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而在國內的姜沅,不僅得到了國外好友的祝賀,還有伯納赫給她寫的信。

  裡面是對她和國際團隊科研成果的肯定,也有對她個人的誇讚以及殷切期盼。

  姜沅看著這封信,嘴角卻不自覺彎了起來。

  不用她多說什麼,從獵隼-200的出現,伯納赫博士就已經猜到了燕珩還活著。

  哪裡會有老師認不出來,自己親手教導出來的學生的手筆。

  姜沅從信件里伯納赫博士歡快的語氣中也能看出來,這位科研界的巨擘在猜到自己的學生尚在科研界活躍時,由衷的高興與欣喜。

  想了一下,姜沅決定將這封信交給葉教授,由上面審查過後,再遞到老師面前。

  她由衷的敬仰自己的老師,她想老師應該也是如此。

  這段時間報名參加國際科研團隊的人越來越多,各國科學家紛紛湧來,他們自由組隊在科研基地開展實驗研究,也會在飯堂里和所有科研人員一起討論自己手裡的研究課題。

  而同時,各地高校選拔出來的首批暑假實習學生也到了研究基地,比起課堂上的授課,這裡更加直觀生動,並且時刻要面臨著各國人才的頂級科研思維衝擊。

  每天晚上,科學家們會在大會堂開講座,總結自己最近的課題研究經驗,不只是實習學生們,就連同事們都受益匪淺。

  兩年的時光轉瞬而逝,這種良性循環一直持續了下去。

  當年國際科研基地只有五十個科學家,而現在已經有了三千餘人,其中也包括不少國外高校過來交流學習的同學。

  在此期間,科研基地不斷攻堅克難,發表了眾多期刊論文,取得的科研成果更是不勝枚舉。

  一九九二年,距離科研實驗基地正式開啟已經過去了八年。

  隨著一項項震驚世界的科研成果面世,這個國際科研基地也成為了國際研究所的標杆,不少國家開始組建聯合實驗室,人類文明也因此邁入了全新的紀元。

  面對著接踵而來的榮譽,姜沅以及國際科研團隊並沒有因此就驕傲自滿。

  他們深知自己不過是科研領域的微小塵埃,在浩瀚的科研宇宙中,還有無數未知等著他們去研究探索。

  可如今,不同國籍不同背景的科學家,都因為同樣的熱忱而站在這裡,這讓所有人內心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與信心。

  「姜,休息一下吧。」作為科研工作狂的盧卡斯沒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會對別人說出這句話。

  在這個國際團隊中,姜沅無疑是最強大腦。

  她有最敏捷的科研思維,最果敢的創新魄力以及最強大的實操能力。

  她能精準根據每個人的長處分配任務,對實驗的把控程度細緻入微,敏銳察覺潛在問題,就像是在大海上航行時的舵手。

  同時,她也具有最堅韌不拔的鑽研精神,而這一點,正是做科研最需要的。

  越和姜沅接觸,盧卡斯越能感受到,她那顆藏在溫和面容下,為科學而狂熱的心臟。

  接過咖啡,姜沅放下驗算紙和筆,笑著看向他:「謝謝你,盧卡斯。」

  盧卡斯隨手拿過草稿紙,快速掃過上面的實驗數據。

  「新型拓撲絕緣材料?」他聲線平靜道,「這是我們新的研究項目嗎。」

  盧卡斯看向姜沅,等待她的回應。

  現在科研基地人數眾多,大家都會自己組建科研團隊,而姜沅則是和盧卡斯查爾斯以及梁慧琳于洋周誠一起。

  偶爾跨學科交流研究時,成玉也會參與進來。

  姜沅喝著咖啡,一個新的研究計劃迅速在腦海里成型,她笑眯眯道:「好呀。」

  前方還有太多未知,但是既然已經站在時代的浪潮上,自然要在這一方科研的無垠領域裡繼續揚帆起航。

  她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在作戰。

  改革開放後,國家迅速發展,為國際科研基地注入了雄厚的資金。

  姜沅曾經研究出來的新型超導材料也應用在能源、醫療、交通、電子等重要領域。

  上面對科研基地的研發能力也大力認可。

  如今,國內經濟一片欣欣向榮,各個領域百花開放,蓬勃發展,不少留學生出國深造後毅然決然回來報效祖國。

  每當這個時候,都會有報刊發文感慨是第一批留學生帶了個好頭。

  姜沅卻知道,這是因為祖國和她的人民有著最天然的羈絆。

  喝完咖啡,姜沅起身,對盧卡斯說:「有一批新的研究員要來科研基地,我們去迎接一下吧。」

  「好。」盧卡斯頷首,不緊不慢跟在她身後。

  姜沅如今不僅是高級研究員,還是實驗室的負責人,實驗室的研究方向、資源調配以及團隊管理對外合作都是由她負責。

  保衛科的同志看到他們來了立正敬禮,隨後打開大門。

  「姜老師!」門外,曾經的華大甲班同學站成一排,笑嘻嘻地望向她,「我們都從研究所報名來科研基地了哦。」

  「以後還請繼續指教呀~」

  看著這一張張記憶中的容顏,姜沅笑容清淺,目光溫和。

  「好。」她嗓音輕緩道。

  傳承有序,薪火不熄。

  這也正是科研的意義。

  -正文完。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