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草原先民必定以他們強悍進取的遊牧精神和性格,以及流動擴張的特性,慢慢進入和開發中原,並持續深刻地影響了中原部族和華夏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就是出身於西北遊牧族,據傳說,炎黃二帝都出自於遠古少典部族。范文瀾綜合了史書記載的傳說後認為:“炎帝姓姜……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方遊牧先入中部”,慢慢開始農耕。古羌族屬於典型的遊牧民族,是華夏漢人的祖族之一。西羌族性格剛烈勇猛,這就不是傳說了,而是事實。《後漢書·西羌傳》記載:“西羌……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獸,雖婦人產子,亦不避風雪。性堅剛勇猛,得西方金行之氣焉。”這幾句評語真是太精彩了,簡直就是在說狼,也是對草原狼和遊牧民族性格的高度概括。因為只有草原狼和遊牧民族才寧肯戰死,不願病終。這段記載和評語極為準確生動地抓住了西羌族和中國遊牧民族的共同本質性格特徵——狼性性格;也敏銳地指出了西北遊牧民族的性格的來源——“同之禽獸”,也就是同之於猛禽猛獸、同之於草原雄鷹和草原狼;而且又指出了中華民族的金行之骨氣志氣的產地——西方和西北方的遊牧區。我真為漢人的先祖有這樣“堅剛勇猛”的性格而感到自豪和振奮。

  羌族是中國的一個了不起的古老民族和華夏民族的主要祖族之一,她不僅孕育了包括“犬戎”、“白狗”、“白狼”等大部分西戎族,還孕育了漢族、党項、土蕃、藏族等民族,而且古羌族流入蒙古草原的分支部族還參與了蒙古草原民族的形成。據有的專家研究,單音節有聲調的漢藏語系就發源於單音節的古羌語。直到現在,許多漢字還帶有華夏祖先羌人的遊牧血統的胎記,例如,現在用得最濫的“美”字就是這樣,美字由“羊”字和“大”字組合而成。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美……從羊,從大羊。”徐鉉注釋道:“羊大則美,故從大。”可見華夏先祖的審美觀是遊牧人的審美觀。咱們倆都當過羊倌,能夠體會這種美感。羊肉是牧人的主食,把一群羊羔養成一群大羊,那心裡是多美啊。“羊大”也是草原狼的審美觀,當一條大狼獵到了一隻大羊的時候,那它就美得亂哼哼了。如果漢人的先祖是農民,那美字就不是“大羊”而可能是“大米”了。遠古選美選大羊,現代選美選美人,但是美字本身依然是“大羊”。

  羌族的偉大在於她的剛強性格和超人的智慧,與古羌族同時存在的古匈奴等遊牧民族早已消亡,而她卻一直頑強生存延續至今,她的兒孫子族的數量已達到令世界震驚的十幾億之巨……

  咱們還是回到炎黃時期,在炎帝進入中原之後,傳說中的南方“獸身人言”的九黎族蚩尤也北上中原,與炎帝族發生激烈衝突,開始務農的炎帝族被兇悍的蚩尤九黎族不斷進逼,“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炎帝便聯合更加強悍的黃帝族共同作戰,在涿鹿大敗九黎族,並把九黎驅出中原。黃帝族後來又打敗炎帝族,並把炎帝族擠到長江流域,才正式進入中原定居。再往後黃帝族又與炎帝族聯合,共同抗擊南方蠻族。

  我認為黃帝族之所以能夠戰勝蚩尤九黎族是有其民族性格根源的。這是因為當時黃帝族仍是遊牧族。《史記·三皇本紀》的注釋說:“炎帝黃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媧氏之女……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黃帝之母又是神農母。”因此,黃帝族與炎帝族同屬一族。既然炎帝族起源於西戎羌族,那麼黃帝族也起源於西羌和西北高原。史書記載,傳說中的黃帝族發源於西北遊牧區,活動範圍在西北,主要功跡和事跡也發生在西北。莊子說:“崑崙之虛,黃帝之所休。”《山海經》說:“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史記·五帝本紀》又說:黃帝族“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而且,黃帝“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史記》的注釋解釋道:“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而黃色之土,乃遊牧之地西北黃土高原也。范文瀾認為:“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據傳說,黃帝曾居住在涿鹿地方的山灣里,過著往來不定遷徙無常的遊牧生活。”

  在傳說中,黃帝與炎帝打敗蚩尤九黎,發生在涿鹿;黃帝與炎帝三次大戰發生在阪泉,而阪泉在河北懷來,古稱懷戎,是遊牧區,就在涿鹿東邊幾十里的地方。涿鹿在華北的西北部,是內蒙草原的延伸地,在上古時期是典型的遊牧區。上古時期涿鹿、懷來、媯河和燕山地區是遊牧民族的地盤。後來,黃帝又定都於涿鹿。最後,黃帝葉落歸根,“黃帝崩,葬橋山”,而橋山更是地處西北,人所皆知。炎黃二帝起源於西北遊牧族和遊牧區,因此必定崇拜天,也就是崇拜草原和遊牧民族的“騰格里”。《史記》說,軒轅黃帝擒殺蚩尤以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

  陳陣從文件夾中抽出一張卡片說:中國西北的遊牧族世代崇拜騰格里,這是經過考證的。你聽聽《草原帝國》的作者、法國研究亞洲史的泰斗勒尼·格魯塞是怎麼說的。他說,“匈奴人於公元第三世紀後半期時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和強有力的民族。他們的首領被稱作單于,這稱號的全文譯音為撐梨孤塗單于,漢文內譯作‘天子’,我們辨別出撐梨為突厥——蒙古語字根,它顯明的是突厥字與蒙古字‘騰格里’(天)的譯音。”你看,從匈奴到突厥,再到蒙古,全都崇拜騰格里。而匈奴是極為古老的民族,古稱葷粥,在夏朝稱為“淳維”,在殷商時期稱為“鬼方”,到漢朝才稱為匈奴。《史記》的注釋說:葷粥乃“匈奴別名也”。在黃帝時期,黃帝就曾與葷粥打過交道,《史記·五帝本記》說:“黃帝……北逐葷粥”。由此推斷,在黃帝時期的西北遊牧族就崇拜騰格里,要不當時的各部族就不會把黃帝尊為天子了。騰格里崇拜和天子這一稱號都來自上古時期的西北遊牧族。

  由於黃帝族是遊牧族,因此也必定具有狼一樣的猛獸性格,《五帝本紀》說:黃帝“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傳說中,黃帝的軍隊就是這樣一支兇猛可怕的猛獸之師,帶有鮮明的遊牧軍隊特性。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六種猛獸中卻沒有狼,這是因為在猛獸中狼是不可被馴教的,連半人半神的黃帝也不能駕馭狼,而且崇拜草原狼的遊牧族是絕對不會去駕馭狼的。

  所以,我們漢人實際上都是西北遊牧民族的後代。後來漢族鄙視遊牧民族,那真是忘本忘祖。漢族出身於遊牧民族,那它的血管里肯定還有狼性血液的遺存。這可是未來中華民族復興的資源,應該像保存火種那樣把它好好保存並發揚光大。

  楊克眼睛閃亮,說:怪不得草原民族代代崇拜騰格里,華夏農耕民族也世代崇拜“天”,崇拜老天爺。原來華夏族的“天崇拜”,是炎黃二帝從草原老家和遊牧祖先那兒帶到華夏來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