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文天祥在回信中寫道:“……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可令柳女、環女好做人民,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於是,文天祥徹底拋棄了一切所珍愛的。他是南宋的宰相,他治下的無數人民都在戰火中失去一切,他不想例外。

  文天祥的決心讓元朝絕望,其間曾經有過幾次轉機,如張弘范臨死前的遺囑,希望保全文天祥,為新朝立節義榜樣;比如以福建降元的王積翁聯名十名南宋降臣保文天祥還鄉,允許其餘生出家當道士。這些都由於種種原因擱淺了。

  需要指出的是:王積翁的保文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那位同樣是狀元宰相的留夢炎的極力反對,他非常渴望文天祥去死。

  時間到達公元1282年底,中山府(今河北定縣)有數千人起義反元。起事者自稱南宋幼主,要去大都劫獄救出文丞相。這件事成了文天祥的催命符,他是生是死必須要有個了斷了。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在大殿召見文天祥。

  文天祥仍然長揖不跪。

  忽必烈親自作最後的努力,他許諾:“汝以事宋之心事我,當以汝為宰相。”

  文天祥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了,他面容清癯,囚衣襤褸,朗聲回答道:“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

  決裂如此,再無轉圜,然而忽必烈還是猶豫了。他命人把文天祥押回囚室里,他還要再考慮清楚。可是元朝胡漢大臣群起上書,要求同意文天祥的請求,允其為趙宋殉國。

  再留已經無意義,文天祥對元朝只有負面作用。

  公元1283年一月九日,忽必烈下令公開處斬文天祥,下令之時他猶自嘆息:“好男子,惜不為我用!”

  當天文天祥被押至大都柴市刑場,他身著南宋衣冠,憔悴清瘦。多年的土室囚禁讓他的方向感徹底喪失,他向周圍的百姓詢問哪裡是南方。有人指給他,他重整衣冠,向南方他的故國、他的國都跪拜。

  最後一次向心中的堅持致禮之後,他索取紙筆,留下了一首詩:昔年單舸走淮揚,萬里逃生輔宋皇。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神歸嵩岳風雲變,氣入煙嵐糙木荒。南望九原何處是,關河暗淡路茫茫。

  寫畢,他向行刑的劊子手說:“吾事畢矣。”乃從容就義。

  文丞相時年僅四十七歲。

  他死後,有人在他的衣袖間發現了一張紙,那是他的絕筆書,上面寫著非常簡單的幾句話。這幾句簡單的話,在其後數百年間,成為無數堅持本我、抵禦外侮的漢家子孫的座右銘——“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一個人,要活到至死無愧,是多麼不容易……文天祥的死,代表著趙宋帝國的徹底覆滅。南宋成了歷史的一頁,成了故紙堆里的傳說,成了幾百年間無數人的嚮往和嘆息。人們追憶它的繁華和美麗,又痛惜、痛恨它的軟弱和糊塗。

  我何能例外?

  第二十四章 崖山之後看中華

  數年之間,宋史事無巨細,全程書寫,心裡的問號總算是比從前少了些。時值南宋覆滅,元朝初興,華夏第一次全境淪陷之日,追根溯源,我個人只有一個觀點能確認。

  到底禍始於何處。

  始於趙匡胤與趙普所定的“強杆弱枝、崇文抑武”趙宋國策之時。

  他們這麼做,是因為唐滅於藩鎮,五代武人橫行,國人相殺無止無休,政權更迭如同兒戲。尤其是文人一點地位都沒有,哪怕是宰相,都隨時有被武將斬殺的可能。這樣怎能治國,何談發展?

  所以趙匡胤、趙普這樣做了。

  從當時的情況看,他們是對的。趙宋之繁榮,趙宋之平安,乃至趙宋國之綿長,都是自兩漢以來最久的。可是從長遠來看,簡直是愚蠢至極!

  武人亡國,民族血氣不衰,國內互斬,終究能產生一代雄主;文人亡國,就如趙宋一般,民族氣節喪盡,再無尚武之風,其他隨便哪一個民族,強如蒙、金,次者契丹,更有甚者,連一介區區党項,都能讓堂堂中原狼狽不堪。

  終於全境淪喪,全體成了亡國奴。

  這個惡果在元朝之後仍然在發酵,取而代之的明朝在國民性格上已經失去了大國的雍容感。代表著先進知識、節義忠孝、富貴堂皇的士大夫階層沒有了,新興的掌權者極力壓抑商業,刻板掌控農民。對內血腥殺戮,功臣全部殺光:對外強硬到底,皇帝親自守邊……充滿了報復感,充滿了急切的證明欲望。

  而整個國家內部,更談不到從容大度。朝堂之上動輒互相謾罵,當場廝打,官員們被剝掉褲子打屁股,動輒打死一批人……這還是漢族人嗎?

  這還是中華禮儀之邦嗎?!

  一個民族,不能正視自己的問題,不能允許他的子民們談論自己國家民族的問題,那麼,它的前景仍然是暗淡的。

  要說的話,就是這些了。宋史,別矣。

  後記

  近六年以來,我只做了一件事——寫宋史。時間真的很長了,我居然一直在寫一本書。而今,終於完成。這一刻,我真的很累,還沒有心情體味久已盼望的輕鬆。

  這套書一共十本,大約三百萬字。

  這些數字我要回想計算才能得出,因為之前根本不願去想。想想都煩,都累。卻沒有半點的成就感、幸福感。

  我想:那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慢慢地出現吧。

  是的,我重視這套書,它不僅是我的心血,更是我的人生。在寫它的這幾年期間,我戀愛,我失戀,我的父親去世,我的奶奶去世,我的母親生病,我去買藥,我照顧她,直到她走了……我的愛人來到了我的身邊,一年多的時間裡,她每個周末都從一百公里之外的城市來陪我,我戀愛,我賣掉了房子,去她的城市,我買樓,我安家,我結婚。

  我在東北的瀋陽城開始寫它的開頭,在中國的最南端海南島寫完它的結尾。

  回頭望去,這是我的人生之路。

  說到宋史,我喜歡讀史,從小就是,可從來沒想過寫歷史書。之前我出版過小說,寫過劇本,真的從來沒有想過我能、我配寫歷史。

  直到某天我走進書店,隨意翻了下書架上的歷史類書籍。我無意評論他人寫的東西,我只是覺得,看了之後我有太多想說的話。

  中國的史書寫作方式有巨大的缺陷存在,以宋史為例,寫宋、遼之間,那麼宋與西夏之間就會單獨拎出去寫。可是三國並立,互聯互抑,每一件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結果,都是各方面複雜關係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像星際間的萬有引力定律一樣。

  怎能分開來寫?那樣怎能清楚明白地還原歷史真相?於是我花了個笨工夫,把所有的事都按時間順序推進,儘可能地讓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還原到本色階段。

  以這種篇幅,做這種事情,讓我了解並首次提出了王安石變法的真正目的,那個神秘的產業鏈條的存在;讓我知道了傳唱千年的岳飛北伐的真實過程;讓我知道了楊再興為什麼一定要在小商河戰死,等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