘭玉修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就已經有了形狀。
和以前接觸到的角色不太一樣,蘭玉修的吸引人的就是他的腦力,這種腦力在劇本中通過他的「舌綻蓮花」來體現。但在演繹中,如何讓觀眾理解著這個角色的人物魅力,是一個挑戰。
余尋光為這種難度興奮了很久,在開機之前他就找到了潘澤永或者是武晨遠的空檔,頻繁跟他們現場表演什麼叫「我有一個想法」。
此前,余尋光嚮導演和編劇展示了蘭玉修的八種不同的演法。
兩位主創都很捧場,有好的地方,誇誇;有不好的地方,酌情修改。
遇到更多不穩定的地方時,余尋光需要根據對手演員的表現來調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好在他最先和有重要戲份的苗連凱的扮演者武晨遠確定下來。
有前些年在舞台劇的經驗,武晨遠飾演起苗連凱來輕鬆了很多,但不是說他這樣就不需要努力了。有餘尋光這個卷王在身邊,誰敢安逸?武晨遠也不想過了這麼多年,再被余尋光認為態度不好。在無人催促下,他學習,請教,豐富,又用自己的汗水和心力將苗連凱更深層次化。
如此,便造成了開機之後一堆專業的話劇演員被他們兩個襯托成了新兵蛋子。
連左國明這樣的老戲骨都差點頂不住,在現場丟人。
演了第一場演講戲,左國明對比自己和余尋光的表現,端起保溫杯借著喝水的動作掩飾尷尬時,手都在抖。
差點真的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左國明跟余尋光合作過呀,跟幾年前的《官運》比起來,他沒辦法不感悟。
顯然,他遇到的是一個無時無刻不在用心,不在進步的怪物。
他仿佛不知疲倦,連年高強度的輪流轉都沒能讓他對戲劇和表演生出厭倦、懈怠的心。十年過去,他還像剛入行那樣對每一部戲抱有激情。他的時間當然不再純粹的完全交給表演,他會生活,會交際,會應酬,可是那些雜七雜八地東西反而成了他成長的養料。
余尋光恐怖的地方在於,他能夠把自己遇上的所有人或事化為己用。
左國明的腦海中甚至產生一個有些玄幻的想法:再讓余尋光成長下去,別說新生代第一了,他怕是要做中國男演員第一,要做中國演員第一。
左國明尚且如此,何況其他演員?
為了體現出蘭玉修的氣勢,在上鏡時,余尋光沒有藏著自己的功夫。他的台詞,體態,甚至是微表情,他把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毫毛都融入進了蘭玉修。
部分演員在跟他對戲之後產生了怯場情緒。
也有一兩個受不了直接退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