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佛教傳入日本之後,也經歷了一小段時間的“興廢之爭”,廢佛派 以佛是“蕃神”為由,反對佛教傳播。但廢佛派很快便失敗了,佛教在 聖德太子的推動下大步發展。當太子還是推古朝攝政時,便曾下“興隆 三寶”令,規定君臣上下必須“篤信三寶”,因為佛法是“四生之歸依, 萬國之極宗”。在“大化革新”過程中,日本全面學習中國,政府派遣 了大量留學生和留學僧赴唐,促成了佛教一次大幅度飛躍。當時中國的 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律宗、成實宗、俱舍宗都傳入了日本,史稱 “奈良六宗”。

  三論宗由高勾麗僧人慧灌傳入日本,他於推古天皇時代到日宣揚“八 不中道”教義,受到日本僧人的歡迎。他又遣弟子道慈赴唐求法,是為 日本三論宗的再傳。以後三論宗又分成了大安寺派和元興寺派。

  法相宗初傳者為道昭,他曾赴唐在玄奘法師門下學經。二傳智通亦 曾入唐,向窺基學習。三傳是新羅僧智鳳、智鸞、智周,四傳是日本人 玄昉。法相宗在日本很有勢力,據說曾修建寺院 49 所,建橋 6 處,水渠 6 處,廣積功德,很得天皇賞識。

  華嚴宗由高勾麗僧人審祥傳入日本,他住在大安寺,講授《華嚴經》。 日本僧人良辨是其二傳。良辨曾任僧正。

  律宗則由中國高僧鑒真(公元 688 年——763 年)傳入。當時日本僧 人已多,但都未曾正式受戒,所以朝廷派人入唐聘請律學高僧來日主持。 鑒真本是揚州大明寺住持,在國內已是德高望重,但他不顧年事已高, 毅然啟程赴日。當時海路風險很大,他六次渡海,五次失敗,鬧得雙目 失明,可他東渡之志不改,終於在天寶十二年(公元 753 年)登上了日 本列島。鑒真的到達受到天皇、貴族、大臣的熱烈歡迎,為其在東大寺 建壇,以備授戒之用。鑒真不僅帶去了戒律,而且帶去了盛唐文化,對 日本建築、醫藥、工藝、藝術的發展都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中日兩 國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

  成實宗以傳播《成實論》而得名,俱舍宗以研習《俱舍論》而得名。 這兩本書是佛教理論中的重要著作,在中國也有許多研習者,在南北朝 時形成學派,日本的兩宗與其有傳承關係。

  通觀奈良六宗,基本是以傳播印度、中國的佛教思想為主,沒有多 少自己的見解。而且,當時僧人師從幾派很常見,可知此時所謂的宗派 並不嚴格。

  (2)平安時期(公元 784 年——1192 年)

  平安朝佛教的最大特點,是天台宗和真言宗的流行。

  日本天台宗的創始人是最澄(公元 767 年——822 年),俗姓三律首, 字廣野,12 歲時在大安寺出家。青年時代苦讀各部教典,尤其喜歡天台 宗智■大師的所謂“天台三部”。他聽說天皇有意扶植天台宗以後,主 動要求赴唐求學,和空海一道,隨遣唐使乘船來華。他先在台州(今浙 江臨海)的龍興寺,從天台山下禪寺座主道邃學天台教觀。以後又在天 台山禪林寺從翛然學牛頭法融的禪法,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順

  曉處受密教灌頂,並接受胎藏界和金剛界曼茶羅及經法。這樣的複雜經 歷,使他回國開創的日本天台宗具有“圓、密、禪、戒”融匯貫通的特 點。最澄回國後,奉天皇旨意開創天台宗,並為道證等八位大德受灌頂 禮。為了擺脫東大寺派的控制,他宣揚只承認大乘戒,否認小乘戒,自 己在比睿山設立戒壇,擴大了天台宗的隊伍。最澄去世後,天皇封其為 “傳教大師”。其門徒眾多,成為平安朝最重要的佛教流派之一。

  日本真言宗的創始人空海(公元 774 年——835 年),俗姓佐伯,幼 習儒學,但並不以此為滿足,而學習佛教經典,22 歲時出家。他感到當 時日本對密教的真言、咒語不很理解,決心入唐搞個明白。空海到長安 後投於青龍寺密宗名僧惠果門下,受胎藏界和金剛界密灌頂,並修習各 部典籍、儀軌。公元 805 年,空海攜帶大量經咒、疏論、曼荼羅回到日 本,在天皇的支持下傳布密教。由於他以東寺為傳教中心,所以他所立 的真言宗也稱“東密”。空海通過建立“判教”把奈良六宗都容納在自 己的體系中。他認為真言宗最高,以下依次是華嚴、天台、三論、法相, 其他諸宗只是修密教之前的顯宗理論。真言宗講“六大”、“四曼”、 和“三密”,“六大”是指地、水、火、風、空、識,是佛與眾生共同 的本質。“四曼”是法身佛大日如來顯現出的四種相,即“大曼茶羅”, “三昧耶曼茶羅”,“法曼茶羅”和“羯磨曼荼羅”。“三密”指身密、 語密、心密,他宣揚只要做到“三密加持”,就可“即身成佛”。真言 宗投合了日本民族喜好神秘的心理特徵,在各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形 成了許多流派。空海死後,被天皇追諡為“弘教大師”。

  在平安末期,淨土思想開始流行。圓仁和尚赴唐求法,回國後傳播 “念佛三昧”,鼓吹往生西方淨土世界。以後又有空也、源信、良忍等 人宣揚淨土信仰,使之在民間廣泛傳開。

  (3)鎌倉、室町幕府時期(1192 年——1573 年)

章節目錄