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頁
像他們這種年齡較大的士子,讀了幾十年聖賢書,其迂腐程度已經醃入了骨髓,不是你三言兩語他便能改變看法的。
長孫清明見狀輕笑了一聲,緩緩步下台階,親自將士子扶了起來:「江士子不用太過緊張,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爭論罷了。是本殿沒有把控好分寸,讓士子受驚了。」
姓江的士子說話嗑嗑巴巴:「學生不敢……學生不敢。」
長孫清明道:「其實江士子說的也沒有錯處,往前法度跟不上,女子只能庇護於後宅。若是大晏上下政通人和,人人開智,上下皆兵,對弱者婦孺的保護力度增強起來,也就不會有人這樣想了。第一錯的應是法度不至,第二錯的才是有這種思維和想法的人。」
周疏寧:……你就不能不要提別人的錯了?
江士子心裡咯噔一聲,心想這次怕是連二等之末都上不去了,只能入從進士。
長孫清明終於換了個人蹂躪,轉頭問吳千云:「吳士子在國策論中說,想要政通人和,則必須加大治理力度,是要擴充漢官?」
在漢朝之前,警察不叫捕快,而叫漢官,其實原著里作者用的亂七八糟,有時候叫漢官,有時候叫衙役。
只是那個時候仍未有完整的警察體系,地方上的制度全靠地方官員維護,而地方官員手上的兵丁也不太夠用,可想而知能有多亂。
小吳想的挺周全的,這一點確實需要加強。
吳千雲答的十分得體:「是的殿下,學生贊同法家學說,唯有將人約束於方寸之中才能讓他們有所忌憚。而用來約束暴民的,除了法度之外,還應有維持法度之人。若是地方上能有更多的人來維持民安,人人能尊襯法度,夜不閉戶的大同之境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周疏寧忍不住緩緩點了點頭,長孫清明看在眼裡,贊了一句:「好!那吳士子來說說,當如何完善漢官?」
吳千雲清了清嗓子,小聲道:「這……」
長孫清明冷冷了哼了一聲:「怎麼?吳士子是沒有想法,還是不敢說?」
不知道是不是形成了條件反射,太子一怒,旁邊的江士子便嚇的有些哆嗦。
周疏寧也給吳千雲捏了一把汗,誰料小吳卻面色從容,勾唇笑道:「自然不是的太子殿下,學生以為,想要完善漢官,首先要在各地方衙門設立相應的所屬機構。咱們大大晏的地方官員最低為縣丞,便可於縣丞設立漢官頭目,下轄漢官若干,各人負責各處,將民安落實到個人。若出了事,則問責到個人……」
聽著吳千雲頭頭是道的侃侃而談,周疏寧的表情越來越好看,連連點頭。
長孫清明也聽到心裡去了,點頭道:「好,吳大人教育子孫有方,養出了吳小公子這樣博學多才年輕有為的後人。」
吳大人聽罷立刻樂呵呵的出列:「太子殿下謬讚了,小子頑劣,難得能入太子殿下之眼。」
周疏寧心想就這樣吧,你把吳千雲點為狀元,讓我和那個受了委屈的江士子並列第二,至於第三……有個長相頗為高大英俊的士子還不錯,探花郎的才學可以稍稍不那麼出彩,但長相一定要俊美。
誰料長孫清明卻轉向了周疏寧,先是勾唇一笑,隨即開口道:「內弟,大家都認識了,寧安的親弟弟。」
周疏寧小聲逼逼:「不是親的,我是庶出。」
長孫清明卻道:「不重要,寧安說是親的,那你就是親的。」
周疏寧:……行吧!
他想知道這傢伙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不會真想考教自己學問吧?
果然,只聽長孫清明說道:「親內弟,本殿自然是要好好考考的。否則若是點了你為三元之一,眾考生難服,你得讓他們心服口服才行。」
周疏寧心中思忖,他說的似也有那麼幾分意思,便道:「太子殿下說的對,那您便出題考校吧!」
長孫清明老神在在的在他身邊喥步,緩聲道:「寧安向來是個有治國才能的奇女子,她曾不止一次向我誇讚過自己的親弟弟。那麼內弟便說說,關於民生,內弟有什麼好的建議?」
周疏寧清了清嗓子,開口道:「便以《齊民要術》為例,除了國家相應政策要跟上外,百姓也要勤勞起來。當然,不是作無用功的懶勤。所謂懶勤,就是違背土地與自然規律的勤勉。當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得谷多。意思就是,植物和土地也有其規律,應該利用好土地與植物的生長規律,用最少的力氣得最多的糧。」
長孫清明覺得他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是有一個問題不明,便問道:「何為《齊民要術》?」
周疏寧清了清嗓子,又忘了這架空世界裡被春秋掉的古代書籍太多了,便道:「是一本指導農耕的雜書,裡面講述了許多農作物的種植經驗。」
長孫清明緩緩點了點頭:「小舅子真是博學多才,本殿自負博文廣記,竟從未聽說過《齊民要術》,改天有機會,一定要借閱一番。」
周疏寧被這聲小舅子梗出一口老血,心想你特麼下回上床的時候記住,我是你小舅子,哪有和小舅子在床上互通有無的!
第313章 殿試三鼎甲角逐
周疏寧斜眼瞪著長孫清明,長孫清明卻滿眼含笑,臉上的表情似有春色。
這一場景看在文武百官的眼裡簡直詭異極了,大家都不想相信自己所猜測的一切,難不成太子殿下和這位小舅子有一腿?
眾臣眼觀鼻鼻觀心,假裝什麼都沒看出來。
小舅子本舅表示心態平和,一臉笑眯眯的表情對長孫清明道:「姐夫您客氣了,我姐曾說過,殿下以武見長,文職類的事情還是交給咱們這些碎催來干吧!」
未來國舅爺說話很接地氣兒,這讓某些武將十分有好感,尤其是那位大將軍,笑的聲如洪鐘道:「周公子赤子之心,倒是個通達的爽快人啊!」
周疏寧知道這位威鎮四境的震國大將軍年輕的時候立有赫赫戰功,此時也已經收了姜放為徒,打算將他一生的作戰經驗全都傳給他,也對大將軍有著一定好感。
雙向奔赴的兩人一對眼神,瞬間就找到感覺了,周疏寧朝老將軍躹了一躬:「將軍過獎了,學生也只是就事論事罷了。術業有專攻,讓武將守四境,讓文臣掌內政,讓平平無奇之人做基石,才能撐起大晏偌大的金子塔。」
不遠處盧相邦開口道:「周公子這話說的不錯,讓女人去相夫教子,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道理?」
周疏寧淡笑一聲,反駁道:「非也非也,老相邦要知道,女人她首先是人。在人類尚未發展到封建王朝的時候,它首先經歷的是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也許老相邦沒有了解過,在以武統為標誌的男權奴隸封建王朝建立之前,母系氏族社會持續了四五萬年。它在舊石器時期成立,在新石器晚期結束。而母系氏族社會有著比男權歷史更加穩定的生態,不同於男權的好戰與強權,她們的統治是溫和的。當然了,這是因為早期人類以採集耕作手工製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溫和也柔軟,但卻並不脆弱。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讓後宅女人考科舉,她們的成功率不會低於男人,甚至還會比男人多。」
因為在歷史記錄中,新華夏高考錄取比例在1:1.2,也就是說女性考上大學的人數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確實是比男性多的。
男性在成長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他們的確有體力和體能上的優勢,但在文化學識和對規矩束縛的服從上上卻也有一定的短板。
這一點周疏寧雖然是男人,卻也不得不承認,沒什麼好反駁的。
盧相邦這個老古板仍然沒有認同的意思,只道:「你說的也只是假如,但你看這滿堂文武,哪個不是男人?」
周疏寧眼神光里透著天真和精明兩重天,認真看著盧相邦道:「相邦大人啊,晚輩問您一個問題。若是您的兒子盧卓和您的女兒盧群同時參加科考,誰上岸的機率更大?」
周疏寧一不小心用了上岸這個詞,不過大意大家都明白,只聽周疏寧問完這句話,場中的文武百官全都隱忍的開始憋笑。
盧老相邦翹了翹鬍子,一句話也沒答上來。
事實就是,他那不爭氣的兒子除了給他闖禍外,文不成武不就,這次科舉又是名落孫山。
反觀女兒,知書達禮,四書五經,博聞廣記,只要看過的書便能過目不忘,除了人情不夠練達,這也是因為她從小也不曾在人情上有過磨礪。
若是盧群真去參加科舉,別說落榜,老頭兒堅信女兒能入殿試。
周疏寧見他不說話,也沒有追著打,畢竟老人家一把年紀還是三朝元老,總得給他留點面子。
只是就這個論點延伸了一下:「所以不要說女子不如男,我相信普天之下像盧大小姐這樣的女子不在少數。她們明明可以創造更多的輝煌,甚至建功立業,卻不得不被迫囿於後宅,何等悲哀?若是真的讓她們走出後宅,這世界上說不定不但能多出幾個盧小姐,甚至能再多出一個夏皇后。」
長孫清明見狀輕笑了一聲,緩緩步下台階,親自將士子扶了起來:「江士子不用太過緊張,這只是一個普通的爭論罷了。是本殿沒有把控好分寸,讓士子受驚了。」
姓江的士子說話嗑嗑巴巴:「學生不敢……學生不敢。」
長孫清明道:「其實江士子說的也沒有錯處,往前法度跟不上,女子只能庇護於後宅。若是大晏上下政通人和,人人開智,上下皆兵,對弱者婦孺的保護力度增強起來,也就不會有人這樣想了。第一錯的應是法度不至,第二錯的才是有這種思維和想法的人。」
周疏寧:……你就不能不要提別人的錯了?
江士子心裡咯噔一聲,心想這次怕是連二等之末都上不去了,只能入從進士。
長孫清明終於換了個人蹂躪,轉頭問吳千云:「吳士子在國策論中說,想要政通人和,則必須加大治理力度,是要擴充漢官?」
在漢朝之前,警察不叫捕快,而叫漢官,其實原著里作者用的亂七八糟,有時候叫漢官,有時候叫衙役。
只是那個時候仍未有完整的警察體系,地方上的制度全靠地方官員維護,而地方官員手上的兵丁也不太夠用,可想而知能有多亂。
小吳想的挺周全的,這一點確實需要加強。
吳千雲答的十分得體:「是的殿下,學生贊同法家學說,唯有將人約束於方寸之中才能讓他們有所忌憚。而用來約束暴民的,除了法度之外,還應有維持法度之人。若是地方上能有更多的人來維持民安,人人能尊襯法度,夜不閉戶的大同之境也是有可能實現的。」
周疏寧忍不住緩緩點了點頭,長孫清明看在眼裡,贊了一句:「好!那吳士子來說說,當如何完善漢官?」
吳千雲清了清嗓子,小聲道:「這……」
長孫清明冷冷了哼了一聲:「怎麼?吳士子是沒有想法,還是不敢說?」
不知道是不是形成了條件反射,太子一怒,旁邊的江士子便嚇的有些哆嗦。
周疏寧也給吳千雲捏了一把汗,誰料小吳卻面色從容,勾唇笑道:「自然不是的太子殿下,學生以為,想要完善漢官,首先要在各地方衙門設立相應的所屬機構。咱們大大晏的地方官員最低為縣丞,便可於縣丞設立漢官頭目,下轄漢官若干,各人負責各處,將民安落實到個人。若出了事,則問責到個人……」
聽著吳千雲頭頭是道的侃侃而談,周疏寧的表情越來越好看,連連點頭。
長孫清明也聽到心裡去了,點頭道:「好,吳大人教育子孫有方,養出了吳小公子這樣博學多才年輕有為的後人。」
吳大人聽罷立刻樂呵呵的出列:「太子殿下謬讚了,小子頑劣,難得能入太子殿下之眼。」
周疏寧心想就這樣吧,你把吳千雲點為狀元,讓我和那個受了委屈的江士子並列第二,至於第三……有個長相頗為高大英俊的士子還不錯,探花郎的才學可以稍稍不那麼出彩,但長相一定要俊美。
誰料長孫清明卻轉向了周疏寧,先是勾唇一笑,隨即開口道:「內弟,大家都認識了,寧安的親弟弟。」
周疏寧小聲逼逼:「不是親的,我是庶出。」
長孫清明卻道:「不重要,寧安說是親的,那你就是親的。」
周疏寧:……行吧!
他想知道這傢伙葫蘆里賣的什麼藥,不會真想考教自己學問吧?
果然,只聽長孫清明說道:「親內弟,本殿自然是要好好考考的。否則若是點了你為三元之一,眾考生難服,你得讓他們心服口服才行。」
周疏寧心中思忖,他說的似也有那麼幾分意思,便道:「太子殿下說的對,那您便出題考校吧!」
長孫清明老神在在的在他身邊喥步,緩聲道:「寧安向來是個有治國才能的奇女子,她曾不止一次向我誇讚過自己的親弟弟。那麼內弟便說說,關於民生,內弟有什麼好的建議?」
周疏寧清了清嗓子,開口道:「便以《齊民要術》為例,除了國家相應政策要跟上外,百姓也要勤勞起來。當然,不是作無用功的懶勤。所謂懶勤,就是違背土地與自然規律的勤勉。當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得谷多。意思就是,植物和土地也有其規律,應該利用好土地與植物的生長規律,用最少的力氣得最多的糧。」
長孫清明覺得他說的十分有道理,只是有一個問題不明,便問道:「何為《齊民要術》?」
周疏寧清了清嗓子,又忘了這架空世界裡被春秋掉的古代書籍太多了,便道:「是一本指導農耕的雜書,裡面講述了許多農作物的種植經驗。」
長孫清明緩緩點了點頭:「小舅子真是博學多才,本殿自負博文廣記,竟從未聽說過《齊民要術》,改天有機會,一定要借閱一番。」
周疏寧被這聲小舅子梗出一口老血,心想你特麼下回上床的時候記住,我是你小舅子,哪有和小舅子在床上互通有無的!
第313章 殿試三鼎甲角逐
周疏寧斜眼瞪著長孫清明,長孫清明卻滿眼含笑,臉上的表情似有春色。
這一場景看在文武百官的眼裡簡直詭異極了,大家都不想相信自己所猜測的一切,難不成太子殿下和這位小舅子有一腿?
眾臣眼觀鼻鼻觀心,假裝什麼都沒看出來。
小舅子本舅表示心態平和,一臉笑眯眯的表情對長孫清明道:「姐夫您客氣了,我姐曾說過,殿下以武見長,文職類的事情還是交給咱們這些碎催來干吧!」
未來國舅爺說話很接地氣兒,這讓某些武將十分有好感,尤其是那位大將軍,笑的聲如洪鐘道:「周公子赤子之心,倒是個通達的爽快人啊!」
周疏寧知道這位威鎮四境的震國大將軍年輕的時候立有赫赫戰功,此時也已經收了姜放為徒,打算將他一生的作戰經驗全都傳給他,也對大將軍有著一定好感。
雙向奔赴的兩人一對眼神,瞬間就找到感覺了,周疏寧朝老將軍躹了一躬:「將軍過獎了,學生也只是就事論事罷了。術業有專攻,讓武將守四境,讓文臣掌內政,讓平平無奇之人做基石,才能撐起大晏偌大的金子塔。」
不遠處盧相邦開口道:「周公子這話說的不錯,讓女人去相夫教子,是不是也有同樣的道理?」
周疏寧淡笑一聲,反駁道:「非也非也,老相邦要知道,女人她首先是人。在人類尚未發展到封建王朝的時候,它首先經歷的是漫長的母系氏族社會。也許老相邦沒有了解過,在以武統為標誌的男權奴隸封建王朝建立之前,母系氏族社會持續了四五萬年。它在舊石器時期成立,在新石器晚期結束。而母系氏族社會有著比男權歷史更加穩定的生態,不同於男權的好戰與強權,她們的統治是溫和的。當然了,這是因為早期人類以採集耕作手工製作為主要經濟來源,溫和也柔軟,但卻並不脆弱。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讓後宅女人考科舉,她們的成功率不會低於男人,甚至還會比男人多。」
因為在歷史記錄中,新華夏高考錄取比例在1:1.2,也就是說女性考上大學的人數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確實是比男性多的。
男性在成長中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了,他們的確有體力和體能上的優勢,但在文化學識和對規矩束縛的服從上上卻也有一定的短板。
這一點周疏寧雖然是男人,卻也不得不承認,沒什麼好反駁的。
盧相邦這個老古板仍然沒有認同的意思,只道:「你說的也只是假如,但你看這滿堂文武,哪個不是男人?」
周疏寧眼神光里透著天真和精明兩重天,認真看著盧相邦道:「相邦大人啊,晚輩問您一個問題。若是您的兒子盧卓和您的女兒盧群同時參加科考,誰上岸的機率更大?」
周疏寧一不小心用了上岸這個詞,不過大意大家都明白,只聽周疏寧問完這句話,場中的文武百官全都隱忍的開始憋笑。
盧老相邦翹了翹鬍子,一句話也沒答上來。
事實就是,他那不爭氣的兒子除了給他闖禍外,文不成武不就,這次科舉又是名落孫山。
反觀女兒,知書達禮,四書五經,博聞廣記,只要看過的書便能過目不忘,除了人情不夠練達,這也是因為她從小也不曾在人情上有過磨礪。
若是盧群真去參加科舉,別說落榜,老頭兒堅信女兒能入殿試。
周疏寧見他不說話,也沒有追著打,畢竟老人家一把年紀還是三朝元老,總得給他留點面子。
只是就這個論點延伸了一下:「所以不要說女子不如男,我相信普天之下像盧大小姐這樣的女子不在少數。她們明明可以創造更多的輝煌,甚至建功立業,卻不得不被迫囿於後宅,何等悲哀?若是真的讓她們走出後宅,這世界上說不定不但能多出幾個盧小姐,甚至能再多出一個夏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