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我在對這種現象的不滿和不解中,忍不住詢問過我的婆婆:「為什麼大家習慣男人高高在上呢?」
我婆婆的反應耐人尋味。
她首先臉紅了,其次對我說:「柱子,關於這種上下問題,你可以關上門和業兒商討,夫妻講究配合,你不用來對娘說。」
那天晚上魏業昭徑直在床上躺成了一個大字,視死如歸地說:「來吧!你不是不滿意嗎!」
鑑於母子倆的思路都比較清奇,我一直沒有得到答案,也一直沒有確立我就魏業昭「在外面有女人」這件事是否具有發言權。
在我還沒有思考出具體的降妖辦法時,魏業昭主動向我攤牌了。
他給我看了一本詩集,這本詩集是一個小冊子,散發著香氣,字跡也很優美,關鍵是內容表達了一個少女深深的思慕之心。
作者鄭月姮。
我當時的心很涼。
而魏業昭目不轉睛地看著我。
他一定想通過三個方面來給我施壓,一是鄭月姮的才華,二是鄭月姮的深情,三是鄭月姮的名字好聽。
從而讓我不得不同意他擁有這個女人。
我久久不能說話。
最後魏業昭問我:「柱子,你說,這個鄭月姮是不是對我居心叵測?」
第6章
魏業昭非常委屈。
他咬牙切齒地向我宣洩了委屈。
他說這個鄭月姮總是來找他談一些詩詞歌賦,他學習已經很辛苦了,鄭月姮還來找他說這些個東西,給他增加了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並且一旦他表現出不耐煩,鄭月姮就會巧妙指使隨身攜帶的福慶公主開口,讓魏業昭不得不哄一哄這位小姑姑。
魏業昭說自己是個孝順的侄子,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不忍打擊鄭月姮的上進之心,所以想了個辦法,讓陛下在宮中開設女性文化課程。
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隨著鄭月姮知識面的擴展,向他請教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他很多時候走路都必須鬼鬼祟祟的,生怕遇到這個求學者。
但鄭月姮沒有放過他,直接給了他一本詩集讓他斧正。魏業昭認為,我有義務參與這次斧正,因為我們是有難同當的夫妻。
我當時心情比較複雜,因為我的丈夫很顯然不太解風情,但我的立場,又不能給他解釋鄭月姮的這種風情,因此我只能加入這項斧正。
我們討論了大半夜,最終由魏業昭執筆,我署名,對鄭月姮的原創詩詞進行了評價,魏業昭還著重批評了她「用詞浮艷,容易引起讀者審美疲勞」這一缺點。
這份斧正送回去後,鄭月姮大受啟發,此後都潛心學術,沒有再來找魏業昭探討任何東西。
但我們的婚姻並未由此平靜,而是遭遇了新的危機。
這個新的危機,來自洪德陛下。
陛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召見了我們,我們當時很緊張,因為此時陛下身體不大好,脾氣也很暴躁。
果然我們一跪下,他就朝魏業昭劈頭蓋臉砸來一堆東西。
有書,有畫冊。
五花八門。
不堪入目。
我們當時臉就紅了。
魏業昭在羞愧之餘立刻低頭認錯,我在羞愧之餘立刻恍然大悟。
如果說魏業昭新婚之夜還只是一個笨拙青澀的小兵,那麼很快他就成長為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
我以為這是由於他個人的天賦和悟性使然,沒想到卻是他暗自努力秣馬厲兵的結果。
他跪在一堆房中秘籍中間,顯得十分垂頭喪氣。
陛下一句話也不說,揮揮袖子,一群太醫立馬衝上來包圍住我們,挨個進行了診斷。
診斷的結果是,魏業昭和我,沒有一點毛病。
陛下這才開始長篇大論地訓斥我們,我們也才得以了解事情的經過。
起源於我的賢惠。
由於我學習我婆婆對我公公的照料,從飲食上關心魏業昭,但部分食物卻引起了他強烈的誤解,他認為我讓他補,說明我對他不滿,因此他要自我提升,因此他開始偷偷學習,因此朝野開始流傳——
皇太孫,不太行。
當事人永遠是傳言的最後知情者。
所以我們直到被陛下訓斥了一通,才知道這個事情。
魏業昭當時臉色白了紅,紅了白,相當精彩。
陛下在對我們兩個思想污穢的年輕人表達完失望後,又對我們進行了懲罰,他打發我們去城外的佛寺住一段時間。
這本質上其實是一趟清心之旅,即讓深邃的佛理和美好的自然風景,陶冶我們的情操,淨化我們的心靈。
這座寺廟位於大山腳下,包裹在無盡的綠意之中。
由於它皇家寺院的身份,日常的生意其實比較清淡,僧人們也都比較悠閒,魏業昭和我的到來給寺里其實很添加了一些麻煩。
首先我們占用了兩個院子,其次大師們必須每天給我們講授佛理,再次佛祖必須每天聆聽我們的感悟和祈禱。
而魏業昭這個人,在對佛法的領悟上常常走向歧途。
比如大師在講授完「五蘊皆空」後,我感覺自己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升華,甚至想馬上跟魏業昭離婚,把畢生都奉獻給佛祖。
而魏業昭則是蹙眉凝思,然後提出了疑問。
他問大師如果說佛祖五蘊皆空,那我們為什麼要進獻功德?如果佛祖在意的話,就說明並不五蘊皆空,如果不在意的話,我們就沒必要進獻。
大師表示,佛祖在意的不是功德,而是誠意,功德只是誠意的一種表現。
他又問,大眾的誠意通常帶著一定的心愿,比如升官發財,佛祖如果幫我們實現的話,就表示佛祖支持五蘊不空,佛祖不幫我們實現的話,那我們為什麼要有誠意?
大師說,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佛祖並不會直接幫我們實現心愿,但與佛有緣的話,會賜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方法。
魏業昭於是問他怎麼才能與佛有緣?
大師說,無緣也是一種緣法。
由於魏業昭和佛祖不太有緣,他在寺里的日子通常比較憂愁,我們在開滿繁花的小路上散步時,他也是一臉心事重重。
我想這件事主要還是由於我錯誤借鑑了別人的經驗,內心多少有些愧疚。
於是我安慰他說:「寺中清幽,風景如畫,偶爾來住上一段時間又有何妨?」
魏業昭說:「合房?什麼合房?你怎麼滿腦子都是這種事情!」
這個心思猥瑣的男人如此怒斥了我。
魏業昭的思想和行為,總讓我認為佛祖是看他長得好看所以特別寬容,但沒過多久,佛祖大概看夠了他的臉,對他降下了一個嚴懲。
我們在寺里住滿一個月後,魏業昭漸漸和佛祖建立了一定的緣分,跪在佛前的姿態也越來越虔誠,因此當我突然撲向他的時候,他嚴厲地讓我自重,不要在佛祖面前褻瀆他,隨後又紅著臉告訴我,晚上再說。
而我此刻毫無心情。
我問他:「殿下,你怕蛇嗎?」
他思考道:「寺外樹林,的確有蛇…」
我又問他:「如果現在有蛇,你怕嗎?」
他道:「這大殿森嚴的,哪裡有蛇!」
我說:「這裡。」
我把手伸給他看。
手裡捏著條斑斕的蛇。
魏業昭瞬間變色。
我看到這條蛇的時候,它正盤在魏業昭腳邊,對著他嘶嘶吐信。
我不敢出聲,還沒來得及思考,已經撲上去捏住了它。
魏業昭白著臉大呼「來人!」
又對我說:「柱子別怕。」
我看著他朝我伸出的手,緊張得渾身哆嗦。
於是我們僵持著原本的姿態,直到身邊圍滿了人。
最後魏業昭捂住我的眼睛,那條蛇才被人從我手中拿走。
我渾身虛脫得宛若大病一場,很快就昏了過去。
第7章
這件事發生之後,陛下讓我們回了宮。他對此事非常重視,堅定認為是有人要行刺皇太孫,並馬上成立了專案小組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令人震驚,連魏業昭自己都沒想到,這的確是一次行刺,確切說是一次行為。
作案人員是一名小太監,他交代出背後主使是魏業昭的叔叔安王。
陛下有很多孩子,安王是其中之一,他的封邑遠在安州,赴藩時魏業昭年紀尚小,按理說兩人之間不應有仇。
但安王和陛下有仇。
去年安王給陛下送來一個消息,說自己的王妃懷孕了。這顯然是個喜訊,意味著陛下即將添加一個孫子或者孫女,但陛下很不高興。
陛下的身體在我和魏業昭成婚之前就不太好,有時還比較危險。
他聽說安王在安州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四處尋醫,不過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父親,而是為了自己體弱多病的妻子。
因此他認為安王重色輕孝,在父親病重期間縱慾,還讓妻子懷了身孕,十分有失人子的孝道,於是他下詔訓斥安王,王妃得知後竟嚇得流了產,不久就驚懼而亡。<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我婆婆的反應耐人尋味。
她首先臉紅了,其次對我說:「柱子,關於這種上下問題,你可以關上門和業兒商討,夫妻講究配合,你不用來對娘說。」
那天晚上魏業昭徑直在床上躺成了一個大字,視死如歸地說:「來吧!你不是不滿意嗎!」
鑑於母子倆的思路都比較清奇,我一直沒有得到答案,也一直沒有確立我就魏業昭「在外面有女人」這件事是否具有發言權。
在我還沒有思考出具體的降妖辦法時,魏業昭主動向我攤牌了。
他給我看了一本詩集,這本詩集是一個小冊子,散發著香氣,字跡也很優美,關鍵是內容表達了一個少女深深的思慕之心。
作者鄭月姮。
我當時的心很涼。
而魏業昭目不轉睛地看著我。
他一定想通過三個方面來給我施壓,一是鄭月姮的才華,二是鄭月姮的深情,三是鄭月姮的名字好聽。
從而讓我不得不同意他擁有這個女人。
我久久不能說話。
最後魏業昭問我:「柱子,你說,這個鄭月姮是不是對我居心叵測?」
第6章
魏業昭非常委屈。
他咬牙切齒地向我宣洩了委屈。
他說這個鄭月姮總是來找他談一些詩詞歌賦,他學習已經很辛苦了,鄭月姮還來找他說這些個東西,給他增加了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並且一旦他表現出不耐煩,鄭月姮就會巧妙指使隨身攜帶的福慶公主開口,讓魏業昭不得不哄一哄這位小姑姑。
魏業昭說自己是個孝順的侄子,也是一個善良的人。他不忍打擊鄭月姮的上進之心,所以想了個辦法,讓陛下在宮中開設女性文化課程。
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隨著鄭月姮知識面的擴展,向他請教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他很多時候走路都必須鬼鬼祟祟的,生怕遇到這個求學者。
但鄭月姮沒有放過他,直接給了他一本詩集讓他斧正。魏業昭認為,我有義務參與這次斧正,因為我們是有難同當的夫妻。
我當時心情比較複雜,因為我的丈夫很顯然不太解風情,但我的立場,又不能給他解釋鄭月姮的這種風情,因此我只能加入這項斧正。
我們討論了大半夜,最終由魏業昭執筆,我署名,對鄭月姮的原創詩詞進行了評價,魏業昭還著重批評了她「用詞浮艷,容易引起讀者審美疲勞」這一缺點。
這份斧正送回去後,鄭月姮大受啟發,此後都潛心學術,沒有再來找魏業昭探討任何東西。
但我們的婚姻並未由此平靜,而是遭遇了新的危機。
這個新的危機,來自洪德陛下。
陛下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召見了我們,我們當時很緊張,因為此時陛下身體不大好,脾氣也很暴躁。
果然我們一跪下,他就朝魏業昭劈頭蓋臉砸來一堆東西。
有書,有畫冊。
五花八門。
不堪入目。
我們當時臉就紅了。
魏業昭在羞愧之餘立刻低頭認錯,我在羞愧之餘立刻恍然大悟。
如果說魏業昭新婚之夜還只是一個笨拙青澀的小兵,那麼很快他就成長為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
我以為這是由於他個人的天賦和悟性使然,沒想到卻是他暗自努力秣馬厲兵的結果。
他跪在一堆房中秘籍中間,顯得十分垂頭喪氣。
陛下一句話也不說,揮揮袖子,一群太醫立馬衝上來包圍住我們,挨個進行了診斷。
診斷的結果是,魏業昭和我,沒有一點毛病。
陛下這才開始長篇大論地訓斥我們,我們也才得以了解事情的經過。
起源於我的賢惠。
由於我學習我婆婆對我公公的照料,從飲食上關心魏業昭,但部分食物卻引起了他強烈的誤解,他認為我讓他補,說明我對他不滿,因此他要自我提升,因此他開始偷偷學習,因此朝野開始流傳——
皇太孫,不太行。
當事人永遠是傳言的最後知情者。
所以我們直到被陛下訓斥了一通,才知道這個事情。
魏業昭當時臉色白了紅,紅了白,相當精彩。
陛下在對我們兩個思想污穢的年輕人表達完失望後,又對我們進行了懲罰,他打發我們去城外的佛寺住一段時間。
這本質上其實是一趟清心之旅,即讓深邃的佛理和美好的自然風景,陶冶我們的情操,淨化我們的心靈。
這座寺廟位於大山腳下,包裹在無盡的綠意之中。
由於它皇家寺院的身份,日常的生意其實比較清淡,僧人們也都比較悠閒,魏業昭和我的到來給寺里其實很添加了一些麻煩。
首先我們占用了兩個院子,其次大師們必須每天給我們講授佛理,再次佛祖必須每天聆聽我們的感悟和祈禱。
而魏業昭這個人,在對佛法的領悟上常常走向歧途。
比如大師在講授完「五蘊皆空」後,我感覺自己思想境界得到了很大的升華,甚至想馬上跟魏業昭離婚,把畢生都奉獻給佛祖。
而魏業昭則是蹙眉凝思,然後提出了疑問。
他問大師如果說佛祖五蘊皆空,那我們為什麼要進獻功德?如果佛祖在意的話,就說明並不五蘊皆空,如果不在意的話,我們就沒必要進獻。
大師表示,佛祖在意的不是功德,而是誠意,功德只是誠意的一種表現。
他又問,大眾的誠意通常帶著一定的心愿,比如升官發財,佛祖如果幫我們實現的話,就表示佛祖支持五蘊不空,佛祖不幫我們實現的話,那我們為什麼要有誠意?
大師說,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佛祖並不會直接幫我們實現心愿,但與佛有緣的話,會賜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和方法。
魏業昭於是問他怎麼才能與佛有緣?
大師說,無緣也是一種緣法。
由於魏業昭和佛祖不太有緣,他在寺里的日子通常比較憂愁,我們在開滿繁花的小路上散步時,他也是一臉心事重重。
我想這件事主要還是由於我錯誤借鑑了別人的經驗,內心多少有些愧疚。
於是我安慰他說:「寺中清幽,風景如畫,偶爾來住上一段時間又有何妨?」
魏業昭說:「合房?什麼合房?你怎麼滿腦子都是這種事情!」
這個心思猥瑣的男人如此怒斥了我。
魏業昭的思想和行為,總讓我認為佛祖是看他長得好看所以特別寬容,但沒過多久,佛祖大概看夠了他的臉,對他降下了一個嚴懲。
我們在寺里住滿一個月後,魏業昭漸漸和佛祖建立了一定的緣分,跪在佛前的姿態也越來越虔誠,因此當我突然撲向他的時候,他嚴厲地讓我自重,不要在佛祖面前褻瀆他,隨後又紅著臉告訴我,晚上再說。
而我此刻毫無心情。
我問他:「殿下,你怕蛇嗎?」
他思考道:「寺外樹林,的確有蛇…」
我又問他:「如果現在有蛇,你怕嗎?」
他道:「這大殿森嚴的,哪裡有蛇!」
我說:「這裡。」
我把手伸給他看。
手裡捏著條斑斕的蛇。
魏業昭瞬間變色。
我看到這條蛇的時候,它正盤在魏業昭腳邊,對著他嘶嘶吐信。
我不敢出聲,還沒來得及思考,已經撲上去捏住了它。
魏業昭白著臉大呼「來人!」
又對我說:「柱子別怕。」
我看著他朝我伸出的手,緊張得渾身哆嗦。
於是我們僵持著原本的姿態,直到身邊圍滿了人。
最後魏業昭捂住我的眼睛,那條蛇才被人從我手中拿走。
我渾身虛脫得宛若大病一場,很快就昏了過去。
第7章
這件事發生之後,陛下讓我們回了宮。他對此事非常重視,堅定認為是有人要行刺皇太孫,並馬上成立了專案小組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令人震驚,連魏業昭自己都沒想到,這的確是一次行刺,確切說是一次行為。
作案人員是一名小太監,他交代出背後主使是魏業昭的叔叔安王。
陛下有很多孩子,安王是其中之一,他的封邑遠在安州,赴藩時魏業昭年紀尚小,按理說兩人之間不應有仇。
但安王和陛下有仇。
去年安王給陛下送來一個消息,說自己的王妃懷孕了。這顯然是個喜訊,意味著陛下即將添加一個孫子或者孫女,但陛下很不高興。
陛下的身體在我和魏業昭成婚之前就不太好,有時還比較危險。
他聽說安王在安州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四處尋醫,不過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父親,而是為了自己體弱多病的妻子。
因此他認為安王重色輕孝,在父親病重期間縱慾,還讓妻子懷了身孕,十分有失人子的孝道,於是他下詔訓斥安王,王妃得知後竟嚇得流了產,不久就驚懼而亡。<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