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朱內官嚇得跪下:「小人不敢,小人這就去東宮請太子。」
幾盞微弱的燈光遠遠跟在趙瞻身後,他面色平靜,雙眼掠過宮禁中落的雪,潔白如玉。他突然走到一處宮殿門口停下,視線穿過宮門往裡頭望去,腦海里湧現起許多回憶。
這座宮殿是趙眄立府前的住處。
趙瞻也只是流連一會兒,又抬腳走了。
後頭跟著眾內侍不敢近身上前,他們總覺得太子今日與以往變了許多,從前官家深夜召見,太子面上好歹急上一急,可是現在卻讓人琢磨不透在想什麼。
陳內官悄悄問身旁的朱內官:「官家這是怎麼了?」
朱內官:「官家今夜看完呂信的罪證,突然生了好大氣。」
福寧殿中燭照通明,趙瞻站在殿門仔細地整理自己的衣著後踏了進去。
趙瞻跪下低頭:「臣,請陛下安。」
「太子,給朕一個解釋。」趙琇捏起桌上的信件朝趙瞻扔了過去。
趙瞻沒有起身,他撿起一看,這是呂信私造火藥的信件,而落款處蓋著太子私印。
這便昭示,呂信私造火藥是太子授意。
趙瞻抬起頭否認:「臣不知此事。」
趙琇卻問:「是不知火藥還是不知你太子私印蓋在了這上面?」
「臣都不知。」
趙琇不信,指著趙瞻斥道:「不知?那為何會有你太子私印!之前陳浮家中的東宮玉牌朕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信了你。這回是不是還要告訴朕,是呂信命人偷了你的私印,他好大的能耐啊!」
趙瞻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私印,與信件上的做了對比,一毫不差,根本沒有偽造的可能。
趙琇見狀氣得扶額,在原地上踱步,又道:「趙瞻,這太子之位,你是不是做得不如意?」
趙瞻愕然,一時啞口,再是心中無限震撼,私印從手中滾落,他呆呆地問出:「爹爹,竟是這麼想我的?」
「不是朕怎麼想,是如今證據具在,要朕不得不這麼想。」
趙瞻忽地笑著:「那臣無話可說。」
「你!」趙琇語噎,對上趙瞻倔強的眼神,「你母親為你取字勉思,就是要你在政事上用心勤勉、學會忖度權衡,可你是如何做的?一句無話可說,要朝臣怎麼看待你這太子,怎麼對得起你母親?」
「勉思二字,是母親希望她的孩子能在今後的人生里,對於喜歡或不喜歡的事、身上不得不背負的責任都可以勤謹一心,細細思量,才不負在乎的人和世人的期望。」趙瞻頓了頓,「這些連同母親,爹爹都忘了吧?」
「你這是在質問朕?」
「臣不敢。」
趙琇耐心已盡,對朱內官命令:「從今日起,六部與翰林院的所有奏章不必送去東宮,東宮玉牌與太子私印交予朕。太子,可有異議?」
趙瞻重重俯在冰冷的地磚上,叩頭:「臣聽憑官家旨意。」
朱內官心中一陣忐忑,看看趙琇又看看趙瞻,這對父子誰都不肯退一步。
呂信數罪昭昭,死期已定。其中幾個涉案的高貞、吳勝等官員流放北地,無召不得回京。
曹遠因耽誤軍報,賜死,以慰背水關十三萬將士亡魂。
蕭程策馬往京郊的通雲峰而去,他站在最高處向下眺望,恰好看見流放的隊伍。
茶亭驛鋪兵許泰遭陷,今已查證,其無罪。
爹,冤屈已洗,真相大白,世人不會再因此而唾罵您,可是,您在哪兒呢……
蕭程擦去臉頰上的淚水,倒上準備好的酒,朝天地敬了一杯,剩下的倒在地上敬他父親。
如今雖沉冤得雪,但他心裡仍有疑雲團繞,曹遠那句「就已經遲了」是什麼意思?周鎖又逃去了哪裡?
若乘船沿著奔流不息的涑水河溯游北上,雪塵迎面,一點綠意不見,但能聽得一曲如春風掃雪、世間風物草長鶯飛的弦歌。
有一女子盛裝坐在雪中石上,手彈琵琶,眼中雖有淚,可嘴角的笑意融在了歌聲里。
一曲終了,她斟滿酒放在張熙岱的墓前,自己再痛飲另一杯。
「張知縣,你的詩稿世人都看見了,淨溪感激不盡。」她又斟滿酒杯,傾倒在地上,留下痕跡,望天而哭,「父親母親,我們等到了,我們是清白的。」
昔娘子仍是昔娘子,不過,她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沈淨溪。
再往南的定溪竟也下起了雪,雪珠夾雜著小雨落了下來,徐遺呵出熱氣靜聽著寇如山自述。
寇如山:「我本以為自己寒窗苦讀十二載能夠考中,可放榜時沒有看見自己的名字,但也認了命,只覺讀的書不夠多,再考幾次就是。可是……」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不僅考中了,還高居甲榜。只是現在才知本應是他的名次與官職,早就成了小人之間的交易。
當年他心灰意冷的別了廬陵還鄉,成日待在屋裡與筆墨相伴,平時的詩會宴集統統回絕了。
家鄉學塾的先生憐他實在用功,但還要這麼憋三年,恐把人憋壞,則寫了舉薦信至定溪府學,再由府學出面舉薦給定溪府衙,才做得了主簿。
這時王識將通判做得是風生水起,定溪大小宴會總有他的身影,無論是官職在身的人家還是從商的富戶都打通了他的關係。
從此,王家在定溪徹底躋身權勢之中,跟他們做生意的也能分得一杯羹。
王識嘗到買官後帶來的甜頭,對於公務棄之度外,卻在尋歡作樂上頗有心得。
判錯事了寇如山來擦屁股,不願來府衙當班寇如山來代替,累活跑腿的事悉數丟給寇如山,覺得寫公文太累也由寇如山代勞。
而好處,他哪裡捨得給人好處呢。
寇如山雖有怨言,為不負信任他的人,將這些苦吞進肚裡,從不和人提起。
定溪的百姓見此不曾糊塗,心中萬分清楚是誰事事為他們親力親為,操勞奔波,寇如山是他們口中當之無愧的好官。
而王識,大老粗的酒肉草包一個。
然而在權勢之下,有誰會聽這些真話。
就在買官案爆發前幾日,王識的真面目終被戳破於人前。
酒樓廂房裡,王識正與一男子推杯換盞,桌上的木盒裡裝滿了錢鈔。
男子拍拍這個木盒,殷勤恭維:「王通判,這件事就勞您受累了,這些只是小小敬意,事成之後還有更多的孝敬。」
王識的手伸進木盒裡數了數錢鈔數量,肥實的臉上堆笑,卻表現得很為難:「你差點鬧出了人命,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男子連忙認錯:「是是是,所以才來求您的,滿定溪也就只有您有這個能力。我保證,之後我們幾家商戶為王家馬首是瞻,聽憑王通判的差遣。」
王識滿意答應:「行吧,本官可以為你走一趟。」
男子高興得趕緊為王識斟酒:「這可是今年新出的佳釀,通判嘗嘗。」隨即轉頭向門口喊道,「小二,再上兩壺好酒來!」
「嘭!」
房門猛地摔打開,來的人不是跑堂小二,而是寇如山。
他正為王識與這位男子交談的事而來,不料聽到了一場骯髒的交易。
男子明顯被嚇到,手裡的酒壺脫手灑了一桌酒水,而王識看著寇如山憤憤不平的模樣只心虛一瞬。
寇如山大步向前,吃驚地盯著那個木盒,質問王識:「王通判,在你眼裡一條人命,一個公道是能隨便拿錢買的嗎?」
王識重重放下酒杯:「寇如山,做好你分內的事就好,本官如何做自有本官的道理,少來多管閒事。」
寇如山:「多管閒事?你身為一府通判,卻與案犯勾結,這是何道理!」
男子插嘴:「你可不要亂說話,什麼勾結!」
王識醉意上來,趁著酒氣嘴一快,什麼都說了:「本官說的話就是道理,寇如山,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當初要不是本官大發善心,這會你還不知道在哪讀書放牛呢,哪來機會做了主簿!」
寇如山皺眉:「明明是府學的先生舉薦,與你何干。」
「是舉薦不假……可沒本官同意,你覺得那群臭讀書的酸腐秀才說的話能做得什麼數?」王識撐著搖晃的身子站起來,給寇如山倒了杯酒遞給他,「實話告訴你吧,就是這些你瞧不上的錢讓你的名次和官職都到了我的嘴裡來。」
王識說得驕傲自滿,在他眼裡這世上就沒有錢辦不到的事,得不到的可以用錢買,出了事也可以用錢來擺平。
所以,王識根本不是膽小如鼠,而是有恃無恐。
寇如山身子一僵,極力消化剛才聽到的話,總算反應過來,揪著王識的衣領怒道:「是你,是你頂了我的科考名次,霸占了我的官職?」
王識輕蔑地看著他:「是又怎麼樣,有本事你一本狀書告到廬陵去,我還怕你不成?」
寇如山怒紅了眼,可當下除了想把王識打一頓解氣,也做不出什麼。他奮力一推,把王識推倒在地,又看向那位男子,那位男子怕得把錢拿走後溜之大吉了。
幾盞微弱的燈光遠遠跟在趙瞻身後,他面色平靜,雙眼掠過宮禁中落的雪,潔白如玉。他突然走到一處宮殿門口停下,視線穿過宮門往裡頭望去,腦海里湧現起許多回憶。
這座宮殿是趙眄立府前的住處。
趙瞻也只是流連一會兒,又抬腳走了。
後頭跟著眾內侍不敢近身上前,他們總覺得太子今日與以往變了許多,從前官家深夜召見,太子面上好歹急上一急,可是現在卻讓人琢磨不透在想什麼。
陳內官悄悄問身旁的朱內官:「官家這是怎麼了?」
朱內官:「官家今夜看完呂信的罪證,突然生了好大氣。」
福寧殿中燭照通明,趙瞻站在殿門仔細地整理自己的衣著後踏了進去。
趙瞻跪下低頭:「臣,請陛下安。」
「太子,給朕一個解釋。」趙琇捏起桌上的信件朝趙瞻扔了過去。
趙瞻沒有起身,他撿起一看,這是呂信私造火藥的信件,而落款處蓋著太子私印。
這便昭示,呂信私造火藥是太子授意。
趙瞻抬起頭否認:「臣不知此事。」
趙琇卻問:「是不知火藥還是不知你太子私印蓋在了這上面?」
「臣都不知。」
趙琇不信,指著趙瞻斥道:「不知?那為何會有你太子私印!之前陳浮家中的東宮玉牌朕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信了你。這回是不是還要告訴朕,是呂信命人偷了你的私印,他好大的能耐啊!」
趙瞻拿出自己隨身攜帶的私印,與信件上的做了對比,一毫不差,根本沒有偽造的可能。
趙琇見狀氣得扶額,在原地上踱步,又道:「趙瞻,這太子之位,你是不是做得不如意?」
趙瞻愕然,一時啞口,再是心中無限震撼,私印從手中滾落,他呆呆地問出:「爹爹,竟是這麼想我的?」
「不是朕怎麼想,是如今證據具在,要朕不得不這麼想。」
趙瞻忽地笑著:「那臣無話可說。」
「你!」趙琇語噎,對上趙瞻倔強的眼神,「你母親為你取字勉思,就是要你在政事上用心勤勉、學會忖度權衡,可你是如何做的?一句無話可說,要朝臣怎麼看待你這太子,怎麼對得起你母親?」
「勉思二字,是母親希望她的孩子能在今後的人生里,對於喜歡或不喜歡的事、身上不得不背負的責任都可以勤謹一心,細細思量,才不負在乎的人和世人的期望。」趙瞻頓了頓,「這些連同母親,爹爹都忘了吧?」
「你這是在質問朕?」
「臣不敢。」
趙琇耐心已盡,對朱內官命令:「從今日起,六部與翰林院的所有奏章不必送去東宮,東宮玉牌與太子私印交予朕。太子,可有異議?」
趙瞻重重俯在冰冷的地磚上,叩頭:「臣聽憑官家旨意。」
朱內官心中一陣忐忑,看看趙琇又看看趙瞻,這對父子誰都不肯退一步。
呂信數罪昭昭,死期已定。其中幾個涉案的高貞、吳勝等官員流放北地,無召不得回京。
曹遠因耽誤軍報,賜死,以慰背水關十三萬將士亡魂。
蕭程策馬往京郊的通雲峰而去,他站在最高處向下眺望,恰好看見流放的隊伍。
茶亭驛鋪兵許泰遭陷,今已查證,其無罪。
爹,冤屈已洗,真相大白,世人不會再因此而唾罵您,可是,您在哪兒呢……
蕭程擦去臉頰上的淚水,倒上準備好的酒,朝天地敬了一杯,剩下的倒在地上敬他父親。
如今雖沉冤得雪,但他心裡仍有疑雲團繞,曹遠那句「就已經遲了」是什麼意思?周鎖又逃去了哪裡?
若乘船沿著奔流不息的涑水河溯游北上,雪塵迎面,一點綠意不見,但能聽得一曲如春風掃雪、世間風物草長鶯飛的弦歌。
有一女子盛裝坐在雪中石上,手彈琵琶,眼中雖有淚,可嘴角的笑意融在了歌聲里。
一曲終了,她斟滿酒放在張熙岱的墓前,自己再痛飲另一杯。
「張知縣,你的詩稿世人都看見了,淨溪感激不盡。」她又斟滿酒杯,傾倒在地上,留下痕跡,望天而哭,「父親母親,我們等到了,我們是清白的。」
昔娘子仍是昔娘子,不過,她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沈淨溪。
再往南的定溪竟也下起了雪,雪珠夾雜著小雨落了下來,徐遺呵出熱氣靜聽著寇如山自述。
寇如山:「我本以為自己寒窗苦讀十二載能夠考中,可放榜時沒有看見自己的名字,但也認了命,只覺讀的書不夠多,再考幾次就是。可是……」
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不僅考中了,還高居甲榜。只是現在才知本應是他的名次與官職,早就成了小人之間的交易。
當年他心灰意冷的別了廬陵還鄉,成日待在屋裡與筆墨相伴,平時的詩會宴集統統回絕了。
家鄉學塾的先生憐他實在用功,但還要這麼憋三年,恐把人憋壞,則寫了舉薦信至定溪府學,再由府學出面舉薦給定溪府衙,才做得了主簿。
這時王識將通判做得是風生水起,定溪大小宴會總有他的身影,無論是官職在身的人家還是從商的富戶都打通了他的關係。
從此,王家在定溪徹底躋身權勢之中,跟他們做生意的也能分得一杯羹。
王識嘗到買官後帶來的甜頭,對於公務棄之度外,卻在尋歡作樂上頗有心得。
判錯事了寇如山來擦屁股,不願來府衙當班寇如山來代替,累活跑腿的事悉數丟給寇如山,覺得寫公文太累也由寇如山代勞。
而好處,他哪裡捨得給人好處呢。
寇如山雖有怨言,為不負信任他的人,將這些苦吞進肚裡,從不和人提起。
定溪的百姓見此不曾糊塗,心中萬分清楚是誰事事為他們親力親為,操勞奔波,寇如山是他們口中當之無愧的好官。
而王識,大老粗的酒肉草包一個。
然而在權勢之下,有誰會聽這些真話。
就在買官案爆發前幾日,王識的真面目終被戳破於人前。
酒樓廂房裡,王識正與一男子推杯換盞,桌上的木盒裡裝滿了錢鈔。
男子拍拍這個木盒,殷勤恭維:「王通判,這件事就勞您受累了,這些只是小小敬意,事成之後還有更多的孝敬。」
王識的手伸進木盒裡數了數錢鈔數量,肥實的臉上堆笑,卻表現得很為難:「你差點鬧出了人命,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男子連忙認錯:「是是是,所以才來求您的,滿定溪也就只有您有這個能力。我保證,之後我們幾家商戶為王家馬首是瞻,聽憑王通判的差遣。」
王識滿意答應:「行吧,本官可以為你走一趟。」
男子高興得趕緊為王識斟酒:「這可是今年新出的佳釀,通判嘗嘗。」隨即轉頭向門口喊道,「小二,再上兩壺好酒來!」
「嘭!」
房門猛地摔打開,來的人不是跑堂小二,而是寇如山。
他正為王識與這位男子交談的事而來,不料聽到了一場骯髒的交易。
男子明顯被嚇到,手裡的酒壺脫手灑了一桌酒水,而王識看著寇如山憤憤不平的模樣只心虛一瞬。
寇如山大步向前,吃驚地盯著那個木盒,質問王識:「王通判,在你眼裡一條人命,一個公道是能隨便拿錢買的嗎?」
王識重重放下酒杯:「寇如山,做好你分內的事就好,本官如何做自有本官的道理,少來多管閒事。」
寇如山:「多管閒事?你身為一府通判,卻與案犯勾結,這是何道理!」
男子插嘴:「你可不要亂說話,什麼勾結!」
王識醉意上來,趁著酒氣嘴一快,什麼都說了:「本官說的話就是道理,寇如山,你別得了便宜還賣乖,當初要不是本官大發善心,這會你還不知道在哪讀書放牛呢,哪來機會做了主簿!」
寇如山皺眉:「明明是府學的先生舉薦,與你何干。」
「是舉薦不假……可沒本官同意,你覺得那群臭讀書的酸腐秀才說的話能做得什麼數?」王識撐著搖晃的身子站起來,給寇如山倒了杯酒遞給他,「實話告訴你吧,就是這些你瞧不上的錢讓你的名次和官職都到了我的嘴裡來。」
王識說得驕傲自滿,在他眼裡這世上就沒有錢辦不到的事,得不到的可以用錢買,出了事也可以用錢來擺平。
所以,王識根本不是膽小如鼠,而是有恃無恐。
寇如山身子一僵,極力消化剛才聽到的話,總算反應過來,揪著王識的衣領怒道:「是你,是你頂了我的科考名次,霸占了我的官職?」
王識輕蔑地看著他:「是又怎麼樣,有本事你一本狀書告到廬陵去,我還怕你不成?」
寇如山怒紅了眼,可當下除了想把王識打一頓解氣,也做不出什麼。他奮力一推,把王識推倒在地,又看向那位男子,那位男子怕得把錢拿走後溜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