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頁
「我當是什麼事,原是因為這兩個奸|人, 哥哥別擔心,這兩個人我能對付得了。」魏渝揚眉笑道, 「這盤棋我許久之前就在布局, 你且看著我如何謀了他們的鼓樓又將他們下獄!」
魏承心中也有了旁的成算,輕笑道:「我自是知曉你的能耐。」
碼頭人來人往,擁擠不堪,魏家兄弟也不好太親密,只久久看著彼此又低語囑咐起來。
明明在馬車上已經說了許多話, 可他們還覺得有許多未盡之意。
直到僕從來報糧船將開,魏渝才依依不捨上了船:「哥哥,回吧。」
魏承目送糧船消失在海面。
魏渝臨走前特意賃買不少丫鬟婆子在東橋門的宅子服侍,可魏承每日從翰林院下職回來,還是覺得整個府邸空空蕩蕩。
靜得讓人心慌。
於是接連幾日他都恨不得在翰林院長住,辦事效率亦是極高,連著侍講大人都驚動了,連忙勸他要仔細身子,莫要貪夜做事。
一個從六品修撰這樣卷,你讓摸了幾十年魚的老五品怎麼活?
翰林院自古是個清貴之地,想要在不攀附不站隊的情況下出人頭地,也只能憑藉在修纂史書上下功夫,從中提煉出醒世理論或是編修於民於國有益之書冊,才能受到聖上的重視賞識。
譬如說趙朝名輔祝之陽曾任職翰林院修撰時,就從前朝史書中提出「權臣制衡」之論,從此平步青雲,入閣拜相,極受前朝開國聖上的愛重……
眼下是太平年,首輔次輔又都是百年難遇的賢能之人,故而翰林院的風氣便是得過且過,你再厲害你也得熬,內閣攏共就幾個位置,你想上,那旁人是不是就得下來?
就說翰林院上下四十來人,個個都是兩京十三省的一等人才。你若是在朝中有人脈,你就能早幾年入閣,無人脈但有機遇之人要等上十餘年入閣,而在朝中無人脈又無機遇的人怕是只有老死在翰林一條出路。
無論是魏承的頂頭上司還是翰林院大學士似乎都不喜歡過於拔尖之人。
魏承知曉張侍講的敲打,也只能放緩做事節奏,不再過於勤奮。
可他心中卻打定主意要離開翰林院。
這一日,他又早早來到翰林院,沒一會兒便聽到周顯徽和莫如海小聲蛐蛐:「你有沒有覺得魏大人好像變了。」
「怎麼說?」
「才上任那幾日,魏大人踩點來,踩點走,像是家裡藏著美人,半刻也離不得他。這兩日魏大人來得比打更的都走,走得也是最晚,你說,魏大人家的美人該不會是跑了?」
「莫要亂說,魏大人身姿清正,哪裡像沉溺美色之人?」
「也是,上次咱們去他府邸拜訪,聽說魏大人沒有娶妻更沒納妾,怎麼會因為這些事情失神?」
周顯徽想到什麼,嘆了口氣,小聲道:「你有沒有聽說鄔州兵變一事?」
莫如海神色大震,左右看看:「慎言,慎言,你我哪裡能議此等朝事!」
魏承握筆的手一頓。
他在朝中無人,自然是不知曉此等大事。
他起身低聲道:「周兄,鄔州兵變一事,你可否與我說說?」
周顯徽先是一愣,又知曉魏承的為人,他小聲道:「下職之後咱們再說。」
下職之後,三人來到周顯徽的宅子。
酒過三巡,就聽周顯徽將鄔州兵變一事細細道來。
鄔州軍常年駐守西北,以防止索真部落侵犯邊疆,其中鄔州軍又分為東鄔州軍和北鄔州軍,此次正是東鄔州軍譁變。
東鄔州軍本就不滿糧餉拖欠,軍糧陳腐,尤其在知道朝廷的糧餉年年優先發給北鄔州軍後這引得東鄔州軍上下積怨已久,最後爆發也是因為今冬糧餉來得太遲,索真部落又在這個時候試圖入侵東境,雖說東軍守住了邊疆卻死傷慘重,東鄔州軍便再也不想忍耐了,斬殺了貪污的頭領,自擁為城!
「可惡!可嘆啊!」周顯徽搖搖頭。
莫如海頓時覺得眼前的魚肉不香了,他有心為東鄔州軍說話,可話到嘴邊還是咽了下去。
這東鄔州軍犯得可是死罪!
他嘆氣道:「明日朝廷應該會議論此事,你我也不必多言了。」
次日上朝,朝廷果真議論了此事。
文武百官討論得熱火朝天,可無一人獻出有用的計策,因著幾十年來的舉國安定,大康朝亦是重文輕武,能派出去的武將都在固守重要城池,眼下有圍剿之力的武將幾乎沒有!
再者誰都知道鄔州軍的強大兇悍,這個時候誰去誰就是送死!可若是不去,東鄔州軍與索真部落裡應外合……大康危矣!
最後順真帝被吵得頭疼,只讓首輔和內閣大學士以及太子留下。
回到府中後,魏承在書房枯坐良久。
他讀書的初心是什麼?
為了護著弟弟不受人欺負,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而今日朝中以次輔錢征為首的文官,大多進諫想要南調軍隊誅殺東鄔州軍……
東軍駐守邊疆多年,風沙肆虐,饑寒交迫,還有蠢蠢欲動的索真部落頻繁侵擾,他們也是大康的子民,他們只想要自己該有的軍餉,他們只是想吃飽肚子,何故落到如此地步?
南調軍一旦與東軍交手,最受牽連的還是邊疆無辜百姓……
終於他提筆書信一封,又特意叫來親信雲天,道:「務必親自將此信交到慕先生府上。」
雲天也緊張起來:「是,大人。」
待雲天走後,魏承又提筆給罐罐寫了一封信。
若是真到了西北,也不知何時能再與罐罐寫信了。
.
今日朝堂上仍舊因著東軍譁變一事爭吵不休。
忽然聽到江大伴喊道:「宣,翰林院修撰魏承。」
一聲接著一聲,響徹太極殿內外。
一時之間朝堂大靜,嚇得站在魏承身邊打瞌睡的老官差點跳起來。
魏承心中早有準備,神色冷靜,目不斜視,手持笏板來到大殿前。
「微臣參見陛下。」
「起來吧。」
「謝陛下。」
魏承聽到上方傳來順真帝威嚴低沉的聲音:「索真部落近年頻繁侵擾西北,你以為朕該不該將其殺而後快?」
魏承低垂眉目:「回陛下,索真部落乃是遊牧族群,驍勇善戰,百年來趕之不盡,殺之不絕,若是常年征戰進攻,必然會使兩岸百姓民不聊生,臣以為應當以守為攻。」
「如何以守為攻?」
魏承鏗鏘道:「屯田戍邊,軍屯,民屯,商屯,三路匯合必然使得邊境安穩無虞,部分屯田可保證鄔州軍糧食充足,削弱對朝廷軍餉過分依託,又能充裕人口,使得邊疆更為穩定。」
順真帝心中大讚此子有賢能,不過面上不顯,又問:「軍屯,民屯倒是不稀奇,你如何說得動西北的商人幫著邊疆屯田?」
魏承抬頭正色道:「以鹽引為利,必定能使鄔州臨近的西北商人心甘情願幫著鄔州屯田運糧。」
此話一出,朝堂人神色各異,首輔馮兆賢讚賞驚喜的目光落在魏承身上。
馮兆賢連忙激動道:「陛下,若是能有商人幫忙運糧,想來東鄔州軍的怒火也能有所削減。」
次輔錢征皺了皺眉,沒有作聲。
大康朝的鹽引生意多把握在明州徽州京城等重地,臨近鄔州的商人哪裡能輕易碰得?也正是因此讓他們嘗到鹽引帶來的富貴滋味,想來商屯運糧一事定然能成。
順真帝看向一旁的太子李赫,帝大笑道:「太子以為呢?」
太子李赫恭謹回道:「遠水解不了近渴,若是不想繼續激怒東鄔州軍,的確可以用鹽引從西北商人那兒換充足糧草,以此也能讓東軍安心駐守,的確是上乘之策。」
順真帝龍顏大悅,讚賞道:「魏承,你言之有物,替朕解了憂愁,你想要什麼賞賜?」
魏承跪地道:「能為陛下解憂,乃是臣之幸事,臣是大康子民,理應為君效力,臣懇請去鄔州安撫東軍,還望陛下應允!」
文武百官都沒想到魏承竟然會提出這樣的請求。
眼下他獻良策得到了陛下的賞識,就是他謙虛不討賞,陛下也會重重嘉賞他,想來今日之後就能從殿外來到殿內上朝了,可他卻偏偏要親去那兇險萬分的鄔州!
馮兆賢心中對此子的才能頗有憐惜,剛想上前一步就聽到向來低調的太子忽然道:「父皇,魏修撰胸有溝壑,可到底是一介文人,東鄔州軍暴怒之情形,想來……」
萬萬沒想到順真帝擺手打斷了太子的話:「好,魏承,你不愧是朕親點的狀元郎,有勇有謀,既然你有如此胸襟才能,朕今日封你為鄔州府安撫使,官升正五品,待你從鄔州回來,朕還有嘉賞,准你隨明家軍一同前往鄔州安撫鎮壓東軍!」
剛剛還在惋惜魏承命不久矣的朝臣頓時大驚。
雖說此行兇險,可若是事成,此子必定一飛沖天,平步青雲吶!
魏承心中也有了旁的成算,輕笑道:「我自是知曉你的能耐。」
碼頭人來人往,擁擠不堪,魏家兄弟也不好太親密,只久久看著彼此又低語囑咐起來。
明明在馬車上已經說了許多話, 可他們還覺得有許多未盡之意。
直到僕從來報糧船將開,魏渝才依依不捨上了船:「哥哥,回吧。」
魏承目送糧船消失在海面。
魏渝臨走前特意賃買不少丫鬟婆子在東橋門的宅子服侍,可魏承每日從翰林院下職回來,還是覺得整個府邸空空蕩蕩。
靜得讓人心慌。
於是接連幾日他都恨不得在翰林院長住,辦事效率亦是極高,連著侍講大人都驚動了,連忙勸他要仔細身子,莫要貪夜做事。
一個從六品修撰這樣卷,你讓摸了幾十年魚的老五品怎麼活?
翰林院自古是個清貴之地,想要在不攀附不站隊的情況下出人頭地,也只能憑藉在修纂史書上下功夫,從中提煉出醒世理論或是編修於民於國有益之書冊,才能受到聖上的重視賞識。
譬如說趙朝名輔祝之陽曾任職翰林院修撰時,就從前朝史書中提出「權臣制衡」之論,從此平步青雲,入閣拜相,極受前朝開國聖上的愛重……
眼下是太平年,首輔次輔又都是百年難遇的賢能之人,故而翰林院的風氣便是得過且過,你再厲害你也得熬,內閣攏共就幾個位置,你想上,那旁人是不是就得下來?
就說翰林院上下四十來人,個個都是兩京十三省的一等人才。你若是在朝中有人脈,你就能早幾年入閣,無人脈但有機遇之人要等上十餘年入閣,而在朝中無人脈又無機遇的人怕是只有老死在翰林一條出路。
無論是魏承的頂頭上司還是翰林院大學士似乎都不喜歡過於拔尖之人。
魏承知曉張侍講的敲打,也只能放緩做事節奏,不再過於勤奮。
可他心中卻打定主意要離開翰林院。
這一日,他又早早來到翰林院,沒一會兒便聽到周顯徽和莫如海小聲蛐蛐:「你有沒有覺得魏大人好像變了。」
「怎麼說?」
「才上任那幾日,魏大人踩點來,踩點走,像是家裡藏著美人,半刻也離不得他。這兩日魏大人來得比打更的都走,走得也是最晚,你說,魏大人家的美人該不會是跑了?」
「莫要亂說,魏大人身姿清正,哪裡像沉溺美色之人?」
「也是,上次咱們去他府邸拜訪,聽說魏大人沒有娶妻更沒納妾,怎麼會因為這些事情失神?」
周顯徽想到什麼,嘆了口氣,小聲道:「你有沒有聽說鄔州兵變一事?」
莫如海神色大震,左右看看:「慎言,慎言,你我哪裡能議此等朝事!」
魏承握筆的手一頓。
他在朝中無人,自然是不知曉此等大事。
他起身低聲道:「周兄,鄔州兵變一事,你可否與我說說?」
周顯徽先是一愣,又知曉魏承的為人,他小聲道:「下職之後咱們再說。」
下職之後,三人來到周顯徽的宅子。
酒過三巡,就聽周顯徽將鄔州兵變一事細細道來。
鄔州軍常年駐守西北,以防止索真部落侵犯邊疆,其中鄔州軍又分為東鄔州軍和北鄔州軍,此次正是東鄔州軍譁變。
東鄔州軍本就不滿糧餉拖欠,軍糧陳腐,尤其在知道朝廷的糧餉年年優先發給北鄔州軍後這引得東鄔州軍上下積怨已久,最後爆發也是因為今冬糧餉來得太遲,索真部落又在這個時候試圖入侵東境,雖說東軍守住了邊疆卻死傷慘重,東鄔州軍便再也不想忍耐了,斬殺了貪污的頭領,自擁為城!
「可惡!可嘆啊!」周顯徽搖搖頭。
莫如海頓時覺得眼前的魚肉不香了,他有心為東鄔州軍說話,可話到嘴邊還是咽了下去。
這東鄔州軍犯得可是死罪!
他嘆氣道:「明日朝廷應該會議論此事,你我也不必多言了。」
次日上朝,朝廷果真議論了此事。
文武百官討論得熱火朝天,可無一人獻出有用的計策,因著幾十年來的舉國安定,大康朝亦是重文輕武,能派出去的武將都在固守重要城池,眼下有圍剿之力的武將幾乎沒有!
再者誰都知道鄔州軍的強大兇悍,這個時候誰去誰就是送死!可若是不去,東鄔州軍與索真部落裡應外合……大康危矣!
最後順真帝被吵得頭疼,只讓首輔和內閣大學士以及太子留下。
回到府中後,魏承在書房枯坐良久。
他讀書的初心是什麼?
為了護著弟弟不受人欺負,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
而今日朝中以次輔錢征為首的文官,大多進諫想要南調軍隊誅殺東鄔州軍……
東軍駐守邊疆多年,風沙肆虐,饑寒交迫,還有蠢蠢欲動的索真部落頻繁侵擾,他們也是大康的子民,他們只想要自己該有的軍餉,他們只是想吃飽肚子,何故落到如此地步?
南調軍一旦與東軍交手,最受牽連的還是邊疆無辜百姓……
終於他提筆書信一封,又特意叫來親信雲天,道:「務必親自將此信交到慕先生府上。」
雲天也緊張起來:「是,大人。」
待雲天走後,魏承又提筆給罐罐寫了一封信。
若是真到了西北,也不知何時能再與罐罐寫信了。
.
今日朝堂上仍舊因著東軍譁變一事爭吵不休。
忽然聽到江大伴喊道:「宣,翰林院修撰魏承。」
一聲接著一聲,響徹太極殿內外。
一時之間朝堂大靜,嚇得站在魏承身邊打瞌睡的老官差點跳起來。
魏承心中早有準備,神色冷靜,目不斜視,手持笏板來到大殿前。
「微臣參見陛下。」
「起來吧。」
「謝陛下。」
魏承聽到上方傳來順真帝威嚴低沉的聲音:「索真部落近年頻繁侵擾西北,你以為朕該不該將其殺而後快?」
魏承低垂眉目:「回陛下,索真部落乃是遊牧族群,驍勇善戰,百年來趕之不盡,殺之不絕,若是常年征戰進攻,必然會使兩岸百姓民不聊生,臣以為應當以守為攻。」
「如何以守為攻?」
魏承鏗鏘道:「屯田戍邊,軍屯,民屯,商屯,三路匯合必然使得邊境安穩無虞,部分屯田可保證鄔州軍糧食充足,削弱對朝廷軍餉過分依託,又能充裕人口,使得邊疆更為穩定。」
順真帝心中大讚此子有賢能,不過面上不顯,又問:「軍屯,民屯倒是不稀奇,你如何說得動西北的商人幫著邊疆屯田?」
魏承抬頭正色道:「以鹽引為利,必定能使鄔州臨近的西北商人心甘情願幫著鄔州屯田運糧。」
此話一出,朝堂人神色各異,首輔馮兆賢讚賞驚喜的目光落在魏承身上。
馮兆賢連忙激動道:「陛下,若是能有商人幫忙運糧,想來東鄔州軍的怒火也能有所削減。」
次輔錢征皺了皺眉,沒有作聲。
大康朝的鹽引生意多把握在明州徽州京城等重地,臨近鄔州的商人哪裡能輕易碰得?也正是因此讓他們嘗到鹽引帶來的富貴滋味,想來商屯運糧一事定然能成。
順真帝看向一旁的太子李赫,帝大笑道:「太子以為呢?」
太子李赫恭謹回道:「遠水解不了近渴,若是不想繼續激怒東鄔州軍,的確可以用鹽引從西北商人那兒換充足糧草,以此也能讓東軍安心駐守,的確是上乘之策。」
順真帝龍顏大悅,讚賞道:「魏承,你言之有物,替朕解了憂愁,你想要什麼賞賜?」
魏承跪地道:「能為陛下解憂,乃是臣之幸事,臣是大康子民,理應為君效力,臣懇請去鄔州安撫東軍,還望陛下應允!」
文武百官都沒想到魏承竟然會提出這樣的請求。
眼下他獻良策得到了陛下的賞識,就是他謙虛不討賞,陛下也會重重嘉賞他,想來今日之後就能從殿外來到殿內上朝了,可他卻偏偏要親去那兇險萬分的鄔州!
馮兆賢心中對此子的才能頗有憐惜,剛想上前一步就聽到向來低調的太子忽然道:「父皇,魏修撰胸有溝壑,可到底是一介文人,東鄔州軍暴怒之情形,想來……」
萬萬沒想到順真帝擺手打斷了太子的話:「好,魏承,你不愧是朕親點的狀元郎,有勇有謀,既然你有如此胸襟才能,朕今日封你為鄔州府安撫使,官升正五品,待你從鄔州回來,朕還有嘉賞,准你隨明家軍一同前往鄔州安撫鎮壓東軍!」
剛剛還在惋惜魏承命不久矣的朝臣頓時大驚。
雖說此行兇險,可若是事成,此子必定一飛沖天,平步青雲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