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儘管吩咐。”

  雖然稍微動一動就周身疼痛,但她還是拿起日記本丟給了路易斯。他像個玩雜耍的小丑一樣把日記本在半空掂了好幾次才終於接住。

  “一隻眼睛看東西還有點不習慣。”他自嘲似的說。

  “哦,對不起。”

  “你讓我幫什麼忙?”

  “替我把它扔了。”她說。

  “扔到海里怎麼樣?”

  她故意皺眉咧嘴,做出一副鄙夷的神色,“你跟大海有什麼仇什麼怨嗎?我才不會那麼做呢。而且我一直都特別討厭在電影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扔到海里,結果海就在面前了。要麼就是被海浪衝上岸,然後被什麼人給撿了去,實在老套。只管扔掉就行了。反正已經寫滿了。那裡面是我不想再提的故事。找個垃圾桶扔掉吧,如果是大垃圾箱更好,那樣別人不容易撿到,如果能扔到大火爐里就最好了,像火葬場那種。”

  路易斯起身親了親她。他的嘴唇很乾,但那並不影響它們的柔軟,也不影響米莉安收穫她夢想中最美妙的一吻。

  “我這就把它扔掉。”他說。

  “我難受。”

  “我知道。”

  “我大概需要睡一會兒了。”

  “嗯。你暫時沒事吧?你臉色不怎麼好。”

  米莉安盡力聳了聳肩,“該是什麼就是什麼,路易斯。該是什麼就是什麼。”

  關於作者

  查克·溫迪格是美國知名小說家、編劇和遊戲設計師,聖丹斯電影劇本創作研究室成員。他與蘭斯·威勒合作完成劇本並由後者執導的電影短片《流行病毒》(Pandemic)參加了2011年聖丹斯電影節。同年,他仍然是與蘭斯·威勒合作完成的一部數字跨媒體作品《休克》(Collapsus)得到了國際數字艾美獎和創新遊戲大獎的提名。他創作的遊戲腳本多達兩百萬字,同時他還是熱門遊戲《獵人:夜幕巡守》的開發者。

  目前他與妻子米歇爾、兒子B-Dub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家中養了一隻名叫Tai-Shen的小獵梗。

  致謝

  在常人眼中,作家是一群孤獨的人,像狼一樣獨來獨往;像浪人、忍者那樣遊走在社會邊緣;或者像大膽的探索者那樣,劃著名一葉孤舟游弋在創作的海洋上。作品上印著我們的名字,好似那是無上的榮光。

  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誕生過程,比如《超世紀諜殺案》。作品的誕生離不開人的參與,因此我在這裡要感謝那些對我提供過幫助的人。

  首先我要感謝史蒂芬·蘇思科,他幫助我敲定了這本書的雛形。

  感謝杰森·布萊爾和馬特·弗貝克,是他們為我推薦了憤怒機器人出版社(Angry Robot),為這本書找到了一個好歸宿。

  感謝我盡職盡責的經紀人斯達西亞·德克爾,還有憤怒機器人出版社的優秀團隊,他們分別是李、馬爾科和達倫,與他們相識並得到他們的不吝幫助,是我人生之大幸。

  此外還要感謝喬伊HIFI為我提供了最炫酷的封面,簡直膜拜啊。說實在的,喬伊,你看到封面了嗎?好好盯著它瞧一會兒,摸摸都可以,我不會告訴任何人的。

  我的個人網站terribleminds.com上的廣大熱心讀者,他們同樣是我感謝的對象。

  最後我還要感謝我的妻子米歇爾,當然更少不了她剛剛為我們這個家庭增添的一個小成員——我們的兒子本。他們兩個是我的支柱,讓我在需要理智的時候能夠保持理智,而需要瘋狂的時候又能盡情瘋狂。我愛你們。

  查克·溫迪格

  與小說家、編劇亞當·克里斯多夫的對話

  故事結束了,意猶未盡對不對?好消息是,故事的主人公米莉安·布萊克將在續集作品Mockingbird中回歸。在我們等待的這段時間,不妨把作者查克·溫迪格先生請到審訊椅上來,貼上電極片,調好電壓,準備好好審問一番。放心,作者說了,受審於他比泡澡還要舒坦。

  (提問者為亞當·克里斯多夫)

  咱們從頭開始,《知更鳥女孩》(Blackbirds)的故事是從哪兒來的呢?

  和所有作家獲得靈感的方式一樣:在堪薩斯州托皮卡市一家不存在的小郵局裡,我們收到了一個紅色的信封,然後用混合了眼淚和鮮血的酊劑打開了它。信封裡面裝的就是這個故事的靈感,就像一個等待餵食骨肉的幽靈。

  開個玩笑。

  像大多數故事一樣,《知更鳥女孩》並沒有特定的起源,它只是許多各種各樣的元素在某天晚上突然碰到了一起,然後靈光一閃,故事的雛形便誕生了。

  首先要提到兩首歌,蝴蝶·鮑徹(Butterfly Boucher)的Another White Dash(《又一個破折號》)和Life Is Short(《人生苦短》)。在這裡我不方便留下歌詞,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索。兩首歌說的都是告別溫暖的沙發,外出旅行或流浪的事兒,在後一首歌中更感嘆了人生之短暫(反正我就是這麼理解的)。

  其次是死亡。曾經有段時間,我人生中有數位親人相繼離世。我的祖父祖母,其中一人死於癌症,另一個則死於仿佛永無休止的中風。後來我姑媽也去世了,也是因為癌症,接著是我的父親,同樣是癌症。

  死亡總能讓人感到孤獨無依。我們看不見死神,但他卻一個接一個地帶走了我們的親人。

  患了癌症,就預示著死神正向你走來。而當你開始接受臨終關懷時,就意味著你的時間屈指可數了。

  所以我就想,知道自己即將死去,這真是一件極恐怖的事。當然,好處並不是沒有,那就是它能讓你有所準備,讓你有時間和親人朋友告別,與敵人握手言和,不過它的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給了你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試想,一個沒有前途的未來,該讓人如何面對呢?

  但這樣的想法到了小說家的腦袋裡就成了上好的素材。如果一個人能夠真切地預見未來,能夠看到別人是怎麼死的,那他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呢?

  所以我就寫了一個名為“可憐的米莉安”的大綱文件,說的是一個女孩兒僅僅憑藉觸碰別人的皮膚就能預知別人是如何死去的。問題是,米莉安看得到死亡,但卻看不到所有的細節,而且她也似乎無力改變這一切。

  然後我把這個故事梗概與我寫的另一個關於兩個殺手——弗蘭克和哈里特——的故事梗概合二為一。那兩個殺手其實我只是隨便寫寫,我想看看把兩個個性反差巨大的殺手放在一起會有什麼效果,以此來鍛鍊自己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不過後來發現,這些練習還是派上了用場。

  因為從這裡開始,整個故事便在我的腦子裡擴散開來。米莉安的超能力,兩個窮凶極惡的殺手,隨後再穿插進其他的人物和事件。結果到最後時,故事的發展已經和我最初預想的完全不同,但整個故事的開端就是在這種看似古怪的匯合中實現的。

  弗蘭克與哈里特這兩個人物最初只是為了練手?你經常做這一類的練習性創作嗎?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不是非常重要?像這種已經收起來的素材,有多少後來證明是可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